会员
数据化风控:信用评分建模教程
单良 乔杨更新时间:2019-07-09 11:24:24
最新章节:反侵权盗版声明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随着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开放与高度竞争,小贷公司、P2P、消费金融公司,现金贷公司等蜂拥而立,野蛮生长。这些金融产品的共同属性就是放款金额小,审批速度快,规模数量大。不管是申贷时或核拨后,每位客户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征兆可能存在于各种令人忽略的细节中,这考验风险控制的执行与管理能力,信用评等模型的精准决策与快速调整,就关乎风险资产品质是好坏的关键与命脉。
上架时间:2018-09-01 00:00:0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单良 乔杨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曾仕强品三国2:一本书读懂三国背后的领导智慧
有组织的地方就会有领导,有领导的地方就得讲究领导力,三国之争归根结底是各方领导力的比拼。本书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透彻分析三国时期的领导智慧,总结符合人性因而至今有效的领导方式,为今天的组织领导提供借鉴和帮助。管理7.6万字 - 会员
持续成长:来自中国企业500强的启示
本书从理论逻辑和现实考量出发,提出“做强做优做大,还要做久”这样一个基本的研究命题。本书通过梳理中国企业500强20多年的成长实践,去观察中国500强常青树企业的赛道分布,退榜者的落伍原因,掌舵人的企业家特质,创新者的创新困境和经验等,从成长理论的底层逻辑和广泛的企业实践层面去探究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和方法。管理10.3万字 - 会员
韧性变革:金蝶如何持续构建竞争优势
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发展环境,许多企业领导者都意识到,企业更需要的是韧性增长。如果企业自身不具备韧性,就可能在危机的冲击下破产、倒闭。只有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先活下来,才能活得久、活得好。而高韧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持续增长,是因为可以更好地利用韧性变革来吸收危机冲击带来的影响,更有能力承担风险和拥抱变化。在《韧性变革》一书中,曹仰锋博士将韧性理论和变革理论融合,提出了韧性变革理论框架,揭示了企业可持续增管理13.5万字 - 会员
领导的方与圆(袖珍版)
外圆内方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做人原则,我们把这种原则引入到管理学这个领域。那么,如何在管理学当中应用它成为了一个问题。曾仕强教授在书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世人阐述了管理者“外圆内方”的领导艺术,令您在读后充分领悟领导者从成功到真谛。管理7.4万字 - 会员
业务流程:穿越从概念到实践的丛林
业务流程是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任务或操作,旨在实现特定的业务目标。这些流程通常横跨多个部门和职能,强调任务顺序、交付方式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和信息流动。本书从企业实务角度切入,聚焦“业务流程管理”这一管理体系,沿着卓越运营、组织转型、数字化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化阐释,旨在帮助企业使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来搭建业务流程。本书还通过对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和APQCPCF等国际性标准的介绍,以及对行业管理16.2万字 - 会员
组织经验萃取
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经验的传承,萃取组织经验已成为企业培训、业务复盘、内部分享、师带徒等的必备环节,萃取成果更是成为企业记录改革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本书以如何在企业中开展组织经验萃取为主题,结合笔者为数百家标杆企业开展萃取项目的实践经验,从标杆企业开展组织经验萃取工作的案例入手,从萃取流程与方法、企业落地应用场景、萃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维度展开论述,致力于为读管理7.9万字 从PMO到VMO:价值交付管理
近年来,敏捷理念被引入传统项目管理后,很多企业都在探索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转型策略,以适应从预测型的传统项目管理向敏捷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本书从PMO的转型切入,引入了价值管理办公室(VMO)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对VMO的工作职能进行了描述。此外,本书引入了很多方法、工具和真实的案例,详细讨论了在敏捷环境下,组织如何将工作重点从项目管理转移到价值交付管理,如何将传统的PMO转变为VMO,如何管理7.9万字- 会员
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及其实现策略:技术创新与价值创新耦合视角
近年来,转型升级一直是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的主题,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立足点的企业转型升级问题也就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实地访谈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基于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理论,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作用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解析了技术创新与价值创新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从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发揭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11.7万字 - 会员
共创:剧变时代顽劣问题的应对之道
本书为各类组织及个体如何应对剧变时代与顽劣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及工具。基于所提出的环境系统×问题分析矩阵,帮助读者判别其处境的本质特征,并理解为何共创(Co-creation)是越来越重要的应对范式。作者结合理论演绎与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对共创的范式与概念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本书读者对象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中的各层级管理人员与行动者,以期帮助其更好地借助共创的力量,激发跨界互动与协同创新,促进创管理1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