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延安文学研究述论
袁盛勇主编更新时间:2025-04-25 18:31:52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延安文学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文学形态,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更为真切和久远的当代价值。延安文学研究自其诞生伊始就已经开始了,而把它跟中国社会主义70年的发展历程联系起来,可知延安文学研究不仅是一部有着特定研究对象的学术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学观念变迁史。本书不仅为人们深入而准确认知延安文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且为撰写一部较为全面而具有学术内涵的延安文学研究史,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学理思考和参照。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袁盛勇主编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文学26.5万字 - 会员
形式主义莎评经典研究
形式主义莎评是20世纪莎学最具活力的部分。形式主义莎评提倡文学批评的独立自主性,借助反讽、隐喻、意象、象征、原型、解构、细读等概念进行研究,在文学作品内部作了理论化尝试。本书将形式主义莎评分为新批评莎评、意象莎评、象征莎评、原型批评莎评、解构主义莎评、细读式莎评等六个流派,从每一个流派中选取经典莎评著作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其特点,以点带面,以期对诗学建构有所启示。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人物之美是莎士比文学22.7万字 - 会员
文学朝圣者“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创作研究
“谢拉皮翁兄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之一,其成员是20世纪20年代彼得格勒颇有才华的一群年轻人,他们的创作或大胆新颖,或成熟老练,文学作品很早就吸引了研究界的注意。“谢拉皮翁兄弟”是早期苏联文学的主要参与者,苏联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从文学渊源、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三部分梳理“谢拉皮翁兄弟”团体成立的缘由、成员组成、文学活动、创作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阐述扎米亚京、文学24.1万字 - 会员
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论稿
本书立足于“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尝试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其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对一些重要问题和方法,加以专题研究,如:以一组发掘整理和应用现代文学史料的文章,指出现代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及全集和选本编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鉴于中国文学史编写中存在诸多史料错讹,以几部影响大、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文学史编写中的文献史料问题;又以近年出版的两部文学22.9万字 - 会员
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
本书依据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探讨美国小说家艾丽丝·沃克如何在小说中结合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西方写作技巧与理念,凸显文本在叙事、神话、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杂性,建构独特的美国黑人一印第安文学范式,展现他们在白人文化压迫下建构自己混杂身份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和民族意识,质疑主流群体所界定的简单化的种族身份。从混杂性的视角对沃克的作品进行解析,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学创作特文学20.1万字 - 会员
文体浑和与文体演进
中国古代文体学已趋繁荣,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情况的研究尚较薄弱。文体发展演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研究角度也有多种。概要说,不外乎内因论和外因论二途。本书属于前者。其主要内容有:(1)吸收学界文体内涵论研究成果,界定“文体”内涵。(2)分析文体发展演变论研究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中国古代文体之相关研究比较薄弱的原因,以图纠补。(3)提出并论证单纯文体、复合文体与大成文体等概念,尤其探讨了大成文学32.3万字 - 会员
里卡多·皮格利亚侦探小说研究:以长篇小说《人工呼吸》为例
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曾获西班牙“文学评论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及“阿根廷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等重要奖项,在当代阿根廷文坛乃至西班牙语文坛占有重要地位。长篇小说《人工呼吸》发表于1980年,是皮格利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誉为当代阿根廷最出色的10部小说之一。30多年来,文学评论家对小说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历史角度、后现代文学及元小说等方面。在认真研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文学14.5万字 - 会员
河南长篇小说研究(1949—1999)
本书从小说文本和史料分析人手,重点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河南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个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了个案分析,从中发现了河南长篇小说一些相对突出的创作现象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与中原地域相关的某些“特色”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竭力避免概念的先行介入,避免为论证观点而选择材料的方式,尽量从作品“现场”出发,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寻求河南长文学15.2万字 - 会员
文学与人类学:20世纪上半叶中法之间的话语关联
本书以文学与人类学为视域,从大文学和整体人类学出发,通过历史文献和事象双重文本,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法之间的话语关联史,以呈现该时期中法两国围绕重大话语展开的思想交流与人员交往。作者选择了两组不同倾向的话语,即偏向观念史的话语和偏向学术史的话语。前者包含“科学”与“实证”、“群学”与“国家”两组概念,后者包含“社会”、“民族”、“歌谣”与“民俗”四种学域。从法国角度看,本书依次选择了孔德、涂尔干、文学23.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