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晚霞余晖中的海天佛国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一直以来,普陀山以旖旎的美景,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名人高僧。他们“递山万里,逾溟渤,犯惊涛”来到这个仅有12.5平方千米的小岛上,欣赏风光,赋诗述怀,抒情咏志,并留下了1500余首诗词赞偈,成为普陀山独特的文化艺术瑰宝,这在世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是舟山群岛众多岛屿中的一个,处于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面积为12.5平方千米,南北狭长8.6千米,东西较窄3.5千米,海岸线长30千米。以中部的佛顶山为最高峰,海拔288.2米,并向周围延伸开来,形成多座海拔在100~200米的山峰。普陀山与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素来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的美誉,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与其他3座名山不同,普陀山具有美丽多彩的海上景观,是一座真正的海上仙山。
普陀山远景
普陀山“海天佛国”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海会桥外。三门四柱,花岗石结构。上镌胡铁生、刘江等人所书联额。
普济禅寺大殿山门
法雨禅寺内的九龙壁
九龙壁建于1987年,宽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
普济寺内供奉的毗卢观音金像
佛家圣景在人间
普陀山作为佛家仙山,其人文和自然景观堪称上乘之作。南海观音像是普陀山上最著名的景观,也是普陀山最神圣的地方。观音像台座三层,整体高33米,其中佛像高18米,莲台高2米,台基高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为铜质结构,其中面部含金6.5千克,总体造价为1500万元,于1996年4月动工,历时18个月完成。观音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左手托一佛家法轮,右手施无谓印,整体造型端庄稳重,生动传神,气势恢宏,大慈大悲形象尽显,令人敬畏有加。佛像面朝大海,位于南天门和观音眺之间,与珞珈山隔海相望,是普陀山的标志。
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山上建造有多处佛家寺庙,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普济禅寺又称为前寺,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专供观音菩萨,殿内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香火繁盛。法雨禅寺距普济寺2.8千米,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又被称为后寺,九龙观音殿是寺内最辉煌的建筑,也是目前国内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内供奉高6.6米的毗卢观世音坐像。慧济禅寺位于海拔291.3米的佛顶山上,佛顶山是普陀山的最高峰,所以慧济寺又被称为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整个寺院深藏在森林之中,以幽静称绝。与其他两座禅寺不同,慧济禅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两边由阿难和迦叶侍之,两厢各有10尊塑像,是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奉有千手观音木雕像。
从法雨禅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就是普陀山最东端的青鼓垒山。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个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的洞窟,洞岩如斧劈,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称为梵音洞。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让其他洞壑望尘莫及,历来为普陀山的重要景观,被人们叹为最神奇的洞壑。梵音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具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梵音洞两侧绝壁之间架设有石台,“观佛阁”建于其上,前可观海,后可观洞,又是观潮的最佳处。由于特殊的地形特点,每当海水自远处涌来直入洞中,不断地拍打在洞壁上时,其声响似龙吟虎啸,惊天动地,终日不绝,闻之令人胆战心惊。
梵音洞“观佛阁”
普陀山上的“南天门”
佛家讲究坐北面南,以南向为正。普陀山上的南天门位于南山之上,处于普陀山的最南端。相传这里是八仙过海之所,禅宗始祖达摩禅师也曾在此居住。此处有一石桥,名为“龙桥”,因桥身似龙形而得名。林立的巨石中,有两块巨石形如大门,故取名南天门。阙门上檐中间刻有“南天门”三个大字。旁边有龙眼井、狮子石等。南天门景观多以高耸直立的山石组成,门内俊秀奇美,门外直面浩瀚无际的大海。众多的摩崖石刻也成了一处特殊的景观,清朝康熙年间的武将蓝理曾在门侧题写了四个大字“山海大观”,笔势苍劲有力,雄浑非常。还有“砥柱南天”、“龙华大会”、“海岸孤绝处”等各色石刻,为南天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普陀山的佛家文化陶冶人们的心灵,而一些现代景观则可以抚慰人们疲惫的身心。千步金沙滩是舟山群岛上面积第二大的沙滩,长1370米,宽400米。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它的特点,金色的沙子,质地松软细腻,这是一般沙滩难以比拟的。晴天碧海之时,漫步在广阔的金沙滩上,脚下的沙子会跟随你的脚步,仿佛推送着你向前行进。这里的海浪较大,终日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海岸,来时凶猛异常,去时温和平静。偶尔潮涨浪急,再配以大风造势,场面惊心动魄,惊险异常,湍急的海水如躁动的机器发出轰鸣的巨响,仿佛要吞噬天地一般。平静的海面是游客最期待的,或畅游海水之中,追忆曾经的记忆;或与孩子嬉戏海边,体味家人带来的温馨快乐;或闭目平躺在沙滩上,享受早已忘记和逝去的轻松,静静感受着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这些都会成为一种奢侈的幸福。当你亲身体验过之后,会感觉到自己与大海、沙滩已经融为一体,会成为一次永恒的记忆。
千步金沙滩
美丽的观音之乡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佛教将其列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胁侍菩萨一起并称为“西方三圣”。供奉观音菩萨的习俗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诞辰日,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得道日,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出家日,每到这三个节日,供奉观音大士的庙宇都会人潮涌动,国内最著名的朝拜观世音菩萨的胜地就是普陀山。
普陀山上巨大的观音菩萨雕像,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拜访和观赏。尤其在三大香会期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音信徒都会前来拜祭,还有大批为了一睹菩萨真颜的观光览胜者也会聚集于此。所以,香会期间普陀山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从普陀山上留下的炼丹制药的遗迹可以推算出,类似的宗教活动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时期。普陀山的佛教活动最早始于唐朝,相传当时有西域高僧到普陀山礼佛,在潮音洞亲眼见到了观音现身世间,于是相信这里是观音降临人间的圣地。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前往五台山,亲自请观音像归国,路过普陀山海面时触礁难行,便将佛像留在普陀山一民宅家供奉,此后便在这里形成了观音道场。宋元时期,受到朝廷政策的影响,佛教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宋乾德五年(967),皇帝的内侍王贵代替宋太祖赵匡胤到普陀山敬佛,并御赐锦幡,从此开启了皇家和朝廷礼佛的时代。宋嘉定七年(1214),朝廷正式下令将普陀山作为朝拜观音的指定道场。这样的荣耀让普陀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也吸引了众多名人雅士的青睐,宋朝诗人陆游,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等都曾登上这座仙山,不惜墨宝,为普陀山留下了珍贵的诗词画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千古一帝康熙都曾多次与普陀山高僧品佛论道,并御赐金匾、御笔、佛经、紫衣等物品,足见普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性。唐、宋、元、明、清五朝期间,有超过20位皇帝不远万里前往普陀山礼佛,以祈求神灵的庇佑,期盼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每逢观音文化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音信徒齐聚普陀山
观音、名山、碧海、金沙、奇石、绝壁构成了普陀山独特的风景,也成就了普陀山海边仙山的美名。这里是一片宁静虔诚的礼佛圣地,一处巧夺天工的自然名胜,一个激情四射的海滨娱乐场,一座无与伦比的海天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