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诚信的内涵和作用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代书籍中就有很多对诚信的论述,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早期古籍中提到的“诚”指的是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的心理,后来逐步发展为意指“真实无妄”,就是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规律,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信”的本意是“从人”、“从言”,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诚”和“信”有相通和互训的含义。
博观约取,今天我们说的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指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不说假话,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守信用,讲信誉的意思。具体地说,它要求达到三个一致:
一是言论与其反映对象的一致。要真实地传达自己所掌握的客观情况,言不背实,真实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口不违心。
二是言与行一致。对自己所宣扬、倡导的东西,要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对自己所做出的承诺和达成的某种契约,务求守诺,自觉践约。
三是前后诺言的一致。作为一个主体,在表达了某种信息后,不能轻易变动,即使是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确有必要对之前的言语、契约做出调整,也应该毫无隐瞒地做出说明,与客体及时协商,求得谅解和一致。
诚信是一种道德。人的道德有很多方面的要求,诚信是其首要的部分,它制约着其他一切道德要求。没有诚信,任何道德都将是不真实、不道德的。这正如古人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由此可见,诚信体现的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是对自身行为后果负责的道德感。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如同连根拔起的树木,失去了立足的土壤。
诚信也是一种规范。它不仅满足于自身人格的提升和情操的高尚,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精神纽带,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与人之间交往只有讲诚信,才能相互信任,和谐共存。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一旦弱化和丧失了诚信意识,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必然产生,也必然会阻碍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
诚信还是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调节的手段,需要利用制度加以巩固。诚信作为一种制度,不仅是一种道德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诚信进步的突出标志是制度化。今天我们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其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诚信普遍化,只有诚信才能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也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维护诚信。现在人们普遍要求并努力构建的社会诚信制度,就是要将日常生活的诚信与立国治世的诚信结合起来,以制度来推进诚信的普遍化,以制度来增强诚信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