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我的情境教育探索之路(3)
三、以表演体会情境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异感,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当然表演角色不只是个别儿童,有时全体儿童都是角色担当者。
以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担当的角色一般是课文中原有的,有时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为了增强效果,也另外增添角色。如《蚕和蜘蛛》,就增添了蜻蜓作裁判员;《刻舟求剑》,就添加了同船人以帮助丢剑人。用得最普通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角色的扮演,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呀、小狐狸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中,儿童的情感很自然的移入所扮演的、担当的角色中。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
《春晓》这首诗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我便让孩子担当诗人,让他们经历诗人写作前所经历的情境,这样难点就可迎刃而解。
教学时,我让全体儿童都担当诗人,我轻轻地放慢语速描述:“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听着老师的讲话可以自由地做做动作。”孩子一听“当诗人”,快活的劲儿一下子提上来。我轻声细语:“夜深了,你还在灯下看书。看着,看着,你就睡着了。”孩子很自然地伏在桌上,表示睡了。片刻,我继续描述:“半夜里,外面刮起了大风,诗人你被风雨声惊醒了。”孩子们坐起来,表示醒了。“听着听着,一会儿你又睡了。”孩子又伏下身子。“清晨,耳边传来一阵阵鸟鸣声,诗人你醒了。”孩子们有的伸伸懒腰,有的站起来。此时我问:“在这春天的早晨,你被小鸟的鸣叫声吵醒以后,你起床了,走到窗前,想到哪两句诗呀?”孩子们快活地争着说,还模仿着古代诗人吟诗的腔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家乐不可支。我又提出:“诗人你忽然想起昨天半夜里风吹雨打的情景,于是你又写了两句诗,是哪两句呀?”孩子们稍作思考便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这样,他们带着角色意识和体验,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歌描写的情境。此时,儿童的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角色,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
在情境教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总喜欢回过头来看,带着对儿童、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去回味、体验,其间渗透着理性的思考。通过反思,我发现第一阶段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第二阶段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第三阶段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虽然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摸索,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去认识,但这些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儿童发展的各方面要素。至此我顿悟到,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
这时,我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同时看到四川教科院的一位学者查有良先生著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些论说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就将它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以及“场论”联系起来。在这些理论的启发下,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种概念,我觉得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就是一个“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里,老师的语言作用于儿童心理,儿童的反馈又会作用于老师的心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是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于是我意识到:情境教学是可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情境的创设必然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
于是1982年秋天,当我的实验班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我尝试着把“系统论”和“场论”融合起来,努力运用到自己的情境教学中来。经过归纳,演绎,我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新思路,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个要素。到此,我觉得自己又提升了一步,情境教学不再是平面的,情境教学站起来了!
我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五个要素概括为:
第一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第二条: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第三条: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第四条: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第五条: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让我“过关”的一次考试
情境教学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了整整5年。
5年里,我和孩子朝夕相处,带着他们拔过萝卜,找过野花,看过中秋的月亮从天边升起……5年了,他们已经从刚入学时六七岁的幼童长成少年了。他们的知识多了,视野宽了,情感、智慧的幼芽是那样自由而幸福地生长着。我向领导提出:能不能让实验班学生不分班直接升入中学,以便跟踪。我的建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是参加统考还是不参加,上面迟迟没有定下来,我的心总是悬着。直到4月底,在距离升学考试仅仅剩一个多月的时候,决定揭晓:实验班参加全市统考。
局里某领导对我说:“李老师,你课上得不错,报告做得不错,文章也写得很好,现在就看学生考得怎样了!”听罢此言,我异常吃惊!统考我并不害怕,但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一些人眼里,最终的统考竟是情境教学多年实验唯一的检验标尺!
我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告诉家长我们要准备考试。很多家长都主动安慰我:“李老师,你不要担心,我们小孩就是考不取重点中学,也不怨你。孩子的学习质量我们是放心的。”有个家长说:“孩子的妈妈出差在外边,收到儿子给她的信,信写得非常好,我爱人就把信拿给同房间的人看,同房间的人看了竟不敢相信这信是小学生写的。”还有的家长安慰我时,自己都掉泪了。多好的家长啊,他们如此理解我,支持我,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这种感受让我难以忘怀。
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班学生的成绩打破了纪录!作为五年制的学生和兄弟学校六年制的学生一起考,班上43个人考入省重点中学的就有33个,其他10个孩子考上了实验中学,93.5%的学生作文考出了好成绩,其中55.8%达到优秀,优秀率是城区小学平均比例的12倍之多,阅读优秀率是城区平均水平的4.58倍。
教育局为了全面考察实验班学生的语文质量,决定再进行各项语文能力的测试。单项、综合加起来一共有10项,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
默写100个易错的字。
两种复述。让学生读一篇阅读材料,20分钟后把阅读材料收上来。先作简要复述,看学生概括的能力;再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进行理解、记忆和速度三个方面的检测。
朗读。先朗读自己最喜欢读的一篇课文,然后指定一篇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文章现场朗读。
观察实验写作文。先观察一个小实验,然后写两篇作文,一篇是记叙文《记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另一篇是说明性的,写实验小报告。
看图作文。从《人民教育》上选了一幅反映农村改革以后新景象的图画:《爷爷学骑自行车》。图上一个农村的老大爷,头上扎着条毛巾,骑着自行车歪歪倒倒的,孙子在旁边看着。我当时听说这是初中的作文考试题目,而且当时是1983年,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城市里的人对农村的新景象知之甚少,何况是小学生。写这样的作文确实难度很大。
应用文。写一张留言条。意思是A代B给爸爸写一张留言条,告诉姑妈从外地来了,要到哪儿去接谁。人称几次转述非常复杂。
童话作文。在黑板上画着许多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有,让学生从中选择几个,编写童话,考学生的创造性。
市教育局对这场考试极为重视。从南通师范学校、省重点中学请来老师监考,考试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全班83.6%的学生考得很出色,其中51.1%学生达到优秀,合格率100%。最后的结论是:“李吉林班的学生不怕考!”
优异的毕业考试成绩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实验的成功,证实了情境教学的有效。当时市委管文教的副书记遇到我,说了一句话:“李吉林,你终于过关了。”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考试成绩总是比任何一堂课,任何一个学术报告,任何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包括学生的实际能力,都更容易使人信服。
这一年,我当选了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经历了“决战”时刻的惊心动魄,我终于可以喘息一下了!
此后的一年,我将整个5年的实验进行总结。想啊,写啊,写啊,想啊,我常常伏案笔耕、彻夜不眠。我回顾了情境教学5年的探索历程,终于写成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时候,那是1989年年底,又从北京传来喜讯,我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在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一年,我51岁。
此后,我沿着情境教育的大道继续上下求索,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奉献着我的心血和智慧。
作者简介:
李吉林,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情境教育”的创始者。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