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化学世界中的“圣经”
1.梦中得来的“元素周期表”
大部分人背诵化学元素的顺序都是“H, He, Li, Be, B, C, N, O, F, Ne, …”。但凡提及化学,不管对它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恶,人们均会马上想到元素周期表,足以说明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是,出乎大部分人意料的是,化学家们为了完善这个看似简单的“元素周期表”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力。
“化学元素说”最初是被有近代化学之父美称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所提出的。在他看来,所有物质均是由元素所构成的,因此,他提出了闻名遐迩的“化学元素说”。不过,在元素还没有被发现,“化学元素说”亦未得到证实之前,拉瓦锡就死在了法国大革命之中,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桩憾事。
虽然拉瓦锡不幸去世了,不过他所创立的学说却广为流传。自此之后,化学家渐渐地将目光放在了化学元素上。但是直至19世纪,英国的一位名叫道尔顿的化学家才通过创立“近代原子说”首次揭开了元素发现的序幕。此后,通过对原子量的准确测定,人们逐渐发现了钾、纳等元素。截至1830年,化学家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多至55种。到了今天,人类发现的以及创造的化学元素共有103种,在150年前则被发现的大概要占其中的二分之一。随着人们发现的新元素越来越多,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不过,与此同时这也给化学家们带来了一个难题。
由于新元素的性质相对而言较为复杂,因此化学家们没有办法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地了解。除此之外,化学家们对元素种类的增加也知之甚少,束手无策。
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家们为了将这些谜团一一解开,开始特意对这些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进行了多种尝试。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则使他们中的一个。
门捷列夫在学生时期则猜想着,元素和元素之间,大概有着某种秘密的联系。他学业有成之后,即任职于彼得堡大学,上午为学生讲课,下午则研究化学,期盼着能够找到化学元素之间联系的突破点。这天,门捷列夫十分疲惫,竟然靠着沙发睡着了,并做了一个十分荒诞怪异的梦。在梦中,门捷列夫清楚地看到一幅有规律的元素表。他自梦里醒过来,禁不住兴奋地大声喊叫:
“没错,就由原子量小的元素开始进行排列……”
门捷列夫激动地自沙发上蹦了下来,混混沌沌地就拿起朋友寄来的信件,匆匆地写起来。他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已经发现的62种化学元素一一罗列出来。让他觉得无比震惊的是,只要是相隔7个化学元素的两个元素的性质都是十分相似的。这正是闻名于世的“元素周期表”的雏形。门捷列夫在梦里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日子为1869年的3月1日。
在对这个周期表进行仔细地研究后,门捷列夫看到表中存在着很多空位。于是他勇敢地预测,每个空位都代表着一个还未被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到了1871年,门捷列夫详细地提出填补某些空位的分别会是哪些新元素,并且对其性质进行了预测。这就是钙与锌之后的两种元素。
这个大胆的预测虽然在后世被证明极具先见性,不过它开始时并未引发人们的注意。时隔4年,研究者在1875年发现了镓,继而又在1879年和1886年分别发现了钪和锗。这些新元素所具有的性质与门捷列夫所预测的几乎一致。自此之后,人们就对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表就不再质疑了。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对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谜团有着极大的帮助,不过这个周期表并不完善。原因是在将元素依照原子量自小而大的顺序排列时,某些元素的性质并不相符。
1913年,在门捷列夫与世长辞的第6年,这个问题终于被完全地解决了。摩斯雷是一位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他经过研究证实,根据原子序数来对化学元素系统分类更为科学合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正是依照原子序数来进行排列的。化学元素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序数的大小。譬如说,氢(H)的质子数仅仅为1,所以它的原子序数就是1,位置也处于周期表的第一位。同样的,锂(Li)的原子有3个质子,那么其原子序数则为3,位置处于周期表的第三位(可参见第5页的图表)。
在此之后,科学家们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又将化学元素分为碱金属、卤元素以及稀有气体(即惰性气体)等多种类型。
有趣的是,通常是拿国名、地名或者人名来命名近代发现的这些元素的。比如说,钫(Fr)与铕(Eu)两种元素则是根据法国与欧洲的两个英文单词来命名的,而锿(Es)与钔(Md)两种元素则分别出自爱因斯坦与门捷列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