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鼻、咽喉

一、鼻骨骨折

【临床线索】

鼻骨是面部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且约50%伴发邻近结构骨折。骨折多发生于鼻骨下1/3,有单纯线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及复合骨折三种类型。复合骨折即伴有上颌骨额突、鼻中隔、泪骨等相邻骨性结构骨折。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①表现为鼻骨变形、骨质不连续、碎裂、骨折片移位及鼻缝分离,并显示相邻骨性结构骨折。

②可见邻近软组织肿胀、积气等。

③三维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能更准确、全面地显示骨折情况,避免遗漏平行于扫描基线的骨折。表面重建(SSD)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骨折情况。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右侧鼻骨局部骨质不连续,形态不规则,余未见特殊异常(图3-4-1)。

图3-4-1 鼻骨骨折

【报告技巧与提示】

鼻骨X线片可作为初步检查方法,CT最可靠,能够准确判断骨折类型、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及程度和邻近结构骨折,尤其适用于医疗纠纷鉴定。

二、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

【临床线索】

鼻阻、脓涕、后吸性分泌物、头痛和面部疼痛,可伴发热。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①鼻窦黏膜增厚。

②窦腔积液,可出现气-液平面。

③窦腔完全实变,见于显著黏膜增厚和渗出液。

④感染可仅限于一个鼻窦,也可累及半组或全组鼻窦。

⑤若感染不能及时控制,窦壁骨质疏松、破坏,易形成骨髓炎或向邻近结构蔓延而引起蜂窝织炎。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双侧鼻窦通气良好,双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并见气-液平面,窦壁骨质未见异常,双侧鼻甲适中,鼻道通畅(图3-4-2)。

图3-4-2 急性鼻窦炎

2.慢性鼻窦炎

【临床线索】

鼻阻、反复流涕和后吸性分泌物,也可有鼻出血、嗅觉减退、头痛和面部疼痛。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①典型表现为黏膜肥厚,2~5mm为轻度增厚,5~10mm为中度增厚,大于10mm为重度增厚。极少数增厚的黏膜可见圆形或蛋壳状钙化或骨化。

②黏膜下囊肿形成。

③窦腔实变:见于显著增厚黏膜和多发黏膜下囊肿。

④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肥厚,提示慢性过程;严重者出现窦腔缩小;儿童患者可造成鼻窦发育不良。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双侧鼻窦通气良好,双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点状钙化,窦壁骨质增厚(图3-4-3)。

图3-4-3 慢性鼻窦炎

【报告技巧与提示】

慢性鼻窦炎是由于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反复发作迁延而致。由于反复感染,黏膜增生、息肉样肥厚、部分萎缩和纤维化,可形成黏膜下囊肿,窦壁骨质增生硬化。

3.真菌性鼻窦炎——真菌球

【临床线索】

鼻阻、血涕、脓性或恶臭分泌物、单侧面部疼痛、头痛,尤其血涕较其他鼻窦炎更常见。鼻内镜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分泌物,此种分泌物为不同色泽、干酪样极易破碎的团块,常伴有恶臭。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①绝大多数只侵犯一个鼻窦,上颌窦最常见,而后依次为蝶窦、筛窦,而额窦受累罕见。

②窦腔内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表现为实变的窦腔中央可见点状、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钙化影,由真菌菌丝中的钙盐、铁和镁等重金属形成。

③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可有压迫性吸收破坏,多位于上颌窦内壁,尤其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处,而其余窦壁骨质增生肥厚,也较具特点。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双侧鼻窦通气良好,左上颌窦腔实变,内见云絮状钙化,窦腔积液并见气-液平面,窦壁骨质增厚,双侧鼻甲适中,鼻道通畅(图3-4-4)。

图3-4-4 真菌性鼻窦炎

【报告技巧与提示】

根据CT典型表现,本病易诊断,但需与非真菌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及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鉴别。非真菌性鼻窦炎的窦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少于3%,通常位于窦腔外周,典型呈圆形或蛋壳状,有时可看到骨皮质和骨小梁,提示已骨化;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有免疫能力的特应性年轻人,可有家族过敏史,多侵犯单组或全组鼻窦,典型表现为窦腔实变、膨胀,伴有多发条状、匍行状或云雾状高密度钙化影,绝大多数伴有鼻息肉;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进展快,临床症状重,易侵犯鼻外结构,多有骨质破坏,钙化少见。

三、上颌窦囊肿

【临床线索】

本病平时无症状,常在检查中偶然发现,偶有头痛,有时囊肿自行破溃从鼻腔中流出黄色液体。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基底部位于窦壁的半球形或球形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水样密度或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锐利。增强扫描内部无强化,表面黏膜可有轻度增强。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右侧上颌窦内见半球形囊状水样密度增高影,轮廓清晰。余未见明显异常(图3-4-5)。

图3-4-5 上颌窦囊肿

【报告技巧与提示】

本症一般诊断不难,较小者有时需与息肉鉴别。息肉常多发、外形不光滑,除上颌窦下壁外,可见于内侧壁,一般如豌豆大小,随访观察大小无何变化。二者有时不易区别。

四、内翻性乳头状瘤

【临床线索】

内翻乳头状瘤是鼻腔和鼻窦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呈匍匐性生长,有局部侵袭性,术后易复发,可恶变。男性较女性多见,好发年龄为40~70岁,常见临床表现为鼻阻、鼻涕、鼻出血和失嗅。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①好发部位:鼻腔外壁近中鼻道处,常累及上颌窦内壁,且多为单侧发病。

②鼻腔软组织肿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欠清楚。密度多较均匀,典型改变为肿块内有点状、小斑片状钙化,但少见。小肿瘤多局限于鼻腔,大的肿瘤常蔓延到邻近鼻窦。增强后肿瘤多为均匀中度强化。

③阻塞性鼻窦炎:病变易阻塞窦口鼻道复合体引起鼻窦炎,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

④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吸收:多见于中鼻甲和上颌窦内壁。冠状位可见钩突吸收、下鼻甲受压下移。

⑤部分肿瘤可向鼻外蔓延:常见为先后延伸达鼻咽部,类似后鼻孔息肉;也可蔓延到眼眶、颅内。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左侧鼻腔内不规则形软组织团块,直达后鼻孔,骨质破坏,肿瘤长入左上颌窦。上颌窦窦口开大,左下鼻甲受压下移(图3-4-6)。

图3-4-6 内翻性乳头状瘤

【报告技巧与提示】

主要鉴别诊断为鼻息肉,鼻息肉常两侧发病,CT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边缘线状黏膜强化,一般无骨质破坏。

五、上颌窦癌

【临床线索】

早期症状不典型,仅有进行性鼻塞、分泌物增多、脓血涕、鼻出血及嗅觉减退等,侵蚀骨壁后可有疼痛、面颊麻木;随肿瘤发展,可出现面颊部、鼻部畸形,侵犯眼眶及颅内则出现相应症状。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肿瘤向周围浸润并形成肿块,上颌窦癌可侵犯鼻腔、眼眶、筛窦等,如上颌窦后方脂肪被肿瘤占据,则表明癌肿侵入颞下窝和翼腭窝。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示左上颌窦充满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病变长入左鼻腔,向后外侵入翼腭窝及颞下窝,相应脂肪间隙消失。增强扫描示上述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可与不强化的继发的左上颌窦炎区分(图3-4-7)。

图3-4-7 上颌窦癌

【报告技巧与提示】

当上颌窦癌早期尚无骨质破坏时,应与良性肿瘤、息肉及囊肿鉴别,伴有骨壁破坏的某些特异性感染也需鉴别。

六、鼻咽癌

【临床线索】

鼻咽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与遗传、环境和EB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好发年龄在30~50岁,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从学龄前儿童至90岁老人均可。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CT征象】

①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隐窝,早期在黏膜生长,使咽隐窝变浅、消失,为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增强扫描可以帮助发现较小的肿瘤。

②鼻咽侧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肿瘤向黏膜下浸润生长形成软组织肿块,多以咽隐窝为中心,鼻咽腔变形、不对称,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大于12mm),肿块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

③咽周软组织及间隙改变:肿瘤向周围蔓延,容易侵入周围软组织及其间隙。90%有咽旁间隙受累,表现为脂肪层密度增高、消失;可侵及颞下窝间隙、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后鼻孔、鼻腔、鼻窦、眼眶和颅内。

④颅底骨质破坏:鼻咽癌可沿神经、血管周围间隙蔓延,致使颅底骨性孔、道扩大或破坏,好发于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可破坏斜坡、蝶骨等颅底骨,表现为骨质硬化、侵蚀破坏。

⑤颅内侵犯:常累及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等处。冠状位增强扫描显示较好,增强后颅内病灶明显强化。

⑥淋巴结转移:鼻咽癌可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最早常为咽后组淋巴结,最多见的淋巴结转移为颈深上、中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多与病变同侧,当肿瘤达中线或侵犯对侧时,也可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聚集或融合。增强扫描肿大的淋巴结轻度至中度强化,内可有不强化液化坏死区。

⑦远处转移:晚期可转移至椎体、肝脏、脑内等。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鼻咽各壁软组织影未见增厚,右侧咽隐窝为中心软组织肿块,咽腔变形,深部侵犯咽旁间隙,与翼内肌分界不清。鼻咽部结构两侧对称,鼻咽腔未见狭窄和变形。颅骨骨质未见破坏。双侧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图3-4-8)。

图3-4-8 鼻咽癌

【报告技巧与提示】

本病早期症状隐蔽,常因广泛浸润周围组织及发生淋巴结转移后才发现,涕血或痰内带血丝为鼻咽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鼻咽镜检查肿瘤呈紫红色,触之易出血。实验室检查EB病毒抗体增高。

七、喉癌

【临床线索】

喉癌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男女之比为8:1,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空气污染重的重工业城市高于污染轻的轻工业城市。吸烟、饮酒、空气污染及病毒感染为可能的发病因素。喉癌主要临床症状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喉痛、喉部不适等,发生溃烂者常有咽喉痛和痰中带血等症状。

【检查方法】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片。

(1)声门上型

【CT征象】

发生于会厌喉面、杓会厌皱襞、室带和喉室等处,表现为上述部位局部软组织增厚或结节样肿块,会厌前间隙和喉旁间隙受侵,表现为低密度的脂肪消失,代之以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的软组织影。增强扫描肿瘤可轻度至中度强化。此型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示左侧杓会厌皱襞不规则增厚,表面凸凹不平,左侧喉旁脂肪间隙消失,左颈胸锁乳突肌内前方见肿大淋巴结,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示左杓会厌皱襞病变中度强化,左颈部淋巴结环行强化,内见无强化液化坏死区。冠状位重建示病变主要位于喉室以上,左侧喉室闭塞,左侧杓会厌皱襞占位表面凸凹不平,局部缺损形成大溃疡(图3-4-9)。

图3-4-9 声门上型喉癌

(2)声门型

【CT征象】

发生于声带的喉室面,好发于声带的前中段。早期局限于声带内,仅见双侧声带不对称,一侧声带毛糙、增厚或局限的软组织结节。肿瘤易侵犯前联合,然后向对侧声带浸润,前联合厚度正常不超过2mm,超过即为受累表现,并可由此向前破坏甲状软骨,向后侵犯杓状软骨及环杓关节,肿瘤也常向外生长,累及喉旁间隙,使其脂肪影消失。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右侧声带前中段增厚,密度均匀,表面欠光滑,边缘凸凹不平,喉软骨未见腐蚀破坏。颈部淋巴结略增大(图3-4-10)。

图3-4-10 声门型喉癌

(3)声门下型

【CT征象】

发生于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如声带下气管与环状软骨间,其内侧面软组织厚度大于1mm,或出现软组织块影则提示有异常。早期癌肿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则仅表现为局部黏膜增厚、不对称,肿瘤增长则形成软组织肿块、气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环状软骨水平声门下区前壁及两侧壁软组织明显不规则增厚,并向前破坏环甲膜侵犯至喉外(图3-4-11)。

图3-4-11 声门下型喉癌

(4)混合型

【CT征象】

喉癌晚期表现,肿瘤占据整个喉腔。声带和室带多同时受侵,伴周围软组织广泛浸润及颈部淋巴结转移。

【报告范例】

报告书写:平扫示癌肿广泛侵及右侧声门上下,并越过中线达对侧,前联合增厚。喉旁间隙消失,病变破坏喉软骨,向喉外浸润。增强扫描冠状位重建示,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直观显示病变侵及范围(图3-4-12)。

图3-4-12 混合型喉癌

【特别提示】

CT的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仿真内镜)可明确显示喉腔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对肿瘤局部浸润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评价更为准确,目前为喉癌的基本检查方法。应当注意的是,除声门型喉癌之外,声带可以发生多种病变,如声带小结、乳头状瘤和血管瘤等,早期声门型喉癌影像上不易与上述病变区分,因此,CT诊断要密切结合喉镜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