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

一 民俗

见面礼 委内瑞拉人性格活泼,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友善。人们第一次相见,相互握手,都要说“认识您很高兴” “我很荣幸与您认识” 等客套话。亲戚、朋友见面,男士们握手后要相互拥抱,互拍几下后背,女士之间还要亲吻面颊。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见面,也是拥抱和亲吻面颊。分别时,互致“再见” “祝您好运” “祝您幸福” 等祝福语。委内瑞拉人爱帮助人,尽其所能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内瑞拉人一般只邀请特别亲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客人习惯给女主人送上鲜花或糖果。他们从不以刀剑作为礼品,认为它意味着友谊的割断。委内瑞拉人忌讳 “13” 和星期五,认为是不祥的数字和日子。他们讨厌孔雀,认为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服饰 委内瑞拉地处热带,一年到头气温都比较高,不需要穿很多衣服。但委内瑞拉人大都注意穿着,尽管炎热,人们仍习惯穿各式各样的长衫长裤,很少有人穿短裤。特别是在政府机关、教育机构、文化场馆,男士们总是西装革履。相对而言,女士穿着倒比较随便,一般穿连衣裙和短裙。青年和学生朝气蓬勃,喜欢穿牛仔上衣和牛仔裤。老年妇女喜欢打扮,爱穿颜色鲜艳一些的衣服,为的是显得年轻一些。不少年轻姑娘穿低腰牛仔裤,上衣很短,上衣与下装之间常露出一段腰身和肚脐。在正式场合,不管天气冷热,男士一定要穿西服、系领带、着皮鞋。人们一般穿三件套的深色西装,内穿白色衬衣。女士也穿合体的西装,内配各种衬衣,她们很注意套裙或套装与衬衣的颜色相协调。委内瑞拉人喜欢黄色,并把它作为医务标志。

印第安人有自己的穿衣习惯,他们不喜欢穿西服。沿海的加勒比人穿短上衣、长裤,喜欢戴草帽。圭亚那高原的印第安人脸上涂抹各种颜色,男人留短发,女人留披肩发或将头发编在头顶上,用茜草油染发,并在耳垂和鼻翼上戴木环,在下唇穿上针状物,戴珍珠项链,爱扎饰有珍珠和硬币的腰带。偏远地区的印第安人仍几乎全裸,身上只有一小块遮羞布。雅诺马米人不论男女都把头发剪成圆形,用从胭脂树上获得的各种染料涂身。男人佩戴用鹦鹉、雀鹰等鸟类的各色羽毛制成的手镯,耳垂上穿孔插进木杆、羽毛和鲜花,鼻和唇上穿孔插上精致的竹棍。妇女的耳饰更为讲究,耳垂插入一圆筒,筒内放上海枣树梢、花朵或香叶。耶夸纳人用竹刀刮去眉毛、睫毛、腋毛、汗毛和胡须。男人戴用美洲野猪牙制成的项圈,圈上挂着刻有圣物蝙蝠的木柄。妇女耳上戴金属耳环和带有彩色羽毛的竹饰物。委内瑞拉人的国服有男女之别:称为利基-利基(Liqui-Liqui)的男服为立领长衫和长裤,女服为白色短衫和绣有彩色花的长裙,颈部饰有彩带。男女均穿露脚趾和脚后跟的皮底布面凉鞋。

饮食 委内瑞拉人的饮食丰富多彩,在拉丁美洲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委内瑞拉人的饮食同其历史密切相关,既有土著印第安人的特色,又融合了世界许多国家饮食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委内瑞拉饮食文化。委内瑞拉人自豪地说,他们国家的每种食物和每道菜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

委内瑞拉人的肉食以牛肉为主,一些地区的人则爱吃羊肉。猪肉主要是在圣诞节吃。主食是玉米、大米、面粉和木薯。城乡居民都爱吃玉米饼。委内瑞拉人早餐吃一种叫卡查帕(Cachapa)的玉米饼,通常就着圭亚那奶酪片一起吃。吃时使用刀叉,或用手指拿取送入口中。快餐店供应名叫阿雷帕(Arepa)的加馅玉米饼,服务员把烤好的玉米饼用小刀切开(饼不分开),挖掉一些玉米面,然后根据顾客的口味,分别加上鸡肉与色拉调味酱汁、牛肉丝、金枪鱼沙拉、猪肉、鸡蛋、鹌鹑蛋、各式蔬菜等,做法有点类似老北京小吃烧饼夹果子(油鬼)。这种小吃香喷可口,物美价廉,很受当地人和外国人欢迎。炸鸡店供应的套餐,炸鸡与用荷叶包裹的木薯卷配套,吃起来别有滋味。城市街头常卖一种叫恩帕纳达(Empanada)的半圆形馅饼,委内瑞拉人都爱吃它。这种馅饼是在油锅里炸至焦黄,然后捞出来,有点类似北京的小吃炸糕,但馅饼是用玉米面做的,而不是黏面。饼里的馅也有所不同。北京的炸糕是豆沙馅或糖馅,而委内瑞拉的则是肉馅、鱼肉馅或奶酪。一种叫特克尼奥(Tequeno)的油炸面食,其做法是把鸡蛋油酥面裹上干酪,卷成棒形,小如烟卷,大如黄瓜,然后过油炸即成。其名来自洛斯特克城(Los Teques),委内瑞拉人把它作为餐前小吃或随时吃的点心。还有一种叫布牛埃洛(Bunuelo)的面食是用热油炸的木薯饼,这种木薯饼外焦里软,在粗糖、桂皮、干石竹花苞等调料合成的汁中浸湿后食用。委内瑞拉的面食还有很多,如嫩玉米饼(Tortade Jojoto)、无奶面饼、菠萝饼、奶酪饼、甜饼、布雷拉饼(Torta Burrera)、巧克力加橘子饼等。城市的街头还有许多推小车卖热狗的摊贩。小车擦得锃光瓦亮,看上去十分整洁。有食客购买时,小贩就把热腾腾的长面包放在餐巾纸上,用刀把面包剖开,夹上香肠、卷心菜末和各种调料,然后小心地递给食客。热狗物美价廉,一般人都愿意吃。委内瑞拉的米饭同我国的做法有所不同。中国人吃的米饭一般都是白米饭,不掺其他东西,而委内瑞拉人所做的米饭里则有菜豆、胡萝卜等。

委内瑞拉饭店和餐馆的饭菜比较讲究,而且品种多样。在具有委内瑞拉特色的凉菜中,有尼沙沙拉、节日沙拉、椰子鸡肉沙拉、虾和橘子沙拉、通心粉菠萝沙拉、紫卷心菜菠萝沙拉、白菜玉米菠萝沙拉、乳酪生菜沙拉、茄子沙拉、果冻沙拉、太阳沙拉、东方沙拉、西式沙拉等。西式沙拉的做法很简单,把生菜、切好的油梨片和甜瓜放入碗中,加上一些调料即可。

一般餐馆都供应一种叫帕韦利翁克里奥略(Pabellón Criollo)的热菜,又称委内瑞拉帕韦利翁(Pabellón Venezolano),它是委内瑞拉的国菜。这种菜是委内瑞拉有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产生的确切日期已无从可考,但19世纪末它在加拉加斯已被普遍承认为国菜。主要原料有大米、牛肉、黑豆和香蕉。做法分为五步:第一步煮熟大米,熟米带有甜辣椒、蒜和洋葱的香味;第二步是煮黑豆,黑豆是从国外进口,主要是从智利进口,将黑豆放入沸水中煮,水中有香料、欧莳萝子和略煎过的蒜、洋葱、甜辣椒、盐等调料,直至将黑豆煮得软烂;第三步是煎肉,牛肉用的是肋缘肉,煎肉前,先在热油中煎一下捣碎的蒜、洋葱、甜辣椒,然后用慢火煎牛肉,直至肉变得火红,在肉中塞入肥肉火腿,加上切成块的无皮无子的西红柿、盐和胡椒;第四步是煎切成片的香蕉;第五步是把米饭、黑豆和煎肉分别放在盘中,再将油煎香蕉片置于四周。菜码好后,颜色非常好看,白的是米饭,黑的是黑豆,红的是牛肉,金黄的是香蕉片。味道鲜美,而且非常香。在委内瑞拉,黑豆有三种吃法:油煎;蘸调味汁;蘸糖。

餐馆供应的鲜鱼炖菜、牛肉炖菜、鸡肉炖菜、内格罗烤肉、椰子肉饭和茴芹甜饼、玉米面茶也很有特色。酒类以红、白葡萄酒和啤酒为主,如该国产的果汁甜酒(Ponche Crema)、大米奇查酒(Chichade Arroz)和委内瑞拉葡萄烧酒(Delos Licores Venezolanos),也有威士忌等较为烈性的酒。委内瑞拉人饭后吃甜食、水果、冰激凌,喝椰子羹、咖啡等。

咖啡是委内瑞拉人非常钟爱的饮料,招待客人时都要端上香喷喷的热咖啡。街上许多店铺供应咖啡,在口渴或疲倦时喝上一小杯,妙不可言,十分惬意。

委内瑞拉水果丰富,盛产香蕉、杧果、椰子、橙、橘、白兰瓜、菠萝、石榴、木瓜、鳄梨、荔枝等水果,人们常喝橙、橘、菠萝等水果榨成的汁。有些委内瑞拉人则把葡萄酒当饮料,一杯接着一杯喝个不停,直至醉意蒙眬。

乡居的印第安人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饮食习惯,例如瓜西沃人、奇里科亚人和亚鲁罗人爱吃鳄鱼肉、鱼肉和其他动物肉,也吃采集来的植物和贝类。居住在亚马孙地区的耶夸纳人的基本食物是苦木薯。他们用礤子去掉木薯皮,在箩里压榨木薯肉,挤出毒汁,用筛子筛木薯粉,然后放在火上烘烤。雅诺马米人从耶夸纳人那里交换来礤子和箩,用同样的方法制作木薯粉。

在加拉加斯等大城市,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饮食。在加拉加斯许多大超市里,都设有云集各国饮食的大厅,中餐也包括在内。中餐的快餐有炒饭、炒面、春卷等。

居住 委内瑞拉人的房屋多为西班牙风格,这是同它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委内瑞拉原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保留有大量殖民地时期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如法尔孔州首府科罗保留有包括委内瑞拉最古老的大教堂——科罗大教堂在内的602幢殖民地时期建筑,1993年科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委内瑞拉的城市布局基本上是西班牙式的(有些城市后经改造,融入了其他国家的风格,如加拉加斯从1870年起进行城市改建,许多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被法国风格建筑取代),几乎所有老区都有一个中心广场(很多广场都叫玻利瓦尔广场,以纪念民族英雄玻利瓦尔),周围是市政厅、大教堂、机关、警察局和店铺。古老的街道用鹅卵石铺路,两边是红顶白墙的古色古香的住宅,门前竖立着西班牙式的街灯。房屋的造型和外观虽同我国的住宅有很大差异,但院落有点类似北京的老宅院。20世纪30年代以后,受益于石油经济的繁荣,委内瑞拉各城市的新区建有大量风格迥异的高楼大厦,配有水、电、天然气等现代化设施。委内瑞拉人特别喜欢花草,住宅阳台上花团锦簇,郁郁葱葱,令人赏心悦目。

委内瑞拉居民住房差别很大。首都加拉加斯西区为富人区,东区为贫民区,四周的山上则是贫民窟,缺水、缺电,条件很差。许多农村的住房为铁皮房屋,非常简陋。印第安人的房屋同城市建筑完全不同。马拉开波湖区的印第安人居住在水上房屋中,别有一番情趣。在圭亚那高原生活的印第安人的房屋呈四角形,房顶用棕榈叶铺成,屋内有吊床、木凳、陶器和葫芦瓢等。生活在委内瑞拉南部的印第安雅诺马米人的房屋呈圆形,用树干、树枝和树叶建成,全村的房屋都建在一个圆周内,有一个共同的大屋顶,村子中心的空地作为村民集会之用。耶夸纳人的房屋被称为阿塔(Atta),同雅诺马米人的房屋类似,也呈圆形,房顶为锥形,从远处看像是一个装满棕榈叶的大篮子。每座阿塔的中央有一块空地和一个朝东的门。建造房屋使用的木料为Dahaak木,耶夸纳人认为它是圣木。

婚丧 委内瑞拉人性格开放,青年男女在交友和婚姻上享有充分自由。许多人通过跳舞、旅行、体育等活动相识,逐渐发展成恋人关系。有些人是青梅竹马,相伴一生。有一些人是同学或同事,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们结合到一起。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朋友、同事和亲戚的介绍才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而结婚。不过,现在委内瑞拉青年的婚姻观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宁愿恋爱很长时间或同居很长时间,也绝不草率结婚。不少人已经做了爸爸和妈妈,但他们还没有正式结婚。同居多年后分手的大有人在,非婚生子女和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当然,天主教不主张离婚,也是许多委内瑞拉人晚婚的原因之一。按照天主教的习惯,委内瑞拉人的婚礼要在附近教堂举行,由教堂的神父主持,教堂里坐满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婚礼开始时,头戴白纱、身穿白色婚礼服的新娘由其父或其他男性亲属陪同,在《结婚进行曲》中步入教堂,与在圣坛前等候的新郎站在一起。神父向双方询问是否愿意同他(她)结为夫妻,二人各做肯定的回答后,便交换戒指,拥抱亲吻,教堂内再次响起《结婚进行曲》,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步出教堂,婚礼仪式即告结束。委内瑞拉偏远地区的印第安人的婚姻仍保持古老的传统。南部的雅诺马米人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很浓,男人为一家的主宰,可娶多位妻子,女人则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选择妻子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地位能否得到加强,女方则愿意找个勇敢的人为夫。雅诺马米女孩自幼订婚,7岁时便到夫家做童养媳,待月经来潮时搬回娘家,须独处一间茅屋,不和任何人接触。居住一个月后,丈夫同她去森林散步、下河沐浴或去山中狩猎,等于举行了婚礼。这时,新娘才可以开口说话,同丈夫一起回到新房,成为正式夫妻。

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委内瑞拉处理丧事与欧美国家相仿。一般先在教堂举行悼念活动,然后将亡者送往墓地安葬。然而,印第安人的丧事却有独特的习俗。雅诺马米人把死者放入一个用树枝编成的笼中,然后将笼子吊在野外的大树上,任凭兀鹰啄食。20天后,笼中只剩下白骨。雅诺马米人把骨头烧成灰,掺和在木薯、甘蔗的汁液中制成饮料。他们认为人死后可以转世,在喝了饮料的人中获得新生。假如雅诺马米人认为死者是因“黑魔” 或瘟疫而死亡,他们就用树叶将尸体裹好,放到森林中任其腐烂。等到他们认为邪气已消失时,再取回火化。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立即将死者火化,邪气就会从死者身上窜出,附在另一村民身上。火化尸体时,他们尽量远离烟雾,并在火化仪式结束后立即淋浴。雅诺马米人把火化后的骨灰碾成粉,搅拌在沸腾的芭蕉汤内,随后举行一个被称为“黑胡” 的仪式,亲戚朋友们要把死者的骨灰汤全部喝掉。这种丧葬习俗与雅诺马米人的灵魂观念有关。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升天,行善和宽宏大量的人死后在天上过着与活着时相同的生活。这部分灵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中产生的,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灵魂的另一部分则永远徘徊在森林中,并用其“火眼” 吓唬人。亲戚朋友们喝掉死者的骨灰汤,可以使死者的一部分灵魂升华为云,升上九霄,生者死后能与死者在另一世界相聚,过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种灵魂观,反映了雅诺马米人的美好愿望。如果逝者是死于敌人之手,那么,雅诺马米人则宣誓要为亲人报仇。平时,雅诺马米人在接待来访的客人时,也要举行喝死去亲友骨灰汤的仪式。他们把骨灰搅拌在用车前草泡过的水里,盛在葫芦瓢内,大家传着喝。一年服丧期间,雅诺马米妇女脸上不再涂红色,而是在颧骨上涂上黑色。

称谓 委内瑞拉大部分人是混血种人,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西班牙人的后裔,因此他们的称谓同西班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姓名与中国人的姓名在排列上完全不同。中国人的姓排在前面,名在姓的后面。委内瑞拉人正好相反,名在前,姓在后,这同欧美人的习惯一样。而且,他们的姓分为父姓和母姓,父姓在前,母姓在后。这样,委内瑞拉人姓名的构成就是本名+父姓+母姓。也有一些人的本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们一般只使用复名中的第一个名字,其余的名字只写第一个字母。在委内瑞拉人的30个大姓中,冈萨雷斯为第一大姓,每1000人中,就有26人使用此姓。罗德里格斯为第二大姓,每1000人中有25人用这个姓。其他使用较多的姓有佩雷斯、洛佩斯、桑切斯、马丁内斯、埃尔南德斯、加西亚和迪亚斯等。委内瑞拉人的姓氏来源很有意思,有些姓来自作物,如奥利沃,意为油橄榄树;有些姓与职业有关,如埃雷拉,意为铁匠;有些姓与个人情况联系在一起,如阿马多,意为被爱的人;有些姓则来自历史著名人物,如拉美“解放者” 玻利瓦尔、独立运动的著名将领苏克雷等,他们的姓一直延续下来。在委内瑞拉人的名字中,男人叫胡安、路易斯、何塞、佩德罗、卡洛斯,女人叫玛丽亚、安娜、路易莎、胡安娜的人很多。例如,以何塞做第一名字的人占男性的6%,以玛丽亚做第一名字的女性占5%。委内瑞拉人见面称呼对方时,一般在男士的姓之前加上先生,在未婚女士姓之前加上小姐,在已婚女士姓之前加上太太。在不了解所会见的女士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则称呼她为小姐,否则会引起她的反感。在委内瑞拉,朋友或熟悉的人之间相互称呼对方的名字。

二 节日

委内瑞拉是节假日众多的国家之一。全国性的节日主要有元旦(1月1日)、狂欢节、圣周、宣布独立日(4月19日)、劳动节(5月1日)、卡拉沃沃战役纪念日(6月24日)、独立日(7月5日)、玻利瓦尔诞辰(7月24日)、发现美洲日(10月12日)和圣诞节(12月25日)。除此之外,委内瑞拉还有众多地方性的宗教节日。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也就是说,每个城市都有庆祝自己保护神的节日。例如,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圣塞瓦斯蒂安节(1月20日);亚里塔瓜和库马纳的圣卢西亚节(1月21日);拜拉多雷斯和帕斯夸古镇的圣烛节(2月2日);梅里达的太阳节(2月17日);圣费利佩的庇护神节(5月1日);圣安东尼奥节(6月13日);拉亚松森和卡鲁帕诺的圣母升天节(8月15日);马拉开波和奥纳托的施恩节(9月24日);圣特雷莎德尔图伊的圣特雷莎节(10月15日);马图林的圣拉斐尔节(10月24日);奥库马雷德尔图伊的圣迭戈节(11月13日);鲁维奥和托库约的圣母受孕节(12月8日);拉维多利亚的维多利亚节(12月12日);等等。下面介绍委内瑞拉的一些主要节日。

宣布独立日(4月19日,Declaración de la Independencia) 官方纪念日。委内瑞拉人民为争取独立与殖民当局进行了长期斗争。1810年4月19日,加拉加斯市政会在爱国群众强烈要求下召开了会议,宣布成立由23人组成的执政委员会,驱逐西班牙督军和其他殖民统治机构的官吏,改组司法机关。由此,委内瑞拉新的革命政权宣告诞生。委内瑞拉独立后,4月19日成为委内瑞拉人民的节日。

卡拉沃沃战役纪念日(6月24日,Batallade Carabobo) 官方纪念日。1821年6月初,玻利瓦尔在圣卡洛斯城集结了6500名爱国军,准备歼灭西班牙殖民军首领拉托雷率领的5000多名殖民军。6月24日清晨,爱国军在卡拉沃沃包围了殖民军,从三个方向向敌人展开进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爱国军歼灭了殖民军主力,西班牙残军逃往卡贝略港。7月,玻利瓦尔和他的军队重新进入加拉加斯,消灭敌军3500多人。拉托雷的殖民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他率残军撤往卡贝略港。这次战役为委内瑞拉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奠定了基础。

独立日(7月5日,Día de la Independencia) 官方纪念日。1811年6月底加拉加斯国会召开会议,7月5日国会宣布委内瑞拉完全独立。消息传出后,全国一片欢腾。加拉加斯人民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举行盛大游行。7月14日,《委内瑞拉独立宣言》正式公布,黄、蓝、红三色国旗第一次飘扬在加拉加斯上空,标志着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的正式诞生。后来,7月5日被定为独立日。每到这一天,在首都加拉加斯的洛斯普罗塞雷斯大道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过后,人们携家带口纷纷前往海滩过节。

玻利瓦尔诞辰(7月24日,Natalicio de Simón Bolívar) 官方纪念日。1783年7月24日,玻利瓦尔出生于加拉加斯一个地位显赫的土生白人贵族家庭。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民族英雄,他为委内瑞拉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奋斗终生,率领爱国军先后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5国,被誉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者”。1830年12月17日,玻利瓦尔因病在哥伦比亚的圣马尔塔去世。1842年,玻利瓦尔的遗体被移葬至加拉加斯的伟人祠。委内瑞拉独立后,玻利瓦尔的生日被定为纪念日。

发现美洲日(10月12日,Descubrimiento de América) 官方纪念日。1492年8月,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舰队横渡大西洋,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在当年10月12日发现美洲。此后,哥伦布又对美洲进行了三次远航。哥伦布在1498年第三次远航美洲时,发现了委内瑞拉。

狂欢节(Carnaval) 尽管委内瑞拉狂欢节同巴西狂欢节在规模上不能相提并论,但它也是全国盛大的节日之一。各地人民纷纷举行庆祝活动,在欢快的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气氛非常热烈。委内瑞拉各城市的狂欢节活动各具特色,以卡鲁帕诺城狂欢节最为有名。卡鲁帕诺是委内瑞拉东部沿海的一座美丽城市。狂欢节期间,全城举行通宵达旦的化装游行,欢乐的人们载歌载舞,在行进中表演各种神话故事和传说,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圣诞节(12月25日,Navidad) 根据《圣经》记载,迫于罗马教皇要求臣民都要到原籍登记的旨意,耶稣的父亲约瑟和母亲玛利亚离开拿萨勒城返回老家伯利恒。因无处安身,只好住在一个马棚里。12月25日,耶稣诞生于马棚,并被放入一个马槽中。公元354年,罗马天主教会规定耶稣诞生的日子为圣诞节。从此,这个节日便一直延续至今。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委内瑞拉人民把圣诞节视为一年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节日前夕,广场、街道张灯结彩,一片喜庆气氛。教堂、公共场所和许多家庭布置了挂满彩灯的圣诞树,有人还制作了“圣诞马槽”。在委内瑞拉,一种专门用作圣诞节装饰的花叫“波伊森蒂亚”,许多人干脆称它为圣诞花。这种花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非常好看。12月24日晚,委内瑞拉人习惯合家团聚,共度圣诞之夜。家人们举杯祝福,互赠圣诞礼品,共同品尝精心制作的各种美味佳肴。与此同时,教堂里聚集了许多虔诚的教徒,在圣诞颂歌中举行盛大的弥撒。首都加拉加斯和其他大城市还燃放焰火,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五月十字节(5月3日至月底,Cruz de Mayo) 这个天主教节日的由来可溯至殖民地初期。据说,16世纪初方济各会修道士抵达库马纳时,奇奇里维切和圣菲的多明我会修道士带来十字架,后来这次活动便成为当地的天主教节日。节日期间,教堂、重要的公共场所和城市周围的私营俱乐部均设立圣坛,圣坛四周有椰子树叶和鲜花点缀。圣坛不用电灯照明,而是在竹管里插上蜡烛。圣坛至少有7个不同的高度,代表基督的遇难处。通过抽签决定哪些人扮演教父和教母。男人要向圣坛捐钱,女人则须献花。扮演教父和教母的人负责把十字架放在圣坛上。竖立十字架的仪式在伴随着圣歌的天主教祈祷中举行。人们跳起霍罗波舞,用委内瑞拉特有的响葫芦(土著人的一种简单乐器,在葫芦里面加上玉米粒或小石子制成)、曼陀林、吉他和四弦琴进行伴奏。5月底庆祝活动结束时,人们拆掉圣坛,待来年节日再重新搭建。

圣胡安节(6月22~24日,Fiesta de San Juan) 委内瑞拉沿海城市的重要天主教节日。在6月雨季来临的时候,委内瑞拉沿海地区人民欢庆圣胡安节。圣胡安节既是天主教节日,又融合了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习俗。节日持续三天,非洲鼓声阵阵,使节日气氛非常热烈。击鼓者均为健壮的男性,他们赤裸上身,裤脚挽至膝盖,用手或木槌不停地敲击着中空的木鼓,连续数小时不停。他们的技艺纯熟,世代相传。女人不参加击鼓,但经常做舞蹈和音乐的指挥。跳舞时,人们围成圈,一对舞伴进入圈中,女舞者疯狂地扭动身躯并旋转,直至另一女舞者进入圈中,用力推她的臀部,把她赶出圈外。男舞者的轮换较为温和,没有那么激烈的动作。其他在圈外等待跳舞的人喝着朗姆酒,以激发自己的情绪。6月24日是一年中白日最长的一天,也是节日达到高潮的一天。鼓声震天响,参加跳舞的人数倍增。到了晚间,在激越的鼓声中,人们从教堂抬出圣胡安像,行进在城市的街道上。队伍行进中,许多身着代表保护神的红色服装的村民在人群中传递着朗姆酒,将一些酒洒向圣像。那些没有酒的人手举鲜花或手擎蜡烛,边舞边唱。游行结束时,人们把圣像临时放在一个搭起的圣坛上,将更多的酒洒向圣像。与此同时,男女老少通宵达旦疯狂起舞。第二天清晨,人们才恋恋不舍地返回自己的家。

三 宗教

1999年宪法第59条规定国家保证宗教和信仰的自由。每个人有信仰自己的宗教的权利,而且,只要不违反道德、不有悖于好的习惯、不破坏公共秩序,每个人都有权通过教学或其他活动宣传其宗教信仰。国家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和教会的自治权。父母有权让其子女接受宗教教育。

在委内瑞拉各宗教中,天主教占压倒性优势,全国绝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大多数印第安人特别是在马拉开波低地居住的印第安瓜希罗人也早已皈依天主教。据1998年12月31日的统计,委内瑞拉天主教徒约有2190万人,占总人口的93%。委内瑞拉现有9个大主教管区、21个主教管区。

大多数委内瑞拉人信奉的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设在梵蒂冈的罗马教廷是天主教的中央机关。天主教的最高首领是罗马教皇,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终身任职。教皇的咨询机构为红衣主教团。委内瑞拉天主教会受罗马教廷管辖,其主教也由罗马教皇任命。委内瑞拉天主教有红衣主教1人、主教36人、神父2000多人。委内瑞拉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主教会议。

天主教是伴随西班牙殖民者一起进入委内瑞拉的,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西班牙殖民者武力征服委内瑞拉的同时,方济各会等教会的传教士纷纷来到委内瑞拉,他们在各地建立教堂,积极从事传教活动。早在1515年方济各会传教士便在库马纳建立起一所修道院,后被起义军摧毁。16世纪天主教会在委内瑞拉修建的科罗大教堂是委内瑞拉最古老的教堂,其他著名教堂还有皮里图的教堂、帕拉瓜纳的圣安纳教堂、巴伦西亚大教堂和梅里达大教堂等。传教士较殖民者捷足先登,到达了亚诺斯平原与奥里诺科河南岸的广大地区。他们在各地建立教会区,设立教会村。他们利用所谓基督的说教,麻痹印第安人的斗志,瓦解印第安人的抵抗,改变印第安人的信仰,并使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他们以恐怖手段维持自身的特权,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他们霸占大量土地,对人民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控制教育,变学校为宣传天主教教义的场所;他们到处修建教堂,扩大教会的影响。

1531年7月21日,天主教教皇克雷芒七世下令在委内瑞拉科罗建立主教管区,首任主教为罗德里戈·德·巴斯蒂达斯(Rodrigo de Bastidas)。1561年6月27日,第三任科罗主教、多明我会传教士佩德罗·德·阿格雷达(Pedrode Agreda)召开第一届委内瑞拉宗教会议。1634年胡安·洛佩斯·德·阿古尔托(Juan Lópezde Agurto)被任命为委内瑞拉主教,1637年他把科罗主教管区迁往加拉加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下令在新的加拉加斯主教管区的1641年损毁的一座教堂废墟上建立大教堂。1666年,加拉加斯大教堂建成。17世纪和18世纪,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传教士在委内瑞拉各地积极活动,使大批土著人皈依天主教。根据教皇庇护七世1803年11月24日训令,加拉加斯主教管区升格为大主教管区。1803年,梅里达、圭亚那成立主教管区。后来,巴基西梅托、卡拉沃沃和苏利亚等主教管区也先后建立起来。天主教势力不断壮大,天主教会成为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

委内瑞拉独立以后,同罗马教廷的关系一度紧张。委内瑞拉方面认为,1818年教皇发表的攻击委内瑞拉解放事业的文件,是西班牙王室和罗马教廷勾结的产物。1830年委内瑞拉脱离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后,国家长期处于混乱局面。政府采取的一些取消天主教特权的措施,引起教会的反抗。1830年委内瑞拉宪法没有明确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但宣布国王的教职人选推荐权行之有效。1834年,委内瑞拉颁布宗教信仰自由法。加拉加斯大主教拉蒙·伊格纳西奥·门德斯(Ramón Ignacio Méndez)因反对宪法而被驱逐,支持他的一些主教被流放,一年半后他们才返回委内瑞拉。门德斯因再次抗议委内瑞拉政府取消什一税,被永久驱逐出委内瑞拉。1870年自由党人安东尼奥·古斯曼·布兰科执政后,进行社会改革,取消了教会的许多特权,没收了教会的大量财产,关闭了不少修道院和教会办的学校,废除了教会对墓地的控制,允许非宗教结婚,并试图使委内瑞拉天主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布兰科驱逐了反对政府的大主教西尔韦斯特雷·格瓦拉-利拉(Silvestre Guevaray Lira),还逮捕了一些教士。1898年西普里亚诺·卡斯特罗执政后,离婚法付诸实施。

20世纪以来,天主教在委内瑞拉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1961年1月23日委内瑞拉颁布宪法,规定政教分离。天主教的影响不断下降,教区数量从1960年的233个降到1990年的217个。

虽然绝大多数委内瑞拉人信仰天主教,但不像邻国哥伦比亚人那样与教会的关系密切,参加教会活动比较自由。委内瑞拉人不太愿意当教士,因此,委内瑞拉的教士一般都是外国人。与此同时,新教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与新教竞争,天主教会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教会学校千方百计地招收更多社会下层子弟,扩大奖学金的范围,并增加收费少或免费的学校。20世纪70年代,委内瑞拉已有2/3的教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或部分收费。天主教还向偏远地区渗透。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委内瑞拉几届政府与天主教达成一系列协议,把奥里诺科河上游、苏利亚州西部、卡罗尼河与图库皮塔河流域等地区划给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天主教教派进行传教。这样,此后几十年间,这些地区的许多印第安人皈依了天主教。天主教对委内瑞拉政治的影响仍然相当大,并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1946年成立的基督教社会党就是由天主教世俗领导人建立起来的,并曾两次执政,现在仍是委内瑞拉的大党之一。1968年和1979年卡尔德拉和路易斯·埃雷拉·坎平斯领导的基督教社会党和1994年卡尔德拉领导的全国会合组织执政期间,天主教与政府关系特别密切,政府通过司法部的一个部门承担教会很大部分的日常开支,有时政府还要负担教会的设备、建筑修缮和主教提出的其他项目的费用。

1999年乌戈·查韦斯·弗里亚斯上台执政后,由于代表传统势力利益的天主教会支持上层权贵的“倒查” 活动,因此双方关系一直不睦。委内瑞拉主教会议(CEV)主席巴尔塔萨·波拉斯(Baltazar Porras)不仅参加反对派策划政变的所有会议,而且逼迫查韦斯辞职,并提议把查韦斯逐往波多黎各。2002年4月12日反对派发动政变后,红衣主教伊格纳西奥·卡德纳尔·贝拉斯科表示支持,并在卡莫纳临时政府发布的解散国民议会、撤销最高法院所有法官和总检察长职务等内容的法令上,代表天主教教会签了字。政变被粉碎后,教会继续支持反政府活动,2003年2月,委内瑞拉主教会议主席波拉斯公开反对逮捕反对派领导人卡洛斯·费尔南德斯(Carlos Fernandez)。教会坚持与查韦斯政府作对,成为委内瑞拉政局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0年3月24日委内瑞拉颁布的宪法重申政教分离,第59条规定教会享有自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现在,委内瑞拉天主教会有5个省教区(大主教管区)、1个高级教士管区和4个代理主教管区。5个省教区分别是:加拉加斯大主教管区(下辖巴伦西亚、马拉凯、卡拉伯索、洛斯特克斯、拉瓜伊拉和圣卡洛斯6个主教管区)、玻利瓦尔城大主教管区(下辖库马纳、巴塞罗那、玛格丽塔和马图林主教管区)、梅里达大主教管区(下辖圣克里斯托瓦尔、特鲁希略和巴里纳斯主教管区)、马拉开波大主教管区(下辖科罗和卡维马斯主教管区)和巴基西梅托大主教管区(下辖瓜纳雷和圣费利佩主教管区)。加拉加斯大主教为豪尔赫·利韦拉托·乌罗萨·萨维诺(Jorge Liberato Urosa Savino),他还是红衣主教和委内瑞拉主教会议名誉主席。2005年他被任命为加拉加斯大主教,第二年成为红衣主教。委内瑞拉主教会议主席为库马纳大主教迭戈·帕德龙(Diego Padrón),他于2012年1月9日当选为2012~2015年主教会议主席,接替前任主席、马拉开波大主教乌瓦尔多·桑塔纳(Ubaldo Santana)。苏利亚州圣卡洛斯主教何塞·路易斯·阿苏亚赫(JoséLuis Azuaje)和圣克里斯托瓦尔主教马里奥·德尔巴列·莫龙塔(Mariodel Valle Moronta)分别当选为主教会议第一副主席和第二副主席。加拉加斯助理主教赫苏斯·冈萨雷斯·德·萨拉特(Jesús Gonzálezde Zárate)当选为主教会议总书记。

委内瑞拉的新教分属友爱会、福音联合会、路德福音会、浸礼会、长老会、英国国教会和加拿大福音会。近些年来,新教在委内瑞拉发展很快,从天主教徒中挖走了不少人。目前,新教教徒约有5万人。根据2001年的调查,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66.5%,新教教徒占5.5%,其他宗教占1.6%,不信教或不明确者占26.4%。据同年委内瑞拉政府的统计数字,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70%,新教徒占29%,其他教徒占1%。

委内瑞拉偏远地区,主要是圭亚那高原地区的印第安人仍信守其传统宗教。西北地区一些委内瑞拉人信仰泛神论教派,如崇拜玛丽亚·利翁莎(María Lionza)。在委内瑞拉,玛丽亚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人认为玛丽亚·利翁莎是个虚幻人物,根本不存在;有人说她是一个蓝眼睛的印第安公主;也有人说她的父亲是印第安人,母亲是西班牙人。母亲从进攻印第安部落的殖民者军队中逃走,勇敢地同印第安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受到委内瑞拉人的尊敬。许多人把玛丽亚·利翁莎和她的两个护卫视为天国法庭的化身,能主断善良与邪恶。在首都加拉加斯主要公路的中心,至今矗立着一座英姿飒爽、坐在貘上的玛丽亚·利翁莎的雕像,许多地方还有专门纪念她的节日。生活在卡罗尼河上游的印第安人崇拜自然力量,认为世上存在名叫“卡奇马纳” 的好神和促进庄稼生长的名叫“马尼图” 的神,也有一个叫“霍莱克亚莫” 的坏神,认为好神和坏神主宰世界的一切。皮亚罗亚人崇拜的是太阳,认为太阳造福于人类,所以习惯于聚会至太阳升起。亚马孙地区的巴尼瓦人和其他一些阿拉瓦克部族人崇信被称为纳皮鲁利的神,特萨塞人、瓦雷凯纳人、瓦奎纳伊人和巴雷人同巴尼瓦人的信仰相同。在委内瑞拉沿海地区,一些黑人仍信奉非洲原始宗教——付都教。此外,还有一些世界其他地区的外来移民信仰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委内瑞拉信仰的保护神是科罗莫托圣母(Coromoto)。在委内瑞拉民间流传着关于科罗莫托圣母的传说:1591年兴建瓜纳雷城时,当地印第安科斯佩人逃往城北的热带雨林。1651年的一天,印第安科罗莫托酋长和妻子前往山上开垦耕地。他们来到一条溪流前,忽然一个美丽无比的夫人踏在清澈的溪流中出现在他们面前。夫人向他们微笑,用印第安语向酋长提议到有白人的地方,接受洒向头上的水,这样就能去往天国。恰巧一个名叫胡安·桑切斯(Juan Sánchez)的西班牙人路过那里,科罗莫托酋长向他讲述了刚发生的事。桑切斯带领科罗莫托酋长和其部落来到瓜纳雷河与图库皮多河之间的地区,分给他们土地,并向他们讲解教义。一些印第安人接受了洗礼,皈依了天主教。科罗莫托酋长怀念雨林,不愿意接受洗礼,想逃回雨林。1652年9月8日,科罗莫托酋长和妻子以及小姨子和外甥在茅屋时,圣母突然显灵。科罗莫托酋长用箭射向圣母,圣母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酋长的手上却留下绘有圣母像的羊皮纸。外甥把桑切斯召来,桑切斯收起珍贵的圣物,转交给地方和宗教当局。1654年,圣母像在瓜纳雷被保存起来。西班牙人利用这个传说,使众多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1942年5月1日,委内瑞拉主教宣布科罗莫托圣母为委内瑞拉保护神。1944年10月7日,教皇庇护十二世宣布科罗莫托圣母为整个委内瑞拉的保护神。1952年举行了为科罗莫托圣母像加冕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