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社会建设与相关概念辨析
除了“社会建设”概念之外,在今天的有关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事业、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等诸多类似概念。那么,社会建设与后面这些社会领域的常见概念之间有何异同呢?下面我们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尝试做一简要辨析。
(一)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
有人认为,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方面的“硬实力”建设。而社会建设的目标则更多地指向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既关注“实体”方面的建设,也关注制度或意识层面的“软实力”建设,如社会管理、社会公平与正义等。所以,和过去强调的社会事业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也不是太准确:首先,“社会事业”不一定都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举凡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既可以是行为主体出于社会公益目的而开展的,也可以是出于营利等目的而开展的。判断一项事业是否属于“社会事业”,与其是否具有社会公益目的无关,而只与其功能是否在于直接维护我们生活所在的社会结合体的存在和发展相关。只要一项事业其功能是在于直接维护我们生活所在的社会结合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社会事业”,否则就不是。因此,一所学校、一所医院,虽然是以营利为目标,但其功能却在于通过社会成员的身心素质来维护我们所处社会的正常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才把它们归属于社会事业的范畴。否则,我们就等于在概念上就确定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只能够是公益性质的,不能是营利性质的(因而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这是不利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其次,我们也不能说“社会事业”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的建设,不包括制度和意识层面的建设,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机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报酬机制”、“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等都属于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范畴。
查《辞海》一书,“事业”一词有以下几种词义:①人的经营成就。古人云:“所营谓之事,所成谓之业”。②重要工作。③耕稼和劳役之事。④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关乎社会发展的活动。⑤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的社会工作,如“事业单位”中的“事业”一词。结合前述关于“社会建设”一词含义的理解,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事业”一词,指的是包括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在内的行为主体出于建设和完善其所处之“社会结合体”这一目标而开展的一切具有一定规模化、系统化的工作或事务。“社会建设”其实不过就是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之总和而已,“社会建设”就是通过一项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来实现的。正如孙本文先生所说的那样:“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之范围甚广,举凡关于人类共同生活及其安宁幸福等各种事业,皆属之。有时此等事业,属于改革性质,就固有之文物制度而加以革新。有时属于创造性质,系就外界传入,或社会发明之文物制度,而为之创建。无论创建或改革,要之,皆为社会上建设之事业。”
(二)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
从1982年开始,我国政府在制订五年计划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更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那么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异同何在呢?陆学艺认为,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性,侧重于社会发展的结果及趋势,而社会建设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的能动性,侧重于社会行动、主体目标。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的各项建设来推进的。我们认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更好地表述如下:“社会建设”指的是人们为构建和维护社会本身及其正常存在和运行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社会发展”一词则更多指的是由各项“社会建设”活动最终所促成的“社会”本身在质或量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三)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概念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概念?对此,学者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不同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狭义的社会领域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内容的大社会领域的建设;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建设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社会建设就是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思想文化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因此,广义的社会建设等于和谐社会建设。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但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和谐社会更强调社会关系的协调,而社会建设的目标既包含社会关系的协调,也包含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程度;再者,单靠狭义的社会建设无法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是必须依靠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建设才能达成的目标。结合我们前面对“社会建设”一词含义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属和种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建设”在内容上包括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内容。
(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经常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并提,称作“社会建设与管理”,显示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社会管理也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任何建设活动都包括对过程和结果的管理活动,社会建设自然也不例外。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认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是有所差别的两种实践过程: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于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我们认同这一说法。
(五)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发展为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一样,社会治理关注的也是社会运行机制的建立,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如果说社会管理更强调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社会治理则更强调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多元角色的互动。社会管理很容易陷入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等不利局面;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这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