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省教育现代化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球化理论与教育全球化思想

按照米歇尔·福柯的观点,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话语体系”邓正来:《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东吴学术》2011年第1期。,从这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理论就是有关全球化的一种话语系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还是一种话语体系和知识谱系。杨雪冬:《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和知识谱系的全球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教育现代化的思维分析工具。借用冯向东教授关于研究范式与研究视角的观点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笔者认为,全球化作为方法论视角,具有跨学科的包容性特征,全球化理论具备了观察、分析、解释教育现代化问题的话语系统功能。

一 全球化基本理论

正如戴维·赫尔德等人所言,“全球化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其中包含多种理论”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3页。。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来看,全球化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世界体系理论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了《现代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农业和16世纪欧洲世界经济的源起》一书,该书可以说是全球化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它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现代世界体系代替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开了从全球角度对世界性现象进行整体性分析的先河,具有方法论创新意义。江华:《超越社会科学的传统范式——解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文史哲》2008年第2期。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这个体系有不同的界线、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以及相互依存性,并具有生物体的特征,即有其生命周期,对一个体系必须从整体或总体上进行观察,因为总体决定了局部。当代世界体系是一个包含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整体。杨宜树、陈琰:《关于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学——伊曼纽·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综述》, 《世界经济文汇》1992年第3期。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核心(core)、边缘(periphery)、半边缘(semiperiphery),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世界体系结构模型。他认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是由核心、边缘和半边缘这三个组成部分联结而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世界体系的发展存在着历史周期性,即核心、边缘和半边缘这三者都会随时间发展而发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构性变动。顾云深:《沃勒斯坦与“世界体系理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2.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在批判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化理论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时认为,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决定其能否实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依附理论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固有的不平等和歧视性质,使北方发达国家位于体系的核心,南方不发达国家处于边缘。赵怀普:《关于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的比较分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可以说,依附理论是从全球体系、全球视野角度分析和解释欠发达国家落后原因的一种理论。依附理论有众多的理论流派:一是早期依附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外围理论和二元结构主义理论,这两派理论研究的是跨国公司扩张与拉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开始之前的依附现象;二是马克思主义依附理论,主要包括新依附理论、超级剥削理论、边缘化理论、依附性发展理论、依附性资本主义理论,这些流派的理论主要是在批判吸收早期依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依附现象;三是结构主义依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异化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对外依附理论、支配—从属关系理论、拉美经委会的不发达理论,这些理论流派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依附理论的批评及内部结构主义者自我批评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四是新近发展的依附理论,主要包括跨国资本主义理论、后民族资本主义理论、外围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袁兴昌:《对依附理论的再认识——依附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基本思想》(上中下),《拉丁美洲研究》1990年第5、6期,1991年第2期。

3.全球体系理论

全球体系理论是由英国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提出的,他于1991年出版了《全球体系社会学》一书,提出要用全球体系代替民族国家。他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说:“全球化观念的中心特征在于:当代的许多问题都无法在民族国家的层次上,即从国际(国家间)关系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说明,而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从全球(跨国)过程的角度去加以研究。”莱斯利·斯克莱尔:《全球化社会学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斯克莱尔的全球体系理论主要建立在跨国实践(transnational practices)这个核心概念之上。所谓跨国实践,是指“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人们的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是由非国家行为主体所从事的并跨越国家疆界的实践”Sklair, Sociology of Global System, Harvester/Whentsheaf, 1991, p.52., “这是那种跨越国家边界的实践,而且并不一定发端于作为行为者的国家。从分析的层次上看,跨国实践在三个领域内发生: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莱斯利·斯克莱尔:《全球化社会学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斯克莱尔用全球体系来表示跨国实践的总体,而跨国公司(经济跨国实践)、跨国资产阶级(政治跨国实践)、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跨国实践)构成了其基本的概念架构,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全球体系。在全球跨国实践中,“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政治,宣传消费主义;跨国资本家阶级直接服务于跨国公司,其生活方式是消费主义扩展的主要典型”。“消费主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动机运转的燃料,驾驶员是跨国资本家阶级,车辆本身是强大的跨国公司”。杨雪冬:《重新校正人类的位置:西方全球化理论的简要评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4.文化全球化理论

文化全球化理论是从文化视角探讨全球化的一种理论,其与世界体系模式、全球化体系模式一道,被斯克莱尔称为三种竞相媲美的全球化理论与研究模式。莱斯利·斯克莱尔:《全球化社会学的基础》,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罗兰·罗伯逊是文化全球化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1992年出版的《全球化》一书是他全球化思想的集中阐述。他认为,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因此,对全球化需要从文化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即将全球领域作为一个整体,当作一个由多元社会构成的全球文化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文军:《90年代西方社会学视域中的全球化理论评析》, 《开放时代》1999年第5期。罗伯逊的全球化分析框架主要由四个“参照点”(reference points)组成,即民族国家、民族社会、个人和人类。他认为,应该抛弃“国家中心论”,把“民族社会”(nation-society)作为分析全球人类情景的一个总的参照点。杨雪冬:《罗伯逊绘制的全球化演进轨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1期。

5.全球化变革论

全球化变革论以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为代表,其著作《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书可以说是他全球化思想的集中反映。赫尔德认为,围绕着什么是全球化、当代全球化代表了一种什么状况、全球化与国家权力关系、全球化对政治的影响等诸问题的争论存在着三大派别: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以及变革论者。极端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正在被非国家化并且被分散,民族国家正日益成为一种管理经济事务的临时组织形式,全球化体现了人类行为框架的根本性重构。怀疑论者则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神话,经济活动正在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区域化”,世界经济正在向着三个主要金融和贸易集团——欧洲、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北美洲——的方向发展。变革论者认为: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和社会必须调整自己来适应这样一个世界,全球化没有带来国家的终结,反而推动了各种调整战略的出现,而且在某些方面推动了更加积极的国家的出现。赫尔德认为,这三大派别争论的根源在于他们对全球化的定义、原因、分期、影响以及发展轨迹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存在分歧。基于对三大派别的分析,赫尔德提出了自己的全球化分析框架,即必须从全球相互联系的广度、强度、速度和影响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三种全球化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赫尔德根据这些分析角度,建构了全球化分析的八个关键维度:全球网络的广度、全球相互联系的强度、全球流动的速度、全球相互联系的影响、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全球网络和权力实施的制度化、全球分层化的模式、全球互动的主导模式。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种全球化分类学,把全球化分为四种类型:密集的全球化、分散的全球化、扩张的全球化、稀疏的全球化。李刚:《论戴维·赫尔德的全球化理论分析框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说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是世界通过跨国公司不断增加的国际贸易、生产与金融的相互国际化,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持续增加和普及的计算机、光纤、网络化等全球电传系统促进的商业、文化品相互国际化等,而迅速地整合为一个经济空间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到现代社会生活,形成各个层面相互依存、彼此关联的现象。此种依存、关联的现象就产生了一种全球同一步调及空间的“邻近感”。原有相互编织的墙被推倒,各国、各地区变得愈来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在之前的综述中笔者给全球化下的定义:全球化是现代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世界化主要推动的一个多维度的复杂过程,它影响到世界各国、各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使全球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复合网络。全球化由于打破了国家和区域壁垒,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和人才在全球迅速流动,它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不仅大大影响了经济,而且它是一种更宽、更深、更复杂的现象,它为全球的人才流动、工作分工、知识传播和各国的文化娱乐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舞台。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许多问题,如全球化下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数增加;金融全球流动既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又是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使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增加;全球的紧密联系也使资源制约、环境危险、恐怖活动加速蔓延。全球化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范畴——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都在加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能仅停留在过去,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面临全球化趋势,唯有勇敢地迎接,快速反应,兴利除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取得成功。

二 教育全球化思想

国内学者邬志辉将教育全球化思想称为教育全球化范式,认为教育全球化范式与教育现代化范式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两种主要思潮。他认为,“教育全球化理论是运用全球共时或空间框架分析教育现代性和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是运用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历史或时间框架分析教育现代性和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前者的范畴是 ‘中心与边缘’,后者的范畴是 ‘传统与现代’”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研究》,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1,第1~10页。。本研究认为,教育全球化思想是全球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就是如何按照全球化的时空观重新审视一些教育基本问题。具体来讲,教育全球化思想主要是围绕以下这些核心问题展开的:一是全球化进程对国民教育制度的自主权产生了什么影响,它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二是全球化是怎样通过教育改革措施和教育活动来改变教育制度的?三是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教育公平产生了什么影响?蒋衡、朱旭东:《当代西方教育与全球化理论研究评析》, 《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综合来看,目前教育全球化思想主要有如下几种。

1.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教育全球化思想

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新自由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思想。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极力倡导市场化、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全球化进程中这种新自由主义思想也影响到教育全球化,即主张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入教育领域,认为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效率和减少学校成本,将市场化、私有化、放权、解制、选择、竞争、质量等观念引入教育政策改革。朱旭东:《“教育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8期。新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消费者,是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培育目标,因此,主张以市场机制运营学校,将教育等同于商品由学生自主选择,即强调“消费者选择”。新自由主义思想还将教育与经济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全球教育发展要以满足全球化对技能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目标,要通过提高教育标准、严格考试要求、培养学生就业来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竞争。而新保守主义则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要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其政策主张包括:国家课程、国家考试、高学术标准、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总之,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教育全球化思想认为,经济全球化、政府职能的变化将影响到全球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西方的教育体制将是现代的、最佳的模式,全球教育最终将日益向这一模式靠近并趋同。蒋衡、朱旭东:《当代西方教育与全球化理论研究评析》, 《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2.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后现代主义是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是对在现代化及现代性批判反思基础上发展出的各种理论学说的统称。后现代主义者的基本理论立场是: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主张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反对单一思维;反对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反对普遍性,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分,倡导人与自然交融,推崇对话。孙小军:《略论后现代主义教育》,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想在教育研究领域的运用导致了教育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孙茂华、董晓波:《西方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转向”的解读》,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7期。。受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否定绝对真理的合法性”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2007年第2期。。在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观等方面,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与现代化教育思想不同的看法,例如,在课程观方面,主张对旧的课程观进行重建,要求以不断创新的话语消解权威话语的影响,主张改善课堂关系,营造一种关爱、分享、赋权、和谐的课堂气氛,反对传授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董海霞:《简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总的来讲,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第二,主张教育多元化和差异性;第三,强调合作与交流;第四,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第五,强调平等关系。孙小军:《略论后现代主义教育》,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3.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经历了一个由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转变。姚冬琳、李国:《民族多元至全球多元: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转向》, 《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同民族的移民纷纷涌入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适应多元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一个过程,试图建构一个满足各族群文化并存的“异文化教育”模式。杨渊:《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发展之历时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9期。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试图达到如下目标:一是提升不同文化的价值功能;二是关注人权并尊重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三是尊重人类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四是增进社会正义和所有人的机会平等;五是促进团体间权利的平等分配。万明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正如美国学者贝内特所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应当致力于在一个彼此依存的世界体系中培植起一种体现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Christine I. Bennett,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llyn and Bacon,1999, p.11.文化多元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对全球多元文化的认同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多元文化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全球性认同、知识、态度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在处理和解决全球性事务中成为灵活高效的人。”James A. Bank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llyn and Bacon,2001, p.57.

4.全球教育思想

全球教育思想(global education),也被称为国际理解教育思想(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以全球化背景为视角,以促进国际理解与和平为目的,以教育资源和信息、人员跨国交流为主要途径,以国际学校和全球教育组织为依托,以全球问题和人们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为主题,以跨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比较教育理论。参见楚琳《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国际理解教育改革策略的新发展》, 《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世界公民教育思想(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世界公民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其目的是要开展全球社会的教育,缔造一个与联合国宪章精神相一致的全球公民社会,努力塑造具有世界视野、知识和能力,同时愿意承担在全球社会的公民责任的个人。参见姜元涛《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教育探析》, 《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4期。。从宏观角度讲,全球教育是应对全球化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教育系统进行全面整体的变革;从微观角度讲,全球教育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变革,在课程中全面贯彻和渗透全球意识的教育。具体来讲,全球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全球知识的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全球思维方式的培养,第三个层次是全球意识和全球化素质的培养。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第3~4页。全球教育的本质要素包括:全球视野意识教育、全球问题教育、全球依存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教育。彭江、廖礼彬:《论全球教育的本质要素》, 《外国语文》2011年第2期。目前,全球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及学校领导重视。肖川:《美国全球教育若干问题简述》, 《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S1期。例如,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一些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针对国际的职业生涯进行学术训练,发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教学,实施国际教育服务计划,重视在教育工作者之间发展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出国留学、加强国际和地区教育研究,应对国际服务行业的多义性等。楚琳:《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国际理解教育改革策略的新发展》, 《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除了上述教育全球化思想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辩证认识全球化的批判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全球范围内教育变革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但也批判分析全球化。他们认为,全球化是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教育成为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合法化、维持不公平现象的工具,因此,主张教给学生真正的知识,特别是给社会弱势群体以更多的知识,以改变现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蒋衡、朱旭东:《当代西方教育与全球化理论研究评析》, 《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此外,还有国外学者将依附理论以及世界体系理论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了教育依附理论和教育世界体系理论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研究》,第3~5页。。例如,美国学者阿特巴赫的高等教育依附理论就基于依附理论分析框架,以“中心”与“边缘”、“发达”与“不发达”、“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等核心概念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周朝成:《阿特巴赫高等教育依附理论解释框架的分析——兼析其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观点》,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