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自治·社区治理:上海嘉定区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嘉定睦邻点、睦邻节的发展

睦邻点的建设最早是从嘉定镇街道开始的。嘉定镇街道位于嘉定区的老城区,现有户籍人口6.7万人,常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1/3,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绝对数都是全区之最。睦邻点的建设,也是为了响应老龄化所带来的众多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2007年,一对空巢老人找到居委会,主动提出要在自己家中设点开展邻里活动,居委会积极支持并给予鼓励。嘉定镇街道则从这件小事看到一个契机,顺势而为,搭建起一个创新的载体—— 睦邻点。2009年嘉定区地区管理办公室在嘉定镇街道召开现场推进会,并在全区进行推广。截至2016年底,嘉定区陆续培育出2082个各类的社区睦邻点,平均每个社区10个。据不完全统计,嘉定辖区每天有超过30000名居民走入睦邻点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涉及聊天议事、读书讨论、健康养生、书法绘画、矛盾调解等10多项。嘉定区不断推进睦邻点建设,建立了小区层面的“睦邻点”、社区层面的“睦邻沙龙”(由各睦邻点负责人组成)、街道层面的“睦邻会所”(由各社区“睦邻沙龙”负责人组成)和区级层面的“睦邻联盟”四级枢纽型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睦邻点建设。

这一建设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居民原有的需求进一步被激发出来,更多的居民走出自己的家门,走进这些睦邻点,打破了城市社区原来作为陌生人社会的沉寂,社区中的居民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建立起了关系,逐渐发展出信任、互惠,进而使小区开始有更多熟人社区的特色,冲淡了现代社区偏冷的底色。居民们在睦邻点上交流、沟通,最关心的问题从满足自身生活精神需求的事项渐渐地转向关注社区的公共事务,如社区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小区内的文化活动如何开展、社区卫生如何改善等,逐渐发展起一些具有社区自组织特色的小团体。作为草根自组织,睦邻点不仅为社区治理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还通过培育和弘扬睦邻文化,在营造新型邻里关系以及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推进了社区治理新途径和着力点的探索。

为了使睦邻点比较常态化运作且便于管理,认定睦邻点的工作也随之开始,如经常参与的人、主要活动地点、睦邻点的负责人等。每次活动会由负责人简单记录一下,每个居委会也会有一个名册。睦邻点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社区中自发形成的睦邻点,这些多是基于兴趣爱好而形成,大家相互投缘而在一起活动;其二是社区居委会提供充分良好的活动场地,号召大家走出家门,到公共场所来活动,而逐渐形成睦邻点。比如有个戏曲睦邻点是设在车库里的,因这里有一对老夫妻很喜欢戏剧,他们就自己买了很多光碟,天天在车库里面播放。附近有一些居民可能也爱好戏曲,就会慢慢到他们那边去,大家一起听,听完一起唱。那些光碟全部都是他们自费购买的。这群人逐渐就比较固定了,人也挺多了。居委会认为他们相对比较成熟了,就会给他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工作人员为他们设计一张表格,只要有活动的时候简单记录一下时间、地点、曲目,一个睦邻点便相对正式化地运作起来了。

睦邻点本来就是大家兴趣爱好一致,慢慢走到一起而形成的,可以是自发的,可以是居委会发现有需求而慢慢组织起来的。一些睦邻点在不断发展壮大之后,会更加规范成熟,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便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群团组织,即社区内的自组织。如一些舞蹈团体,便是由最初的睦邻点发展起来,最初并没有想到要组织一支队伍,而只是大家到这里来交流、跳舞、放松。有的舞蹈队自己觉得跳得还不错,便购置了统一的服装,然后向居委会咨询相关的比赛事宜,让她们的团队可以去参加。

在这些群团组织逐渐发展之后,居委会通过积极引导,组织培训,使这些群团组织走向专业化,更上一层楼而成为“专业委员会”,之后更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组织,还可以登记注册,能够开展更为专业的服务,也可以为其他未成熟的群团组织开展提供一些培训业务服务。

在区、街镇、社区居委会对社区自组织进行有效引导的时候,区级层面则通过公益基金会对备案的社区睦邻点进行拨款加以扶持培育。

在睦邻点的建设非常成熟之后,嘉定区将各个睦邻点分散的活动整合为贯穿全年的、互动的睦邻活动,用睦邻节开幕式和闭幕式来串联全年大睦邻活动,并在2013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区性的睦邻节活动。睦邻点的开设是要动员居民从家中出来,使居民能够熟络起来。很多小区居民日常都有时间参加活动,但保持睦邻点的热络的仍然是老年人,其他年龄段的人参与较少,尤其是年轻人参与更少,因为他们闲暇时间较少,且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如何提高睦邻点的居民参与度一直是大家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年轻人有更充沛的精力、更新鲜的想法,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不一样的力量。睦邻节的举办采取一些新颖的活动并广泛宣传,可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吸引过来,并能将原来相对隔绝的睦邻点串联起来,形成睦邻点之间的联络机制,在人员之间搭起桥梁。睦邻节一般是在年初由一个街镇承办开幕式,年末由另一个街镇承办闭幕式,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之间的这段时间,区级层面、街镇和各个社区围绕不同的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这种安排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将不同人群充分动员起来。

睦邻节的举办,嘉定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是主办单位,街镇层面的政府、社会组织等是协办单位,社区居民参与活动。很多睦邻活动是居民自己来举办,居委会、街镇只是搭建平台。社区自组织一直都参与睦邻节的活动,2015年第三届睦邻节在大睦邻的概念上探索了社会组织的参与方式,效果不错,区级层面的睦邻活动有多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围绕睦邻活动,区、街镇和社区年初就开始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睦邻活动工作方案,对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日程、活动要求都进行详尽安排和规划,并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走访居民群众,且通过睦邻点深入了解居民在改善邻里关系等方面最期盼的和最需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还就活动如何开展征集意见和建议。睦邻节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居民全程参与,社区群众参与度高,这成为社区睦邻节的特色。而这些形式多样的睦邻活动,也能不断融洽邻里关系,增进邻里感情,提升社区和谐程度,引导社区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第三届睦邻节为例。第三届睦邻节在2015年4月26日举办,开幕式由嘉定新城(马陆镇)承办,其内场的舞台呈现方式,其实等于是给所有居民讲一个故事,就是在我们眼中什么是睦邻。这样可作为一种号召,作为一种引领。外场是居民的互动活动,把通过征集得来的一部分睦邻点制作的手工艺作品、文艺演出节目、图片等,拿出来在外场进行交流和展示。外场的展台是由众多的居委会来布置的,居委会邀请所属的居民来展示睦邻的成果,其中包括很多社区自组织的一些成果。基本上每个社区当时都带了两三种作品。有一些居委会,还根据他们自己社区的特色来展示一些东西。例如,一些团队带来的很多串珠、手工小作品,其实就是他们的群工团队在平时活动时做出来的,睦邻节的开幕式给了他们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比如,老社区针织的东西比较多,他们也会将这些针织的东西送给社区的弱势群体之类的,以前还给保安织过红围巾。一些原来的乡村社区有老布的工作坊,他们会去乡宅的各处,将传统的花纹颜色挑出来,制作成现在用的一些钱包或者旗袍。所有的衣服都是他们手工制作的,主办方为他们的针织作品提供了一个衣物展示架。

这种开幕式成为自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果汇报展的契机,在展示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团体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展示平台上,我们应该进一步调动这些自组织的积极性,鼓励其发展。例如,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开始进行一些公益微创投项目的评选,这样便能够给一些较为优秀的自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助其更进一步发展。在自组织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候,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便积极引导这些团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议题。为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引入民间型社区营造型社会组织,进一步增加对这些社区自组织的培训,丰富嘉定区发展社区自组织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