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抗旱效益计算
1.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印发试行的《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
1997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56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印发《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的通知,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计算粮食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为主的,简便、易行的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旱灾损失=前三年平均亩产量×[(轻旱面积×0.1)+(重旱面积×0.4)+(绝收面积×0.8)]
式中单位为:
旱灾损失——万千克,
亩产量——千克/亩,
面积——万亩。
干旱面积程度划分:
轻旱面积指减产1~2成的面积;
成灾面积指减产3~7成的面积;
绝收面积指减产8成(含8成)以上的面积。
(2)抗旱效益;(同等条件下采取了抗旱措施的亩产量-未采取抗旱措施的亩产量)×采取抗旱措施的面积
式中单位为:
抗旱效益——万千克,
亩产量——千克/亩,
面积——万亩。
抗旱面积指采取增加灌溉、坐水种、使用抗旱剂等几种主要抗旱措施的面积。
计算抗旱效益是认真总结抗旱成果和经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过去开展得比较薄弱的一项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比较注重抗旱效益的计算,逐步探索和总结了一些具有湖北抗旱特色的效益计算方法,特别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1997年下发抗旱效益计算试行办法以后,湖北省按此规范,继续完善,使之步入了正规化的轨道。下面,具体介绍1996年和2000年湖北省抗旱效益计算。
2.湖北省1996年抗旱效益计算
1996年,湖北省气候异常,多灾并发,重复受灾。冬春长期干旱。1—4月,全省除鄂东南降雨量正常略偏多外,大部分地区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少1~6成,其中鄂西北、鄂北岗地及江汉平原比常年同期偏少3~6成,春旱较重。4月底,全省受旱农田面积1000.5万亩,鄂北岗地20余万人、18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伏秋之际,湖北部分地方再度发生干旱灾害。8—10月中旬,局部地方发生伏旱和秋旱,高峰时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1173.5万亩,其中重旱472.5万亩,小型水库干涸186座,有38.7万人、32.8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在抗旱中,各级水利部门因地制宜提出抗旱预案和对策,广辟水源,科学调水,充分发挥了各类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效益,把旱灾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夺取了农业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48.44亿千克,比上年增产20.6亿千克,创历史最高纪录;棉花总产量达43亿千克,油料181.8亿千克,均为历史上第二高产年;畜牧、水产、林业全面增产增收。湖北战胜旱灾斗争的实践再次证明,水利是回报率很高的产业。为此,省水利厅、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班,对抗旱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试析。
(1)水库灌区抗旱效益分析计算(水稻、棉花)
灌溉工程是直接为农业增产服务的重要水利工程,在计算灌溉工程的经济效益时,主要是计算工程兴建前后的农业增产效益。计算农业增产效益要比计算工业的经济效益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灌溉农业增产是由水、土、肥、种、管等农业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灌溉只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计算灌区抗旱效益时,各类因素有一个分摊系数问题,即ε值。一般在干旱缺雨的地区,种植水稻地区,农业生产对灌溉依赖程度较高时,ε值常取0.5~0.6,在丰水年份,灌溉起着补水作用,ε约为0.2~0.3。
第二,农业增产效益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按照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许志方、沈佩君教授编写的《水利工程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灌溉效益计算公式:
B=A[yp+(1-p)yγ-y0]C·ε
式中:ε——分摊系数;
A——作物面积(亩);
y——灌溉后作物产量(千克/亩);
y0——未采取灌溉措施时的作物产量(千克/亩);
p——灌溉保证率;
γ——产量系数;
C——农产品价格(元/千克)。
结合1996年湖北省灌区旱情为中度偏轻的实际情况,水稻分摊系数
ε=0.55,棉花ε=0.25。
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B水稻=A水稻(y水-y0水)C水稻×0.55
B棉花=A棉花(y棉-y0棉)C棉花×0.25
根据大中型灌区调查,y取值为:
y水=426(千克/亩);
y棉=84(千克/亩);
y0水=305(千克/亩);
y0棉=40(千克/亩);
C水稻=1.08(元/千克);
C棉花=16(元/千克)。
据统计全省水库灌区面积600万亩,其中水稻567万亩,灌溉水量20亿立方米。
B水稻=567×(426-305)×1.08×0.55
=4.08×104(万元)=4.08(亿元)
B棉花=33×(84-40)×16×0.25
=0.58×104(万元)=0.58(亿元)
水库灌区水稻和棉花灌溉抗旱效益=4.66亿元
(2)泵站提水灌溉效益分析计算
1996年全省排灌站抽水运行74.6万台时,提水10.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41万亩,其中粮食429万亩,棉花10.95万亩。按照灌溉站总提水量扣去10%的损失计算,净灌水量达9亿立方米,平均粮食作物每亩灌水208立方米,棉花每亩灌水60.4立方米,分别占湖北75%灌溉保证率下,相应作物净需水定额的60%和30%。根据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和一定产量范围内,作物需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的实际,结合湖北1996年受旱情况,考虑按泵站提水灌溉减少粮食损失60%计算效益,棉花减少损失30%计算效益,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粮食减灾效益=426×1.08×429×60%
=118424.6(万元)≈11.84(亿元)
棉花减灾效益=84×16×10.95×30%
=4415.04(万元)≈0.44(亿元)
以上粮食和棉花的抗旱效益=12.28亿元
(3)抗旱服务队抗旱效益分析计算方法
湖北省抗旱服务队正规化建设的历史不长,开展保本微利服务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足。目前抗旱效益分析计算方法尚未统一,也不很标准,但可用现有几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粗略地分析、估算和计算。
①同类比较法 以提水抗旱灌溉的农田面积的粮食产量与同类农田没有提水抗旱的粮食生产进行比较得出抗旱效益。
②水量比较法 以提水方量计算每亩抗旱水量与多年每亩水量进行分析,得出抗旱增产的粮食产量,计算出抗旱效益。
③估算法 根据天气、干旱天数、干旱程度、面积、作物用水量、正常年景产量进行分析估算。估算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以一个县市为例:
一是全县总耕地面积。其中分出夏粮面积,秋粮面积,灌溉死角面积。
二是全县总产量。
三是干旱程度标准。连续30天以上不降雨为大旱,20~30天为中旱,10~20天为小旱。
四是抗旱可增产标准。大旱时将颗粒无收,通过抗旱后每亩可收粮300千克。中旱时可收粮200千克,通过抗旱灌溉后可收500千克,实际挽回粮食300千克。小旱时可收粮400千克,通过抗旱改善灌溉条件后可收粮600千克,挽回粮食200千克。据此全省抗旱服务队挽回粮食损失0.85亿千克,按1.08元/千克计算,计9180万元。增产水果207万千克,折合成柑橘并按2.40元/千克计算,计497万元,两项合计9677万元。
综上所述,1996年湖北省水库放水、泵站提水、抗旱服务队浇水三项合计抗旱毛效益为17.9亿元。
3.湖北省2000年部分地方抗旱效益计算
2000年,湖北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各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抗旱减灾作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夺取这场抗旱斗争胜利之后,省和各市州县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1997] 56号文提供的抗旱效益计算方法,结合实际,进行了认真核灾,测算出了抗旱效益,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下面,以示例的形式介绍几个市的抗旱效益计算方法,以资借鉴。
例1:十堰市2000年抗旱效益计算
(1)旱灾损失=前三年平均亩产量×[(轻旱面积×0.1)+(重旱面积×0.4)+(绝收面积×0.8)]
2000年十堰旱灾损失,共计损失粮食24788万千克,
其中:
①小麦损失:
200×[(145×0.1)+(117.4×0.4)+(10.6×0.8)]
=13988(万千克)
②油菜损失:
120×[(60×0.1)+(45×0.4)+(15×0.8)]
=4320(万千克)
③玉米损失:
400×[(12×0.1)+(10×0.4)+(8×0.8)]
=4640(万千克)
④水稻损失:
600×[(6×0.1)+(4×0.4)+(1×0.8)]
=1800(万千克)
(2)抗旱效益;(同等条件下采取了抗旱措施的亩产量—未采取抗旱措施的亩产量)×采取抗旱措施面积
2000年十堰抗旱效益,挽回粮食共计7740万千克,其中:
①小麦:(200-90)×50=5500(万千克)
②油菜:(120-40)×12=960(万千克)
③玉米:(400-160)×5.1200(万千克)
④水稻:(600-250)×2.8=980(万千克)
例2:襄樊市2000年抗旱效益计算
根据抗旱公式:
抗旱效益=(同等条件下采取抗旱措施亩产量-未采取抗旱措施亩产量)×采取抗旱措施面积
计算出:
(1)粮食作物抗旱效益:(350 -250)×220=22000(万千克)
22000(万千克)×0.70(元/千克)=15400万元
(2)油菜抗旱效益:(160-95)×75=4875(万千克)
4875(万千克)×1.3(元/千克)=6337.5(万元)
(3)瓜蔬抗旱效益:根据调查和计算,每亩蔬菜抗旱后比未抗旱多收入现金180元左右,按抗旱30万亩计算其效益为:
180×30=5400(万元)
因此,合计抗旱效益为(1)+(2)+(3)=15400+6337.5+5400
=27137.5万元
注:水利设施保灌范围内的农作物未计算在抗旱效益之内。
例3:黄冈市2000年抗旱效益计算
(1)旱灾损失计算
2000年粮食损失=正常年粮食产量-2000年粮食产量
2000年经济作物损失=正常年经济作物产值-2000年经济作物产值
2000年其他损失:正常年其他产值-2000年其他产值(含在经济作物内)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粮食损失(折算成产值)+经济作物损失+其他损失
(2)挽回损失计算
挽回粮食损失=2000年粮食产量-灾年凭自然条件可收粮食产量(估算)
挽回经济作物损失=2000年经济作物产值-灾年凭自然条件可收经济作物产值(估算)
挽回其他损失=2000年其他产值-灾年凭自然条件可收其他产值(估算)(含在经济作物内)
(3)抗旱效益计算
抗旱效益:挽回粮食损失(折算成产值)+挽回经济作物损失+挽回其他损失。
①参考数据:
正常年粮食产量307.28万吨;
2000年粮食产量259.77万吨;
正常年经济作物产值26.915亿元;
2000年经济作物产值18.50亿元;
其他损失各县市区上报含在经济作物内。
②计算过程:
2000年粮食损失=307.28-259.77=47.51(万吨)
2000年经济作物损失=26.915-18.50=8.415(亿元)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7.51×104×103×1.0+8.415×108
=(4.751+8.415)×108(元)=13.166(亿元)
挽回粮食损失=259.77-307.28×0.45=121.15(万吨)
挽回经济作物损失=18.50-26.915×0.3=11.40(亿元)
抗旱效益=121.15×104×103×1.0+11.40×108
=23.515(亿元)
③说明:
·粮食损失折算成产值按1.0元/千克计算;
·灾年凭自然条件下的粮食产值估算按正常年产值的45%计算;经济作物产值的估算按正常年的30%计算;
·粮食含小麦、大麦、早稻、中稻、晚稻、杂粮;
·经济作物含果茶、皮棉、油料、烟叶;
·其他含水产品、畜产品、林果特产品等。
例4:潜江市2000年抗旱效益计算
(1)直接投入
2000年全市为抗旱的直接投入为2291万元,其中市财政拔出专款500万元用于购买抗旱设备57台套(含中央50万元,省85万元);省直机关干部捐款113万元;旱灾区群众投劳和自筹资金1678万元。在整个抗旱中,全市清障、清淤等投入劳动力45.6万个工日,人力费约456万元;从汉江提水4045万立方米,从电排河提水256万立方米,多级重复提水4579万立方米。共开支电费308万元,油费367万元,设备费、运输费、材料费等其他开支1160万元,合计开支达到了2291万元。
(2)间接投入
抗御特大干旱,除了直接投入外,间接投入也是巨大的。除去水利工程折旧费,仅支渠以下三、四、五级重复提水额外开支就达330万元(平均每村近1万元);抽调市、镇两级机关干部800多人,工资额至少120万元;再加上其他间接开支50万元,即使不计调度、动员、电视电话会和宣传、公安等部门为抗旱工作所承担的开支,其间接投入也有500多万元。
(3)挽回经济损失
通过全力搬大水、抗大旱,确保了全市50万亩油菜和20万亩小麦的灌浆结实,挽回经济损失2800万元;挽回中稻种植面积12.2万亩,减少粮食损失6.1万吨,计5040万元;保证了14.04万亩水生蔬菜和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减少经济损失4200万元;为7万亩精养鱼池及时补充了投苗用水,挽回经济损失1460万元;即使不计林业、牧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抗旱所挽回的经济损失也达到了1.4亿元。
(4)抗旱效益评价
全市抗御2000年特大干旱,总投入2791万元(其中直接投入2291万元,间接投入500万元),共挽回经济损失1.4亿元,投入效益比为1:5.05。可见,抗旱工作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