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对现有文献的评论
上述文献无疑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例如,关于资产价格的形成理论、关于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关于资产价格波动效应以及跨国比较的经验性分析都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借鉴。但前人的理论不足表现在:经济理论更多强调在消费与储蓄之间做决策,而不是家庭资产选择;金融理论则关注资产定价模型的研究,对资产选择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很少研究家庭的资产决策行为。而且,现有的家庭资产选择模型关注的是家庭的“有限参与”之谜,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于蓉,2006)。对中国的研究只是简单运用国外模型进行验证,忽视了中国经济转型这个特征,尤其对转型中垄断、内幕交易等因素带来的财富配置失衡关注较少。此外,尽管中国资产市场也经历了价格的大幅波动,近些年居民财富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呈现趋同性,但是资产市场和居民财富结构背后的财产权利与国外市场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如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居民只是拥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在股票市场上长期时间内国有股权占主导地位,即便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这一局面仍未发生根本转变。资产价格波动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居民财富结构的影响机制较之国外有很大的不同。
比较而言,国内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原因、泡沫的程度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上,少有文献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财富分配效应。研究财产性收入分配的文献又较少结合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分析,更多的是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对财富配置的总量研究较多,结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忽略了对农村地区财富配置的影响,实际上资产价格波动与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密切相关。
从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多采用模拟研究,其特点是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居民消费投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理论模型与中国现实脱节较大,特别是在转轨过程中,不同政策制度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在微观模型中难以佐证,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与现实的状况脱节较为明显。
就实证所采用的数据而言,现有文献一般采用各国住户调查数据,如收入动态调查(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s, PSID)数据、英国家庭支出调查(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tudy, BHPS)数据、消费者金融调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数据、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s, CHIPS)数据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住户调查,中国的居民收入调查到目前为止仅仅进行了4次,最近的一次全国范围的调研是在2007年,而这期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尤为明显,从而使得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分配不仅仅表现在财产的占有,更表现在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变动,因此本书试图探索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财产性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
基于以上的讨论,本书从“新兴+转轨”的市场特征入手,首先分析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的发育特征,进而分析这些特征因素如何影响中国资产市场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价格波动幅度过大的特殊现象,尤其要深入探讨政府行政垄断及社会“潜规则”对要素市场的影响,揭示影响资产价格波动背后的政策动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在这种制度背景及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居民的财富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动,从而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财富配置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结构调整寻求新的路径。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首先引入转轨经济的特征变量,修正资产定价模型,揭示转轨经济中资产价格波动的特殊机理;其次从实证上,运用连续的年度、季度数据检验房地产价格波动、股票价格波动对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
本书旨在为促进中国资产市场的健康发育,进而为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