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如下。

1.1.1 动态能力主要研究成果方面

1.动态能力概念分析

Teece等人(1997)首先提出并明确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指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Dosi等人(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Dosi G, Nelson R R, Winter S G.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Process)或常规惯例(Routines),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以及与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1105-1121.SubbaNarasimha(2001)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并在产生过程中构筑了企业能力,使得企业具备行动优势,能够及时地响应动态复杂环境的变化。SubbaNarasimha P N.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1,22(4-5):201-212.Winter(2003)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学习活动模式,是隐性经验积累、知识外在化和知识编码活动3种学习机制的结果,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企业的经营性惯例,促进创新,并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Winter S 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1-995.董俊武等人(2004)认为能力可以被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2):77-85.焦豪和崔瑜(2008)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力以修正其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焦豪,崔瑜.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整合研究框架与重新定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46-48.

从以上学者对动态能力概念的描述可见,尽管他们对动态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还不统一,但在关键点上已达成共识,即都认为知识是动态能力的核心,学习机制引导着能力的演化,动态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与外界互动创造新知识,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快速、灵活地适应动态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2.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分析

(1) 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些学者在对动态能力的理解中主要强调了学习和知识对其形成的重要影响。如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开放的、灵活的双向学习型组织将有助于企业自身能力与外部可利用能力的有效结合并能凝聚成动态能力,使企业更有效地适应环境。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1105-1121.董俊武等人(2004)认为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追寻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经营性惯例和学习性惯例,促成了动态能力的形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源基础、组织技术和组织学习等角度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如Adner和Helfat(2003)综合考察了各类资源要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认为动态能力会受到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层认知3个潜在因素的影响。Adner R,Helfat C E.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1011-1025.胡夏威(2007)从知识管理角度认为,有针对性的知识管理实践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动态能力,从而构筑其长期的竞争优势。胡夏威.通过知识管理培育企业动态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214-216.Macher和Mowery(2009)从经验积累、知识表述、知识编码等3个学习角度认为,企业的R&D组织管理流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其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Macher J T, Mowery D C. Measur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0(S1):41-S62.Galunic和Eisenhardt(2001)强调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企业资源重新配置方面的作用。Galunic D C, Eisenhardt K M.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and Modular Corporate Fo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29-1249.Anand等人(2009)认为,组织学习有助于企业持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并进而构筑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Anand G, Ward P T, Tatikonda M V, 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frastructur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27(6):444-461.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指核心企业通过与其协同单位构建基于协同链的知识网络,并通过协同学习和组织学习、资源优化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即在相关知识、资源、能力、流程、技术和组织结构等支持下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产生新知识,以提升协同链整体的动态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朱朝晖.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学习动态协同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4):99-103.因而可以认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能够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其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动态能力的作用

① 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方面

以Teece等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能力或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以Galunic和Eisenhardt(2001)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动态能力创造资源配置的能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动态能力。Lei-Yu Wu(2010)通过对台湾253家企业的实证分析,认为动态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Lei-Yu Wu.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 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1):27-31.许长青等人(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组织学习有利于动态能力的提升,动态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结论。许长青,简兆权,吴隆增.组织学习对组织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192-195.刘建新和陈雪阳(2008)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模型,认为知识管理能够影响动态能力,动态能力能够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刘建新,陈雪阳.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J].工业技术经济,2008(8):56-61.

② 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

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对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Ho Yung-Ching等人(2006)研究了动态能力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绩效的关系,并通过调研证明了动态能力与NPD项目绩效的高度正相关关系。Ho Yung-Ching, Tsai Tsui-Hsu. The Impac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With Market Orientation and Resource-Based Approaches on NPD Projec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6:8(1):215-229.贺小刚和李新春(2006)通过对动态能力测度的划分,以6家高科技企业及23家传统企业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结论。贺小刚,李新春.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3):94-103.焦豪(2008)运用来自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认为动态能力战略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关系。焦豪.企业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22(4):112-117.

综上所述,学者们均认同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他们从学习机制、知识和资源优化、组织学习以及知识管理等角度探讨了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并且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是相互促进与密切影响的,两者对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交叉作用和影响。

1.1.2 协同知识创新主要研究成果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协同知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理论模型尚未成熟,他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技术研究角度

王真星等人(2007)通过分析系统的要素和动态行为,提出了基于本体的协同知识交流模型。王真星,但唐仁,叶长青,等.基于本体的协同知识交流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7,33(2):1-3.王君等人(2003)建立了基于Web的组织知识创新模型框架,该系统具有智能交互技术和知识推理等作用,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成员对知识的吸收,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知识创新王君,樊治平,孙永洪.一种基于Web的组织知识创新的模型框架[J].管理工程学报,2003, 17(3):17-20.,如图1-1所示。黄哲和刘希宋(2008)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及智能协作技术,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体系架构黄哲,刘希宋.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J].科技与管理,2008,10(6):80-82.,如图1-2所示。李朝明和陈夏生(2009)针对协同商务环境下企业知识创新环境和目标的变化,在分析现有知识创新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协同商务链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李朝明,陈夏生.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 31(1):109-112.,如图1-3所示。

图1-1 基于Web的组织知识创新模型

图1-2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体系结构

图1-3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

2.过程研究角度

Nonaka和Toyama(2002)通过对企业的广泛调查研究,认为组织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SECI的持续转化与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Nonaka I, Toyama R.A Firm as a Dialectical Being: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a Firm[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5):995-1009.,如图1-4所示。

图1-4 SECI知识创造螺旋模型

Sharma(2005)构建了协同产品创新模型CPI(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给出了企业与其外部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的方案,认为企业通过与外部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和建立竞争优势。Sharma A.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Integrating Element of CPI Via PLM Framework[J]. Computer-Aided Design,2005,37(13):1425-1434.和金生等人(2005)提出了知识创新的知识发酵理论,用于揭示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活动的核心过程。和金生,雄德勇,刘洪伟.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4-57.吴冰和刘仲英(2007)从知识创新对供应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出发,构建了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他们将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转移、知识应用与知识保护等4个基本

过程。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软科学,2007,21(4):102-106.芮明杰等人(2004)在SECI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概念,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知识创新模型,该模型包括对知识的获得、选取、融合、创造、扩散和共享等6个阶段。芮明杰,李鑫,任红波.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模型的修正与扩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8):12.

3.环境研究角度

Leydesdorff和Meyer(2006)提出了由高校机构、企业和政府相互作用构成的三重知识创新系统模型,该模型拓展了企业知识创新的范围,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与复杂的外界环境互动。Leydesdorff L, Meyer M.Triple Helix Indicators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Research Policy,2006,35(10):1441-1449.

于琛琛等人(2005)建立了一个以高校、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客户为外部环境,包括个体、群体、企业和企业间等4个层次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于琛琛,杨乃定,李荣华.合作研发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05(4):36-40.苏震(2006)通过对BLOG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探讨,认为BLOG可以作为协同知识创新的平台,提出了基于BLOG的协同知识创新的行为模式。苏震.基于BLOG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行为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6):910-914.刘永强和赵曙明(2005)从多元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角度,结合SECI模型和跨文化知识传递模型,提出了一个整合文化情境的协同知识创新模型。刘永强,赵曙明.跨国公司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研究:知识创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6):90-97.

1.1.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对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研究现状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将两者交叉结合起来的研究才刚起步,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相关的交叉研究尚较缺乏且不成熟

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一般是把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作为独立的研究主题,很少有人专注于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这个主题,缺乏对这一主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因此,现有的研究还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既不利于理论研究的提高,也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2) 研究的深度不够

现有的研究以基础性和描述性的研究为主,只是把协同知识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缺乏对协同知识创新的主要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上的严密论证;且当前关于协同知识创新的研究多侧重于从技术、过程和环境的单一角度对其系统模型进行描述,并构建相应的技术模型,其不足之处在于所构建的模型仅从其不同的侧重点切入,因而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这些模型中,有的侧重于技术上的协同,有的侧重于单个企业内部的协同,有的虽考虑了企业之间的协同,却仅限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还有的是根据创新过程进行研究的,虽给出了较好的过程模型,却未能有效地将环境因素纳入其中,并且也未能体现“协同创新”的具体过程。

(3) 缺乏实际的应用案例

协同知识创新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需要协同理论、知识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系统论、信息论、价值链理论、博弈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多种理论的交叉指导,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还较缺乏,更缺乏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来证实协同知识创新理论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