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创新与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产业技术跨越理论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类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采取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经济发展应该理解为一种变化,造成经济发展或经济变化的动因是流量系统自发的和不连续的变化和对均衡的扰动,但变化永远改变和替代不了先前存在的均衡状态。这种经济系统内部自发的和不连续的变化,就是创新。企业家之所以进行创新活动,在于获取潜在的经济利润或者争取带来盈利的机会,只有创新者才是企业家。技术跨越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理论的回顾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技术跨越的过程。

Rosenberg(1976)提出了瓶颈引导论,该理论认为阻碍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形成了一种压力,引导厂家围绕这些瓶颈进行创新。每一次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会造成新的瓶颈,引导再次创新,如此循环往复。Schmookler(1966)提出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说,认为专利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Arrow(1962)提出了用“learning by doing”来说明技术进步的技术内生理论。Rosenberg(1976)指出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都可看作学习过程,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同时还强调某些新产品在投入使用后的学习,称为“learning by using”。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中有两类知识(体现型和非体现型),学习是一个know-how、know-what、know-why、know-who、know-when、know-where的全面丰富知识内涵的过程。Kline和Rosenberg(1986)在总结了多次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链式模型。

从熊彼特到库兹涅茨,以及其他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技术创新有一个“S”型的生命周期。从技术创新的内容过程来看,主要划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新应用);二是工艺创新(包括新工艺、新方法、新设计与设备及相应的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R.多吉于1988年系统阐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特定产品的销售额的变化曲线。许多学者认为,巧妙掌握和利用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发展的不同要求,是推动后进国家快速追赶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Barro and Sala-I-Martir,1991; Benhabib and Spiegel, 1994; Sacks and Warner,1995)。

Barro(1991)认为,技术周期的萌芽阶段是科学上的不稳定阶段,对技术可能的实际应用的设想已经存在,但是对应用的本质了解很少。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研究,为新产业的形成提供技术源泉。它需要有科学远见和洞察力的学术带头人,需要有超越工业水平的试验条件和手段,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显然只有学术机构和有很强基础研究能力的大企业。Sacks和Warner(1995)认为技术成长阶段的前期也是技术跨越可能发生的阶段。这个阶段大量知识积累和分化,使得在实际技术意义上能完成的项目从萌芽阶段的朦胧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走向实际应用。这一阶段,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技术转换很快,进入壁垒尚未形成。新技术既体现在产品上又体现在生产设备上,对仿制者来说,难度降低了。但随着关于产品、工艺、市场的经验不断积累,仿制者的技能和经验需不断提升。Redding(1996)提出了一个有关原始创新(primary innovation)与一次创新(secondary innovation)的跨越竞争模型。认为原始创新代表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任何国家都可以进行原始创新,而一次创新与资金等物质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创新能否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次创新的投资与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间断现象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技术间断是指技术并不是一直持续性的发展,当一种技术接近或者还远离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就出现另一种或另几种相互竞争的新技术。这些新出现的技术在未来被证明具有更高的极限、更广阔的市场需求,最终取代旧技术而占领市场。历史上,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自然纤维到人造纤维,从留声机到录音机再到激光唱机都是典型的技术间断。技术间断是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现象。David(1985)、Nelson Winter(1982)认为,由于技术间断的存在,曾经带来巨大利润的先进技术可能很快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而技术领先者有时会拘泥于曾给他们带来巨大利润的先进技术,而在新的技术创新中放慢了脚步,所以有可能被后进国家超越和取代。为什么技术间断中孕育着技术跨越的战略机会?关键在于技术间断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渐进性的技术转变,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技术范式的转变,表面上它表现为一种技术取代另一种技术,但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关于做什么、什么值得做、如何做等行为理念和规范、行为模式等的变化,是不同于原有技术积累的新的技术学习模式,所以为企业提供了跨越的大好机会。

后发优势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Gerchenkron(1962)提出来的,他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出了六个重要命题: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工业化的起步往往越缺乏连续性,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突然的冲刺过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大工厂和大企业的强调也就越明显;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消费资料的生产;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工业化进程中国民消费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特征;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受到压制,发展相对较慢。

Perez和Soete(1988)提出,在技术进步上,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也具有“后发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当一项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后进国可以不受旧的技术体系和发展路径的束缚。产业技术跨越中后进国追赶领先国,其是否可行正是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正是存在着后发优势,后进国才有可能追赶领先国家,而且还能“跳跃”着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