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元伉俪 携手奋斗
在今天,风景错落有致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园里依然流传着“状元伉俪,夫唱妇随”的动人故事。1980年,邓勋明以江西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两年之后,徐立微也以江西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1984年,两位状元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一见钟情,或许是两人共同的“状元”身份,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思想上产生了更多的共鸣。从此,他们心心相印,一路相随。
1985年,邓勋明本科毕业,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开始从事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与材料的研究。徐立微紧随其后,为了早日与男朋友在美国相见,她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中科大五年的本科学业,并申请了五所位于芝加哥的大学,结果全部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最终,她选择了邓勋明所在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博士。1986年,两人在美国喜结连理。1990年,邓勋明博士毕业后进入位于密歇根的美国能源转换公司工作,徐立微1991年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1993年也进入了该公司,从事镍氢电池研究。1996年,邓勋明博士去托莱多大学任教之后的第二年,徐立微博士也去了这所大学任教。“我们走的路很近,经历也很相似,都在江西南昌出生,然后都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都去了美国能源转换公司工作,都在托莱多大学做教授,最后一起创业。所以,无论是结婚过日子,还是后来创业,我们都能理解对方,并给对方最大的支持。”徐立微说。这一路,在中国科技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能源转换公司、托莱多大学都留下了见证他们爱情的足迹。

邓勋明、徐立微夫妻及儿女
“到美国后我们马上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租房子,很多人就是直接在租房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人会把合同读一遍。勋明却将租房合同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合同中多是法律字眼,第一遍读不懂,就读第二遍,读懂后将其中感觉不对的地方与房东进行商量。” 谈起和丈夫的过去,徐立微脸上满是幸福的喜悦。她说,现在回首,他们刚到美国的那几年,是人生中最艰苦的时刻,无论是文化、语言,还是生活习俗,他们都需要慢慢去适应。在美国这个陌生的环境,同心协力的夫妻俩都是一起面对困难和挑战。
状元伉俪的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美味谈资,也许会渐渐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他们事业的扶摇直上,家庭的和谐美满,对待员工的平易近人却一直是后辈学子的典范。
1980年的金榜题名着实让人羡慕,但邓勋明谦虚地认为:“高考状元有很大的偶然性,任何人再考一遍,再考上第一名的可能性最多1%。”状元的身份固然光鲜,邓勋明自己却以为,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能说明一个人有较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必须有效地使用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是社会给我们吸取最新知识的机会,必须好好珍惜。当谈到自己通过“CUSPEA项目”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非晶硅太阳能专业时,邓勋明坦言道:“当时科大许多同学都挺有抱负的,希望能够出国,学习最新技术,争取做一番事业。我当时觉得太阳能行业将来会有很大的前途。”
“我总觉得人读书,或者做学术,即使是拿博士学位,只是说明一个人对新东西学习的态度,和吸收新知识的本领。我们将来在工作中要用的、学的东西,不一定是这些。”邓勋明说。在求学生涯中,邓勋明不抗拒任何新生事物,在工作中他也抱以学习的态度。比如,在创办企业和争取股权融资过程中常常涉及许多诸如财务报告、法律文件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做物理教授完全不用接触的,但是对这样一本本厚厚的融资法律文件,邓勋明却是一个字一个字把它啃下来了。徐立微评价他说:“基本上任何经手的东西他都有强烈的愿望把它研究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