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经常有外地人问我是哪里人?在听到哈密后,其中有人会追问哈密在什么地方?对于这样的疑问,几乎所有的哈密人都会有这样一句反问:“您吃过哈密瓜吗?”之后,便一切释然。其实,哈密在什么地方很好作答,一路向西,闻到瓜香,便是哈密了。
说起哈密瓜自然会想到哈密,提到丝绸之路,哈密,也是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地方。如果说哈密瓜是哈密的一个味觉符号,那么还有很多特色符号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新奇陌生的,可能某些元素会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但还有一些本地文化特色却是很多内地人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的。所以说古丝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曾经换物易货的经济“繁华”,还有被汉文化潜移浸染而形成的特色繁荣。所以,要感谢张骞凿空西域,因为是他,才让这条古丝路从哈密做了历史性的停顿,并让这条路从哈密延伸到了更远的远方。
哈密,古称西漠(西膜)、古戎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哈密是个多民族聚集地,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地大物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哈密,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丝绸之路在进入西域后,经历了多次改道,但都没有脱离哈密的地域范围,就使得“交融”与“碰撞”这两个词成了多元文化汇聚于此地的关键词,也成就了哈密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之间的完美契合。
本地人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形容伊州区、巴里坤和伊吾之间的关系,说伊州区是哈密这个家庭中的“老大”,是巴里坤和伊吾这两个小妹妹的“大哥哥”,这样的说法很贴切,一区两县都是这个大家族的三个孩子,他们的出生背景、成长环境和文化熏陶都基本一致,彼此间相互支撑、爱护和包容,共同维护大家庭的和睦与安宁。当丝路古道穿越过哈密,并在这三地间发生了多次转换,最终还是会朝着一个方向远去,这三个孩子到如今,仍是这条路的见证者。
路,我们每天都在走,无论你穿的是平底鞋还是高跟鞋,皮鞋或是草鞋,鞋底上都会带走一条路上的微尘。之后转过街角,汇入到另一条路的喧嚣中,将脚底原本属于前一条路的灰尘抖落,同时,又会粘满这一条路的细丝风尘。我们以为自己这一生会走过很多条路,其实,我们只走过了一条,无论向左,无论向右,无论路边有无花木草香,无论路旁有无鸟语呢喃。
路,本没有分别,但人们会习惯将它们赋予一种符号,什么“丝绸之路北道、新北道、大海道”,不过是应了当时人们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总要走过,既然是必经,当然愿让美好相随,所以,所有的路终将会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而所有的心,也都会在哈密这个甜蜜的地方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