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流价值
一、物流经典学说
1.商物分离
商物分离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从过去的统一概念和统一运动之中分离出来,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的事实。商物分离中的“商”指商流,是商品所有权的转让;“物”指物流,是商品实体的流动。
在商品社会初期,商流和物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进行一次交易,商品易手一次,商品实体便发生一次运动。物流和商流是相伴而生、形影相随的,两者共同运动,只是运动形式不同而已。在现代社会诞生之前,流通大多采取这种形式,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不少见。商物分离使我们有可能把物流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来进行研究,并促进其发展,进而形成了今天规模如此庞大、涉及领域如此广泛的现代物流。商物分离如图1-4所示。
图1-4 商物分离示意图
商物分离实际是流通过程中的专业分工和职能分工,是通过分工实现大生产式的社会再生产的产物,是物流科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2.“黑大陆”说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学者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指出“流通是经济的黑暗大陆”。“黑大陆”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尚未开发的领域,德鲁克在文中泛指流通,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人们对其尚认识不清,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学说是对20世纪经济学界愚昧认识的批驳和反对,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
3.“物流冰山”说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的“物流冰山”说从物流成本核算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德鲁克的“黑大陆”说。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反映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企业在计算盈亏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所列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的金额一般只包括企业支付给其他企业的运输费用和仓库保管费用,而这些外付费用只不过是企业全部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参见图1-5)。
图1-5 物流冰山示意图
物流成本之所以可以用冰山学说来解释,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物流成本的可计算范围太宽,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返品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其二,物流运作环节太多,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和物流管理等;其三,物流成本的支付形态太复杂,除了对外支付的费用之外,还有多种内部支出形态,如材料费、人工费、设备设施的折旧费、维护修理费、燃料费、管理费等,这几乎涵盖了会计核算中的所有支付形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物流成本难以计算,更何况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物流成本的一部分。
4.“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利润源”是研究物流经济效益时使用的物流专业术语,也是由西泽修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两个比较重要的提供大量利润的领域——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领域、销售领域。
在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领域,企业通过降低制造成本来谋求利润的提高,人们习惯将这两者称为“第一利润源”。使用先进的营销技术来提高企业的销售额,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第二利润源”。
随着科学技术和营销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机制的日臻完善,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已渐趋枯竭,人们将目光从生产领域投向了流通领域。物流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由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要更好地挖掘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就应该从物流系统获得战略优势的长远角度出发,设计和配置出性能良好的物流系统,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综合服务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物流中的“效益背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物流基本活动之间的成本冲突,即某一活动要想降低成本,其他相关活动就不得不提高成本。例如,减少库存量可以减少企业的仓储费用,但为了避免商品脱销,就不得不提高补充库存的频率,增加运输配送次数,从而增加企业的运输配送成本(参见图1-6)。②服务水平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冲突,即提高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往往要增加物流成本。例如,小批量高频率的运输配送服务,会带来相应活动成本的上升,这与提高效益相冲突。
图1-6 效益背反原理
这种思想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中表述是不同的。例如,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结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指出物流是一种“结构”,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功能要素而不见结构,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和森林一样多的树木,如果各个孤立存在,那也不是物流的总体效果。归纳成一句话:“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对这种总体观念的描述还有许许多多的提法,诸如物流系统观念、多维结构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综合物流观念、后勤学和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提法或是同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6.成本中心说
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或者主要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产生影响。物流活动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主要并不是为了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也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是通过物流管理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来降低成本。显然,成本中心说没有将物流放在企业的主要位置,尤其是没有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角地位。
7.利润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不仅如此,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也因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源”。
8.服务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说法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自身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等微观利益,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因此,他们选择“Logistics”一词来描述物流,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很明显,这是带有战略色彩的更高层次的提法。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实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形成战略发展的能力。
9.战略说
战略说将物流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联系起来,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对促进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说法提倡,企业不追求物流一时一事的效益,而应着眼于总体,着眼于长远。于是物流本身的战略性发展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战略性的规划、战略性的投资和战略性的技术开发是近年来促进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效用
1.物流的时间效用
时间效用表现为,通过物流的各个活动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时间上的不一致,即消除“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缩短时间。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可以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速物流周转、节约物流资源等。马克思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流通时间等于零或越近于零,资本的职能越优越,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流通时间可以理解为物流时间,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本周转的前提。因此,物流时间越短,资本周转越快,资本增殖速度也越高。
(2)改变时间差。在经济社会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表现有多种情况,如农产品之类的商品只能间断性生产而必须连续消费,又如一些时令性或集中性消费商品的生产又是长期连续的,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就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物流的基本活动如储存、保管等可以解决这种时间矛盾,实现其时间效用。
2.物流的空间效用
空间效用是指同种物品由于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效益的实现也不同,其又被称为“场所效用”。空间效用表现为,通过物流的各个活动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分离,即消除“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差。物流创造空间效用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商品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从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空间效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现代化大生产往往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内集中生产的产品通过物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从而创造物流的空间效用。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例如,在各个不同地区分散生产出来的粮食,在大城市相对大规模地集中消费;分布在各地生产的汽车零配件,集中在一个厂装配,等等。因此,物流可以解决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之间的场所差。
三、物流价值发现
1.物流系统功能价值
由物流的内涵可知,物流并非是诸功能、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功能、环节相互联系、整体运作的综合体。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为了有效提高战时的物资保障能力,将托盘、叉车等后勤设备的使用贯穿到了军事物资从单元组合(集装)的装卸活动到搬运、运输、储存、再运输搬运,直到按军事目标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整个过程。它把效率最低的装卸、搬运一体化,并与运输、储存顺畅连接起来,将军用物资的生产、筹措、储存、运输、分发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全面管理,为战争提供了有效的后勤支持。这就促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一种系统活动的物流能够实现以往由许多活动才能完成的各项功能,是人们认识物流系统价值的开始。物流系统功能的核心和本质是整合和优化,实现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整体最优化,物流总体服务水平最大化,物流成本最小化。
2.物流经济活动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方式转移到民间的经贸往来活动中,物流系统的思想方法和相关技术、相关管理方式也成功地实现了“军转民”。这就使人们认识到,物流不仅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而且也具备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价值,可以在经济领域广泛地采用,为企业增加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结构模式。这样,物流由在战争期间形成的形态,成功地实现了向经济领域的转移,从军事活动的价值转变为经济活动的价值。
3.物流利润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面对的是一个无限的市场,只要能够快速地、顺利地实现产品向客户转移就能获取利润。企业界采用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式之后,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加企业利润。在产业革命之后,经济领域对于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两个利润源的挖掘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用新的方式来进一步开发这两个利润源,但寻找新的利润源已变得越来越迫切。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是对物流效益价值的发现。
4.物流成本价值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石油、矿石、煤炭等资源一直保持着廉价稳定供给,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扩大产品数量上,对物流的认识并不充分;即便重视也是从保证销售量的目的出发,把它作为辅助性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和人工费用支出的不断增加使传统的第一、第二利润源已经变成了企业的成本负担。这时,美国著名销售学家帕尔于60年代提出的“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的论断再次得到证明;当企业界和经济界充分利用物流系统技术和物流管理方式之后,有效地减轻了原材料、能源、人力资本上扬的压力,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物流领域确实有非常大的降低成本的空间。
5.物流环境价值
物流合理化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节省物流设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物流系统化使物流装备可以得到全面的、系统的开发,装备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能耗大大降低。因此,物流对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作用,这就使饱受现代城市病之苦的许多工业化城市十分重视物流系统这种经济形态,来改善分立的、混乱的交通,减少交通阻塞带来的运输损失,降低环境污染,优化企业外部供应环境。
6.企业发展战略价值
这个发现实际上是对物流服务价值和顾客经济价值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普遍从过去那种狭窄的、短期的、微观的视野,即从当前的利益和当前的成本考虑,转向了长期的、战略性发展的考虑。这种战略性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一是有效的供应链,以增强企业的本体能力;二是贴近客户的服务,即远远超过所谓售后服务水平的全面客户服务。在物流领域,出现了广泛配送方式、流通加工方式以及更进一步的准时供应系统、零库存系统等,这些新的物流服务系统都成功地使企业获得了更长远的战略发展能力。
7.国民经济价值
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经济危机。危机过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东南亚各国(地区)的情况时发现,以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具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例如,1998年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大的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为-6.8%,泰国为-8%,东盟为-9.4%;与之相比较,中国香港情况相对较好,为-5%,而新加坡当年实现了1.5%的正增长。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物流不仅对于微观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
8.新经济价值
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综合技术,是对传统面对面的交易方式的严峻挑战。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借助网络进行联系,有效地组织商务贸易活动,实现了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给各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电子商务只能完成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网上的交互。所有的商务谈判、企业决策、商品销售或拍卖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但作为这些交易背后的物资流通,网络是无能为力的,仍需依靠传统的运输工具在网下进行作业,这就需要一个健全、有力的物流系统加以保证。物流效率的低下必将导致电子商务效率的低下。例如,1999年圣诞节,号称电子商务之父的亚马逊(Amazon),1/5的网上订单由于缺乏物流的保证没有能够在圣诞节之前送达指定地点。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其中的挫折,使人们发现了物流对新经济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