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钱先生所说的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然而事实上不论在哪个行业,中国都缺乏影响世界的人物,罕见那种在某一领域具有深远的、系统的、持久的影响力的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是攸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绕不开的问题,需要教育界、科技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解决好。本书以乔布斯作为窗口,来洞悉美国人才的成长机制,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2012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书,对钱老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我认为,不论什么行业,大师产生的机制是相同的。放眼看一下世界,就很容易发现大师的产生规律:如果一个国家出大师,那么它的各行各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杰出人才,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或者企业商业界都是如此。本书探讨产生乔布斯这样科技发明大师的机制,以期从中得到启发,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乔布斯”和“苹果”公司,而且在其他领域中也涌现出世界级的大师。

大师是野生的,而不是圈养的。只要有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各个领域就会不断涌现出大师。我们现在以乔布斯这位科技发明大师为窗口,来探讨美国培养大师的生态环境,观察他们是如何造就和维护这个生态环境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提到大师的培养,很多国人立刻想到体制的问题,抱怨管理不当,干涉干扰太多,做事不自由,如此等等。不可否认,体制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不是唯一的问题,甚至不是关键的问题。放眼看一下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主要由华人组成的地区或者国家,它们的体制与大陆很不一样,如新加坡,曾多次被国际组织评为经济最自由、政府管理最有效的地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这些地方出大师了吗?一样没有!显然出不了大师这个问题,并不是“体制”二字可以了却的,它背后涉及到整个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问题。这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中国需要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真正富强所必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大家都很自豪中国的GDP世界排名第二,但是要问一下这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的人均收入到底有多少?答案恐怕是令人沮丧的,也是相当沉重的。

读懂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了解他的生活环境。我对乔布斯神奇人生解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我对他生活空间的熟识。

不同的人读《乔布斯传》会有不同的感受,个人理解会受其以往经验、知识背景、理解角度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解读乔布斯上,我的最大优势就是到过他一生几乎所有生活过的地方。2011年底《乔布斯传》刚上市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英文版的来看。吃惊地发现,乔布斯一生所生活过的95%的地方我都去过,要么在那里长期生活过,要么短期去参观过。这些纯属巧合,而不是有意追随名人的行踪。

巧合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大家便可以明白。《乔布斯传》中有一帧乔布斯与小女儿在帕洛奥图的麓山公园的小池塘边玩耍的照片。我2010年在斯坦福访学期间,女儿晶晶来看我,也在同样一个地方、同样的角度拍了一张照片。这纯粹是巧合,而不是模仿秀。这个社区公园很偏僻,要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所以到过的人并不多。我这次带晶晶来这个地方玩,因为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一家人到这里野炊,一次突然从森林里跑出来一大群梅花鹿,让我们兴奋不已。这次去还是希望有同样的奇遇。确实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我们看到了山坡上有五只梅花鹿在吃草。

在中国所有史书中,《史记》写得最好,司马迁也被奉为“史圣”。司马迁何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在动笔写这部史书之前,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这种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胸襟,还赋予了他独特的时空感,能够立体地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谱写出中华民族恢弘的历史。我希望利用自己对乔布斯的生活空间熟识的优势,写出有鲜明特色的内容,挖掘出乔布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国人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和知识,而且还可以得到智慧的启迪。

为了写这本书,我收集了目前已经出版的几乎所有关于乔布斯的中英文图书,本书的素材主要是依据中信版的《乔布斯传》,因为这本书是唯一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简体中文本,在华人世界影响最大。然而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特别是因为缺乏西方的文化背景,导致一些翻译差错。考虑到中信版的这个翻译版本不太理想,很多精髓的东西要么被曲解误解,要么没有翻译出来,所以不少时候是依据我自己对英文版的理解来解读翻译的。

为了提高可读性,我们对英语的称谓系统做了些调整,使得名字称谓更适合中国人的习惯。比如尽量避免用全名,最常用的名字只取前两个字,比如“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用“沃兹”来称谓。英语中有一个称谓习惯,当面称呼一般只用名不用姓,然而这样就很容易把中国的读者弄糊涂,所以除了少数重要的人物,不论在什么环境,我们都选择一种称呼,要么选择名,要么选择姓。请大家能够谅解这一点,要确定完整的准确的名字,请参照有关文献。

最后,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旷书文先生。由于书文的努力,本书得以在这么好的平台与广大读者见面,同时他为本书的内容完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并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作者

2013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