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土方施工排水与降水
开挖基坑或沟槽时,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地渗入基坑。雨期施工时,地面水也会流入坑内,如果坑内的水不及时排走,会造成边坡塌方和地基承载力下降。因此,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时,必须做好排水降水工作。基坑的排水方法,可分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
1.明排水法
明排水法采用截、疏、抽的方法进行排水,即在开挖基坑时,沿坑底周围或中央开挖排水沟,再在沟底设置集水井,使基坑内的水经排水沟流入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如图1.2.2、图1.2.3所示。如果基坑较深,可采用分层明沟排水法(见图1.2.4),一层一层地加深排水沟和集水井,逐步达到设计要求的基坑断面和坑底标高。
图1.2.2 坑内明沟排水
1-排水沟;2集水井;3水泵;4基础外边线
图1.2.3 集水井降水
1-排水坑;2集水井;3水泵
图1.2.4 分层明沟排水
1-底层排水沟;2底层集水井;3二层排水沟;4二层集水井;5-水泵;6原水位线;7水位降低线
根据地下水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的抽水能力,每隔20~40m设置一个集水井。集水井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6~0.8m,其深度随着挖土的加深而加深,并保持低于挖土面0.8~1.0m。井壁可用竹、木等做简易加固。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井底应低于坑底1~2m,并铺设0.3m厚碎石滤水层,以免由于抽水时间较长而将泥砂抽出,并防止井底的土被搅动。
基坑四周的排水沟及集水井必须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以及地下水流的上游。
2.流砂的形成及其防治
用明排水法降水开挖土方,当开挖到地下水位以下时,有时坑底下的土会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进坑内,这种现象称为流砂。
流砂是水在土中渗流而产生的,如图1.2.5所示。由于高水位(图(a)中左端,其水头为h1)与低水位(图(a)中右端,其水头为h2)之间存在压力差,水经过长度为l、断面积为F的土体由左端向右端渗流。
图1.2.5 动水压力原理
1、2土粒
水在土中渗流时,作用在土体上的力有以下几个。
9.8γω h 1 F:作用于土体左端Ⅰ-Ⅰ截面处的总水压力,其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γω为水的重力密度);
9.8γω h 2 F:作用于土体右端Ⅱ-Ⅱ截面处的总水压力,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TlF:水渗流时受到土颗粒的阻力(T为单位土体阻力)。
由静力平衡条件(设向右的力为正)得
9.8γω h 1 F-9.8γω h 2 F-T l F=0
化简得
其中为水头差与渗透路程长度之比,称为水力坡度,以I表示,则上式可写成
T=9.8Iγω
设水在土中渗流时对单位土体的压力为GD,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的定律可得下式:
GD=-T=-9.8Iγω
GD又称为动水压力,其单位为kN/m3或N/cm3。由上述式子可知,动水压力GD的大小与水力坡度I成正比(即水位差h1-h2愈大,则GD愈大),与水的渗透路程成反比(即l愈长,GD愈小)。动水压力的作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当水流在水位差作用下对土颗粒产生向上的压力时,动水压力不但使土颗粒受到水的浮力,而且还使土颗粒受到向上的压力。当动水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浸水重力密度γω′时,即
GD≥9.8γω′
则土颗粒失去自重,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土颗粒能随渗流的水一起流动,就会产生流砂现象。
【注意事项】发生流砂时,土完全丧失承载力,砂土边挖边冒,难以开挖到设计深度。流砂严重时会引起基坑倒塌(见图1.2.6),附近建筑物会因地基被流空而下沉、倾斜,甚至倒塌。因此,施工中要十分重视流砂现象。
图1.2.6 流砂事故
工程经验表明,流砂现象经常发生在细砂、粉砂及亚砂土中。可能发生流砂的土质,当基坑挖深超过地下水位线0.5m左右,就会发生流砂现象。
细颗粒(颗粒直径为0.005~0.05mm)、颗粒均匀、松散(土的天然孔隙比大于75%)、饱和的非黏性土容易发生流砂现象,但是否出现流砂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动水压力的大小。因此,在基坑施工中要设法减小动水压力和使动水压力向下,其具体措施是:
(1)水下挖土法。采用不排水施工,使坑内水压与地下水压平衡,从而防止流砂产生。此法在沉井挖土下沉过程中常采用。
(2)打板桩法。将板桩(常用钢板桩)沿基坑外围打入坑底下面一定深度,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入坑内的渗流长度,从而减小动水压力,防止流砂产生(见图1.2.7)。
图1.2.7 打板桩法
(3)抢挖法。此法是组织分段抢挖,使挖土速度超过冒砂速度,挖到设计标高后立即铺竹筏、芦席,并抛大石块以平衡动水压力,压住流砂。此法用以解决局部或轻微的流砂现象是有效的。
(4)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一般采用井点降水方法,使地下水的渗流向下,水不致渗流入坑内,动水压力的方向朝下,因而可以有效地制服流砂现象,达到局部区域降低地下水位的效果。此法实用性较强。
(5)地下连续墙法。此法是在基坑周围先浇灌一道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连续墙,以支承土壁,截水并防止流砂发生(见图1.2.8)。
图1.2.8 地下连续墙法
(6)冻结法。在含有大量地下水的土层或沼泽地区施工时,采用冻结土壤的方法防止流砂发生。
3.井点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在工程中较多采用,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及深井泵等方法,可根据土的渗透系数、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工程特点及设备条件等,参照表12-3选用适合的方法。下面介绍轻型井点法。
表1.2.3 各类井点的适用范围
(1)轻型井点设备
轻型井点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如图1.2.9所示。
图1.2.9 轻型井点设备
1-地面;2水泵;3总管;4井点管;5滤管;6降低后的水位;7-原地下水位;8基坑底
管路系统由滤管、井点管、弯联管及总管等组成。
滤管(见图1.2.10)是长1.0~1.2m、外径为38mm或51mm的无缝钢管,管壁上钻有直径为12~19mm的星棋状排列的滤孔。滤孔面积为滤管表面积的20%~25%。滤管外面包两层孔径不同的滤网,内层为细滤网,采用每平方厘米30~40眼的铜丝布或尼龙丝布;外层为粗滤网,采用每平方厘米5~10眼的塑料纱布。为使水流通畅,管壁与滤网之间用塑料管或铁丝绕成螺旋形隔开,滤管外面再绕一层粗铁丝保护,滤管下端为一铸铁塞头。
图1.2.10 滤管的构造
1-钢管;2管壁上的孔;3塑料管;4细滤网;5-粗滤网;6粗铁丝保护网;7井点管;8铸铁塞头
井点管由直径38mm或51mm、长5~7m的无缝钢管或焊接钢管制成。下接滤管、上接弯联管与总管。
集水总管为直径100~127mm的无缝钢管,每节长4m,各节间用橡皮套管联结,并用钢箍箍紧,防止漏水。总管上装有与井点管联结的短接头,间距为0.8m或1.2m。
抽水设备由真空泵、离心泵和水气分离器(又称为集水箱)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1.2.11所示。抽水时,先开动真空泵10,将水气分离器6内部抽成一定程度的真空。在真空吸力作用下,地下水经滤管1进入井点管2吸上,经弯联管3和阀门进入集水总管4,再经过滤室5(防止水流中的细砂进入离心泵引起磨损)进入水气分离器6。当水气分离器内的水多起来时,浮筒上升,此时即可开动离心泵13,将在水气分离器内的水和空气向两个方向排出,水经离心泵排出,空气集中在上部由真空泵排出。
图1.2.11 轻型井点抽水设备工作原理
1-滤管;2井点管;3弯联管;4集水总管;5过滤室;6水气分离器;7进水管;8-副水气分离器;9放水口;10-真空泵;11-电动机;12-冷却循环水泵;13-离心泵
为防止水进入真空泵(因为真空泵为干式),水气分离器顶装有阀门,并在真空泵与进气管之间装副水气分离器8。为对真空泵进行冷却,特设一个冷却循环水泵12。
一套抽水设备的负荷长度(即集水总管长度),与其型号、性能和地质情况相关。如采用W5型泵时,总管长度不大于100m;采用W6型泵时,总管长度不大于120m。
(2)轻型井点的布置
轻型井点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大小与深度、土质、地下水位高低与流向、降水深度要求等而定。
①平面布置:当基坑或沟槽宽度小于6m,水位降低值不大于5m时,可用单排线状井点,应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以不小于槽宽为宜。如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则用双排线状井点。面积较大的基坑宜采用环状井点,有时也可布置为U形,以利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出入基坑(见图1.2.12)。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一般为0.7~1.0m,以防止局部发生漏气。井点管间距一般为0.8m、1.2m、1.6m,由计算或经验确定。
图1.2.12 轻型井点平面布置
井点管:在总管四角部分应适当加密。
②高程布置:轻型井点的降水深度一般为6~7m。井点管的埋设深度H(不包括滤管)按下式计算:
H≥H1+h+IL
式中:H1——井壁管埋设面至坑底的距离(m);
h——基坑中心处的坑底面(单排井点时,为远离井点一侧坑底边缘)至降低后地下水位的距离,一般取0.5~1.0m;
I——水力坡度,环状井点为1/10,单排井点为1/4~1/5;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m);单排井点中为井点管至基坑另一侧的水平距离,如图1.2.13所示。
图1.2.13 轻型井点高程布置
根据上式计算出的H值如果大于井点管长度,则应降低井点管的埋置面,以适应降水深度的要求。井点系统的布置标高宜接近地下水位线(要事先挖槽),当布置井点处上层土的土质较好时,可先用明排水法挖去一层土再布置井点系统,就能充分利用抽吸能力,使降水深度增加。
当一级井点达不到降水深度的要求时,可采用二级井点,即可挖去第一级井点所疏干的土,然后再在挖出的坑底面装设第二级井点系统,如图1.2.14所示。
图1.2.14 二级轻型井点
1-第一级井点管;2第二级井点管
(3)轻型井点的安装与使用
轻型井点的安装程序是先排放总管,再埋设井点管,然后用弯联管将井点管接通,最后安装抽水设备。轻型井点安装的关键工作是井点管的埋设。
井点管的埋设利用水冲法进行,分为冲孔与埋管两个过程,如图1.2.15所示。
图1.2.15 井点管的埋设
1-冲管;2冲头喷嘴;3胶皮管;4高压水泵;5压力表;6-起重机吊钩;7井管;8滤管;9砂滤层;10-黏土封口
冲孔时,先用起重设备将冲管吊起并插在井点的位置上,然后开动高压水泵,利用高压水由冲孔管头部的喷水小孔,以急速的射流冲刷土壤,同时使冲孔管上、下、左、右转动,将土冲松,冲管则边冲边沉,逐渐在土中形成孔洞。井孔形成后,随即拔出冲孔管,插入井点管并及时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灌砂滤层,以防止孔壁塌土。
冲孔直径一般为300mm,冲孔深度宜比滤管底深0.5m左右,以防冲管拔出时,部分土颗粒沉于底部而触及滤管底部。砂滤层的填灌质量是保证轻型井点顺利抽水的关键;宜选用干净粗砂,均匀填灌,并填至滤管顶上1.0~1.5m,以保证水流畅通。井内填砂后,在地面以下0.5~1.0m的范围内,应用黏土封口,以防漏气。
井点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后,应接通总管与抽水设备进行试抽,检查有无漏气、漏水现象。
在轻型井点使用时,应该连续抽水,以免引起滤孔堵塞和边坡塌方事故。抽吸排水要保持均匀,达到细水长流,正常的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浊后清”。使用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修完好后再使用。
井点降水时,由于地下水流失造成井点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往往会影响周围建筑物基础下沉或房屋开裂,要有防范措施。一般采用在井点出、入口区域和原有建筑之间的土层中设置一道固体抗渗屏幕,以及用回灌井点补充地下水的办法来保持地下水位,从而达到不影响周围建筑物的目的。
【注意事项】不管是明排水法还是人工降水法,在排出基坑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周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见图1.2.16)。
图1.2.16 地下水抽取对周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