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3章 三大主考官
回到缪府之后,对于杨起今日这场策论考得如何,叶锦蓉和缪顺垚不知道为什么出奇的没有去问。
这就好像,似乎今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让杨起不禁有些心惊。
隔天,贡院内的考官又要进行新一轮的改卷了。
今日是最后一轮改卷了,而且卷子总共就四百来张,每个考官分摊一下也就三四十张而已,不算多。
要知道,他们就连四百多张都改过来了,又怎么会怕这小小的四十张呢。
只是,比起前面那两场考试,这最后一场格外重要,在改卷时要更加的认真,严谨。
宋乐算是所有考官里来的最晚的一个了。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今日的改卷,他隐隐有些期待。
他在想,今天,那个在前两场考试中都取得甲榜第一的那个英才的卷子,会不会又出现在自己的手上呢?
还有,那个英才这一次的策论题又会写出怎么样的策论呢!
因此,在拿到分发给自己的卷子时,他没有急着立即去批,而是先在所有卷子里寻找了起来,他想找找看那份卷子是否在自己手中。
结果让他失望了,在写卷子里,并没有那个熟悉的字迹,也就是说,那份卷子在其他考官的手上。
很快调好了自己失望的情绪,宋乐开始了今日的批卷。
经过两次淘汰后,四百多考生不足原来的一成,但是这四百多个考生可以说个个都是精英了。
既是精英,写的策论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一连批了好几张卷子后,宋乐对这些卷子都还是比较满意的,都给出了还算不错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名为时鹏的考官那里,发生了一点突发情况。
只见时鹏紧抓着手上的卷子,脸上一头黑线,满是愠怒之色。
“竖子写的好文章啊,毫无章法,文笔差劲,狗屁不通,胡编乱造,纵是十岁孩童,也不会写出如此糟糕的文章!”时鹏怒道。
他的心里甚至有些难以置信,写出这种文章的人,居然能通过前面两场考试。
要不是查考监考格外严格,他都怀疑这个人是不是通过作弊通过的。
在第一篇策论“治蝗灾”上,此人不仅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歌颂古人的贤德与功绩,倒是写了一连串不切实际的东西。
蝗灾什么时候和水利扯上关系了,说什么养殖鸡禽食蝗,怎能如此。还有,水土流失又是何解。
虽然蝗灾是让人颇为胆战心惊的事情,不过让他们更望而生畏的是蝗虫本身。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对于蝗虫的称呼又不是蝗虫,而是“蝗神”。
是的,就是“蝗虫”,这小小的蝗虫在它们眼中宛若神明一般,有些不可侵犯。
就算是再想治蝗灾,他们却刻意避开了伤害蝗虫本身,生怕触怒蝗神造成更大的灾害。
因此,在以往治蝗灾的方法上,别说是治标不治本了,就连治标都没有做到几分。
因此杨起的治蝗灾策论,在时鹏眼中有部分还是对蝗神的不敬。
若是放在前面两场考试的批卷,这种卷子对他来说可以直接弃之一旁直接淘汰了。
不过考虑到面对不同的策论主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而有些人不擅长这个方面,不代表他不擅长其他主题的策论。
因此,时鹏还是继续往下一了一页,看起了下一张卷子上的内容,如果下一张的卷子内容还是这么差劲的话,那么他可以直接把它淘汰了。
第二道策论题是治战伤。
卷子上所强调的先安抚伤患内心再治伤,这一点让时鹏觉得甚有道理。
其次,虽然他对医术不甚了解,但是上面所说的煮沸毛巾,用酒消毒这些这些观点,他觉得有几分道理,有许多受伤的将士就是因为伤口感染不治身亡的。
可是在往下看时,他突然有点懵了。
这熬鸡蛋油又是什么东西,敢情鸡蛋这种东西还能熬油?
说是先将鸡蛋用热水煮熟,然后取鸡蛋的蛋黄在锅上不停的压碎翻炒,将其炒黑最后慢慢熬出黑色的油来,熬出的这种油能够治烧伤。
而且要几十个鸡蛋黄才能熬出一小瓶鸡蛋油。
呵呵!
时鹏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人低估了,他可不觉得这个方法是真的。
他虽然没有被烧伤过,但是却看过被烧伤的人,他们治疗的烧伤的方法基本都是将草药砸出汁水,然后敷到伤口上。
烧伤是很难治的,就算是敷了草药也不一定能见好,生死靠天意。
而这个鸡蛋油治烧伤对他来说简直是无稽之谈,可笑至极。
以上这些还是他对这篇策论所提的方法的看法,若是从文笔和格式上看,这篇策论比之前面那一篇还要差劲。
第一:同样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歌颂古人的贤德与功绩;
第二:文章里居然还夹杂着一大段白话,策论里写白话?怕是孩童都不会犯这种毛病!
心中闪过一丝浓厚的失望,这份卷子最终被他打了个差评,大大的差评,然后被他弃之一旁。
他拿起了下一份卷子,希望后面的卷子不会让他如此失望。
事实也是如此,这一张卷子也确实没让他失望。
就比如说第一篇策论,此人先介绍了古时治蝗灾的来历和方法经验,借此对上古先贤进行了歌颂赞扬。接着,又对今时治蝗灾方法表示了肯定,同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方法看点。在文章的最后,还表彰了朝廷必治蝗灾的决心。
总之,这篇策论的规格就是属于格式正确的那种,而且其间连绵不断所写的各种有的没的褒奖赞扬更是让人看了都为之惊叹。
有的人就喜欢这种策论。
时鹏就是其中之一,他最好给了这份卷子一个好评,大大的好评。
这个大大的好评有什么用呢,一般受此评价的卷子,基本都会入选甲榜的一百位名单里。除非入选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需要一定的裁撤。
不管最后是否被裁撤了,总之被这样评价的卷子有极大几率入选甲榜就是了。
第一天这么下来,基本上每个考官都把自己手里的卷子都改完了。
这一次的淘汰率算是三次一来最低的一次了,到后面还剩下三百人左右,就淘汰了一百人。
不过比起前面两场,这一场还不算完。
第三场被筛选出来的通过考试的卷子,还需要经过第二次的复批复查。
那么谁来复批复查呢,反正不是在场的考官了,而是来自京畿另外派来的三位主考官。
这三位考官是来自朝廷各部门的官员,像是礼部,吏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另外还有来自太医院,或者其他独特部门的。
每一次科考策论的主题不同,所被派遣而来的主考官的来历也不同。
就比如说这一次的策论题目:
第一题治蝗灾和农耕有关,属于户部负责;
第二题治战伤和医术有关,属于太医院负责;
第三题的军资和战场和银两有关,属于户部和兵部共同负责。
因此,这一次被派来的三位主考官分别是来自户部的户部郎中潘余,太医院的太医李昊,还有兵部的兵部郎中罗青。
被派来的主考官也都是从科考一步步考上来的,因此他们的策论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们看的最主要的,还是策论里的方法。
三位主考官就在贡院内的另一个屋子里,十几位考官将所有卷子拿了过来,那些被淘汰的直接扔在一旁,剩余的则是拿给了三位主考官轮流过目。
像户部郎中潘余,负责看第一篇,太医李昊负责看第二篇,兵部郎中罗青负责看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