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本节案例

1965年前,加拿大汽车工业基本上自给自足,不受美国的大厂商的控制,规模较小,是分散的生产体系。1964年,美国与加拿大达成协议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使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厂商得以重组生产。美国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大力减少生产品种。加拿大一方面从美国进口自己不再生产的汽车型号,另一方面向美国出口自己仍在生产的型号,这使得加拿大汽车的进口与出口都大幅上升。但加拿大总体生产及就业水平并没有改变。试分析美国和加拿大为什么放弃了各自为战的生产模式,而改为各自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生产。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国际经贸理论。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如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 Linder)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论;美国经济学家默瑞·坎姆(Murray.O.Kep),保罗·克鲁格曼(Paul.P.Krugman)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进行的解释,以及德雷泽(J.Dreze)关于规模经济和产品相异化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的观点等。1975年,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合著了《产业内贸易》一书,吸收了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把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间贸易,这是在要素禀赋相差比较大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贸易,比如发展中国家用初级产品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这类贸易可以用传统的要素禀赋论加以解释;二是产业内贸易,即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的国家进行的贸易,比如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他们认为,不论是相似性产品还是有差异的产品,都有产业内贸易存在,他们还把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分成了3类:一是那些要素投入不同但是有较相似替代性的产品,比如木制的和由塑料制成的家具等用品;二是那些要素投入相同但是最终使用替代性不同的产品,比如汽油和柏油(它们都是由原油生产而来),餐具和医疗用具(都是由不锈钢生产的);三是那些要素投入相同,替代性也相似,但是在款式或质量方面有差异的产品。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贸易中心的贸易大多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还与季节性贸易、较高的贸易成本有关。由于贸易中心进行的是转口贸易,所以会出现进出口相似产品的情况。

(一)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产品异质引起产业内贸易

在每一个产业部门内部,由于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设计、装潢、商标、广告乃至售后服务等的不同而形成差异,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学技术的差距,不可能在具有比较利益的部门生产所有的差别化产品,而必须有所取舍,着眼于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因此,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常产自不同的国家。而消费的多样化造成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这就引发了各国对同类产品的相互需求,从而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2.规模经济引起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厂商进行大规模生产,使成本降低,报酬递增。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规模经济使扩大生产规模的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从而降低售价,生产相同产品而生产规模较小的本国和外国厂商因此被淘汰,最后本国与外国这一产业的产品生产将各自专于某些类型(即差异化产品)发展,再相互交换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

两国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越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因而两国的产业内贸易量将越大。

3.需求偏好相似引起产业内贸易

这是林德尔理论的应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分析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贸易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均收入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则会影响国际贸易。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相似,其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也会相似,双方潜在的贸易量就十分可观。例如,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对奢侈品的需求较大,且国内这类产品的生产规模也较大,企业在大量生产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逐步向外出口,将国内贸易扩展为国际贸易。这类产品的进口国通常是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与之相似的国家。因此,两国经济越相似,“市场隔离”越小,贸易机会就越多,潜力也就越大。这正是当前在世界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贸易比重不断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会越细,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较高人均收入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而形成对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贸易发展倾向就越强。

产业内贸易发展是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以外,季节性原因、转口贸易、相互倾销等都会促使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二)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1.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是不同的。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同时进行进出口贸易。如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都既是机动车辆的出口国,同时也是机动车辆的进口国。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资本密集型产品;既有标准技术产品,也有高新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三)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陈莉.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J].福建论坛,2001(4):23-25.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低的方法。

B=1-|X-M|X+M

其中X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中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M的差取绝对值。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B=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 B=1。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了1967年10个工业化国家不同产业的B 指数。他们发现,对于原油、润滑油产业,10个国家的B 值的加权平均值为0.30,对于与之相关的化工工业为0.66,10个国家所有产业的混合加权平均B值为0.48。这意味着在1967年,这10个工业化国家的贸易额中有一半是由同一产业差别商品的交易引起的。而且随时间的推移B 值也在不断上升。1958年为0.36,1964年为0.42,1967年为0.48,到1987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已上升为0.578。

但是,使用该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有一个很严重的缺陷。即我们用不同的范围定义产业或商品种类时,获得的B 值都不相同。特别是我们定义某一产业的范围越大,B 值也越大。原因在于对一个产业的定义范围越大,一国进口和出口这一范围内差别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该指数的使用必须谨慎。

(四)对产业内贸易的简单评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摒弃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完全竞争、产品同质的前提假设,以不完全竞争和差异产品为基础,其更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增强了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所得出的政策主张对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其突破了静态比较利益理论,指出仅仅是规模经济的存在就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而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一定要依靠先天条件,政府的扶持、适当的政策引导,都可以实现。所以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

二、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的。它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他认为,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一定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差距,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技术差距理论有如下4个假设:一是一国的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二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受到其技术和知识水平增长率的正面影响;三是一个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提高其经济增长率;四是一国利用“技术差距”的能力取决于动员资源进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革的能力。

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为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据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至国外,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但在动态的经济社会,科技发达的国家是不断会有再创新、再出口出现的。

波斯纳把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时期,其中又包括反应滞后期和掌握滞后期两个阶段。所谓的反应滞后是指从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反应滞后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模仿国的关税、运输成本、市场容量、收入水平、企业家的决定意识等。反应滞后期的初期为需求滞后期,所谓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生产出新产品到其他国消费者逐步认识到该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它的长短取决于其他国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识与了解以及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掌握滞后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该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它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创新国技术转移的时间、程度、模仿国的需求强度及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

根据1961年由波斯纳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引进,这使得发明厂商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例如,作为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出口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但是,当外国生产者获得新技术后,他们就能凭借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最终占领外国市场,甚至是美国市场,如日本汽车业。与此同时,美国厂商会获得更新的产品和生产工序,由于新的技术差距,仍能向国外出口这些新产品。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静态与凝固性,更切合国际贸易实际。但是,技术差距模型不能确定技术差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后来经过威尔斯(Louis T.Wells)、赫希哲(S.Hirsch)等人不断完善,是二战后解释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技术差距理论的延伸。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要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贸易中的地位不同。

新生期是新产品的发明和研制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产品开发费用和技术。所以,新产品的发明大多是拥有丰富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发达国家。

之后就是成长期。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技术逐渐扩散,吸引了大量国外消费者,从而为一些发达国家厂商生产这种产品提供了前提条件。此时,技术创新国的新兴产业和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它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开始了出口贸易。

在成熟期,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生产已达到适当规模。新产业高度成熟,国内市场趋向饱和,其他技术模仿国开始模仿制造,由于模仿国的新技术不熟练,企业规模小,生产销售经营不足,所以技术创新国可以凭借其企业规模优势、销售渠道优势、工人熟练程度优势,继续大规模出口。

由于其他技术模仿国已实现了规模经济而使产品成本下降,并彼此展开竞争,逐渐使原新产品厂商失去技术优势。由于此阶段是以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这种新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具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销售下降期。

在让与期,技术模仿国的新兴产业高度成熟,技术创新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完全丧失,原来的技术创新国的新产业开始衰退,生产量迅速下降,开始了新产品的进口贸易,进口量超过国内产量,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终结了。而原发明厂商又开始了另一种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可见,费农强调的是技术、产品规模的动态变化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1978年斯缔芬·梅基(S.P.Magee)重新表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品生命周期简化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新产品阶段:由于信息和技术的扩散速度加快,当技术创新国开始在国内生产销售某种新产品时,出口贸易就开始了。这时候的出口优势完全是技术垄断优势,新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国家由于没有新技术而不得不进口新产品。新产品阶段的国际生产中心一般在有能力技术创新的某一发达国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是进口国。

成熟产品阶段:当新技术产品和生产工艺完全定型以后,技术创新国的新兴产业开始大规模扩张,进入成熟产业时期。与技术创新国技术差距不很大的其他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授权等渠道获得新技术并开始模仿制造新产品。但是,由于技术模仿国新产业刚开始发展,没有能力与原来的技术创新国竞争。原来的技术创新国开始凭借其技术熟练程度优势、企业规模优势、产品质量性能优势、市场渠道优势和商标知名度优势继续向其他技术模仿国和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新产品。

标准化产品阶段:新技术产品完全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差别优势完全丧失,这时候国际竞争优势完全来源于成本和价格方面,产品只有在经济相对落后、要素价格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国际生产基地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原来的技术创新国开始成为新产品的净进口国,出口优势完全丧失。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终结了。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见表2-6)项义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37.

表2-6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总之,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H-O模型在技术急剧发展的情况下的一个扩充,而不是它的一个替代。技术差距模型强调的是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强调的是产品的标准化过程。根据这些理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应当出口含有新的和更先进技术的非标准化产品,进口含有旧的和已普遍应用技术的标准化产品。与解释静态比较优势的H-O基本模型相对,技术差距模型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试图解释新产品和新生产工序的动态比较优势。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E.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叫“钻石理论”。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

(一)决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程度。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见图2-2)。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下面就波特对这四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给予概括介绍。

图2-2 四大因素相互作用示例

资料来源:Mich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0:72.

1.生产要素

他指出在大多数产业的竞争优势中,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得来而非自然生成的,并且会因各个国家及其产业性质而有极大的差异。无论在任何时期,天然的生产要素都不会比被创造、升级和专业化的人为要素条件更重要。据此,波特把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前者主要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较易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和债务资本等);后者指必须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现代电信网络、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高精尖的技术等)。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事要素创造,要着力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他还指出,产业表现卓越的国家经常也是创造生产要素或提升必要生产要素的高手,因此,能拥有高级研究环境的国家,其竞争力也将提高。对国家而言,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

2.需求因素

这里的需求要素是指国内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国内市场需求会影响一国产业发展的效率。多数公司首先的目标是着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如果国内市场很小,公司很难开发出新产品。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本国消费者需求标准高且很“挑剔”,则会促使企业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相关支持产业是促进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主导产业(上游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下游产业)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关系,上游产业的高效率会带动下游产业的高效率,下游产业的跟进效应也会促进上游参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度

企业战略包括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

波特认为,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而且还决定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见,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地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环境对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机制得以长期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凡经历过国内强烈竞争洗礼的企业也同样能获得国际生产能力。正是因为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直接削弱企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所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促使企业努力去苦练内功,争取更为持久、更为独立的优势地位;同时,也正因为国内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向外扩张,力求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

在后来的发展中,波特在四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机遇和政府作用这两个辅助因素。他认为一些偶然的事件或机会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如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战争等。这些事件使得原来的竞争者优势失效,而为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机会。而政府对增强一国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关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四个基本因素而实现的。

波特认为,相对于两个辅助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而言,四个基本因素更为重要。

(二)国家竞争优势发展阶段

波特从财富的积累与知识的演进以及竞争力变迁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第四个阶段则是经济上的转折点,有可能因此走下坡路。在第一阶段,价值链的连续依赖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一阶段,价值链延续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扩张效应是不显著的;在第二阶段,价值链的连续靠资本要素维持,资本的收缩和撤出会引起价值链的中断,资本的不断投入是关键;在第三阶段,价值链的连续和增值要靠研究、设计、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创新,每个环节的创新会给最终产品带来高的附加值,它可以促进每个环节的突变,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在第四阶段,由于缺乏创新,中断的价值链难以在高层次上连续,产业发展在低水平循环,导致竞争力的迅速下降。

(三)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波特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也是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他对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对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关于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适宜的创新机制与充分的创新能力的观点,对任何一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其局限性主要在于过分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低估了政府(即国家干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案例解答

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的是汽车产业内贸易,美加将各自市场开放给对方,双方经过协议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使美加两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正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机制的体现。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要素密集度 规模报酬 贸易保护 幼稚工业 产品生命周期 产业内贸易

2.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试述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积极意义及存在缺陷。

4.试说明有比较优势为何一定要有绝对优势,但有绝对优势并不一定有比较优势。

5.简述H-O理论。

6.什么是里昂剔夫之谜?如何解释“谜”的产生?

7.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核心思想及政策是什么?

8.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9.试述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与结果。

10.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要旨。

11.依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谈谈你对构筑国家竞争优势的认识。

本章参考文献

1.李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立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美]罗伯特·J.凯伯.国际经济学(第8版)[M].原毅军,陈艳莹,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英]罗尔.经济思想史[M].陆元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王建瑞.国际贸易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6.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