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写通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采访氛围的营造与采访互动

——尊重采访对象,真挚面对,坦诚相见,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尽可能使之产生亲近感,并产生互动。

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生存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习惯等等不同,面对记者,他们的心理也不同。要顺利完成采访工作,记者必须善于把握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营造一个轻松的采访环境,这是能力的体现。

采访中记者自己首先要放松,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能放松。在宽松的采访氛围中,记者与采访对象有机互动,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享受,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调查研究,要调查出实情,想真正深入下去,必须首先能够与群众像亲朋老友一样相处,在思想感情上做到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到亲切,说出他们想说的东西。

在《“三北”造林记》采访中,我曾把治沙英雄殷玉珍请到中巴车上,在聊天中采访。她说原来日子比较苦,去城里开会,就带两双鞋,一双新鞋、一双旧鞋,走出沙漠时就把旧鞋换下,埋在沙堆里,做好记号,换上新鞋去开会;开完会回来,再把旧鞋刨出来穿上,把新鞋揣上带回去。

听到这里,我也对她说了一个关于我的鞋子的故事:

我出身于清贫之家,小时候也没鞋穿,经常鞋底破好大的洞或者鞋后跟都掉了,还接着穿。我堂兄家里条件较好。有一次雨过天晴,堂兄穿着一双新雨鞋在水洼里蹚来蹚去向我炫耀。在20世纪50年代,雨鞋是高级的东西,我从来没见过,很想穿上试一试,可他就是不给。我就想了个“损招儿”,告诉堂兄,我可以预测明天是阴是晴。他很好奇,问我:怎么预测呢?我说,如果两只鞋朝天上一扔,落下来两面都朝上,就是晴天;一反一正则是阴天。我就用我的鞋子演示了一下。堂兄也想预测天气,要扔我的鞋子试试,我说不行。于是,他只好把自己的雨鞋脱下来往天上扔。等鞋落下来的时候,我一把抢过来,跑了。堂兄发现上当了,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我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个故事,周围的人哄堂大笑,殷玉珍在一旁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合。就这样,感情拉近了,采访也进行得更加顺利……

记者面对采访对象,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想办法拉近距离,营造采访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互动。

我记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和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的两个场景。

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开场有这样一个对话: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我首先祝贺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

法拉奇:是的,邓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里得知的。

邓小平:好吧,如果您这样说,那就算是。我从来不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而且,如果明天是我的生日,您也不应该祝贺我:那就意味着我已经76岁了。76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了!

法拉奇: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但是,如果我对他说76岁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他会扇我几记耳光的。

邓小平:他干得好!不过您不会这样对您父亲说的,对吗?

一段关于生日的对话,瞬间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为紧张的采访创造了宽松的气氛。

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是这样开场的:

水银灯亮起。华莱士坐在邓小平的对面,他低头整理自己的衣服同时也在酝酿要发问的问题。邓小平不慌不忙地从桌上的一包“熊猫”牌香烟中抽出了一根,和蔼地对华莱士说:“我抽烟可以吧?”

“可以。能给我一支吗?”华莱士一边说,一边欠身向邓小平伸出一只手。

邓小平递给他一支,微笑着说:“我这个是他们为了对付我,特殊制造的,过滤嘴这么长。”

“噢,过滤嘴比香烟还长。”华莱士接过烟仔细地看了看,惊奇地说。

然后,华莱士和邓小平都点上了香烟。

一支烟,让这次采访像老友会面一样,聊着天开始了……

营造采访的良好氛围,是为了与采访对象互动。通讯采访,最重要的是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必须有信息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

在《“三北”造林记》中,主要人物之一的陕北治沙女英雄牛玉琴是一个很难采访的对象。她成名多年,是中国获奖最多的女性,连联合国的讲坛都登上过,对媒体采访自有一套应对模式。见到我们,她开始有些矜持,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想走进她的内心是十分困难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双方的距离呢?

我先问了她的岁数,然后说:“你比我小一点,我能不能叫你玉琴?”她有点惊讶地说:“行啊!”我们的距离逐渐拉近。

我说:“我看过电视剧《牛玉琴的树》,这个片子我很多年前就看了,非常欣赏,今天终于见到你本人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杨阳,我很熟悉。”

牛玉琴听到杨阳,很高兴,说道:“我每次到北京,总要与她和萨日娜(饰演牛玉琴的演员)聚会。”

我说:“下一次你到北京,我把她俩叫上,一起见个面。”

谈起我们共同熟识的对象,牛玉琴更加放松了。

我们拉起家常,牛玉琴的心扉慢慢打开。当她讲得兴致高昂时,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沙漠变绿了,日子也过好了,你早年的梦想都实现了,你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她说了一个出乎我们所有人意料的答案,她说:“我想回到当年,一个人,站在沙漠上。”

当时,现场所有人都被这句话震撼了。大家全都没有想到牛玉琴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么个女人,半生坎坷,功成名就,不是安享天伦之乐,却渴望回到当年艰难的起点,为什么?

我很兴奋,同时也十分惊诧,这个梦想,某种程度上甚至达到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深度。就像鲁迅先生在《野草》里写到的“孤独的勇士”,呐喊于无人的荒原之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治沙造林这么多年,牛玉琴有一种“永远站在最高处”的优越感。如今,她承包的沙地栽满了树,她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拓和寂寞,因此,她才会有这样独特的梦想。她说她现在最大的事是伺候95岁的老母亲。实际上,她内心最热恋的还是种树这份事业,她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回到创业时的起点,再次开创她人生的辉煌。

试想,没有宽松环境的营造,没有互动式的交流,一般性的采访能捕捉、进入她的内心深处、精神世界吗?肯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