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国际流动概貌

中国人口向海外流动和外国人口流向中国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对中国科技人才的构成和国际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指出的,鉴于技术移民与非技术移民、留学与移民之间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Gibson and McKenzie,2011),因此,研究移民的整体国际流动状况、留学生的国际流动状况对于探讨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节先后结合中国人口国际流动、学生赴海外留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成果以及作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国的人才国际流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中国人口国际流动情况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移民统计数据库。由于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不同,有关数据的起始年份为1960年,截止年份则为2005~2010年(World Bank,2011)。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作者还使用了Herfindahl-Hirschman集中指数(H指数)来分析中国人口的出境目的地和入境来源地的分布状况,其中出境H指数高表明中国人口出国的目的地范围比较集中,入境H指数高表明来中国的人口其来源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较集中。H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12

其中,对于国家i而言,C为所有来源国家和地区的数量,Sj为从国家和地区j移入国家和地区i的移民人口数量(Nj)占国家和地区i所有移入的移民人口总数(Ntotal)的比例。H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分布是否集中。

一、中国公民出国(境)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公民出境移民的整体情况

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世界双边移民统计数据,在过去的近50年间,从中国内地流向全球的人口累计达到834万人以上,占全球国际移民总规模的3.87%。分区域来看,东亚、北美、东南亚和欧洲是中国内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分别占到全部移民目的地的40.37%、27.35%、14.06%和9.67%。其中中国香港和美国是占比最高的两个目的地,分别占到26.66%和20.81%,其次是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泰国,占比均在4.51%~7.36%,此外澳大利亚、韩国、中国澳门、意大利的占比都超过2%,西班牙、马来西亚、德国、英国、法国和新西兰所占的比例也都超过1%。整体来看,中国内地人口出国移民的目的地较为集中,周边区域、北美和欧盟地区是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地。

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香港国际移民的规模达72万人左右,占全球国际移民总规模的0.33%。中国香港国际移民的目的地与中国内地有较大差别,其中北美洲是最主要的目的地,占全部国际移民目的地的64.72%,其次是欧洲和澳大利亚,分别占16.10%和13.79%。在具体的目的地中,加拿大和美国占比最高,分别占到34.88%和29.84%;其次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占的比例也分别达到13.32%和12.62%;此外荷兰、新西兰的占比也都超过了1%。总体来看,中国香港移民具有目的地高度集中且以英语国家为主的态势。

中国澳门地区的人口国际移民规模比较小,合计不足10万人,占全球国际移民总数的0.05%。分区域看,中国澳门地区居民国际移民首选东亚地区,比例高达72.70%;其次才是北美地区,占比15.80%;欧洲和澳大利亚所占的份额合计接近10%。除了东亚地区以外,其他较重要的移民目的地包括美国、加拿大,移往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分别占到澳门全部国际移民总数的8.65%和7.14%,葡萄牙、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比例则均为2.02%~4.15%。

由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没有单独统计中国台湾的情况,故在此未做分析。

(二)出国移民的历史变化

以1960年为基年,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中国大陆的境外移民总规模呈现出明显的“U”形变化,也就是1960~1980年逐步减少,在此之后则重新快速增长;1980年的移民存量总规模是1960年的86.92%,而2010年则是前者的199.87%。分区域来看,中国大陆移往东亚地区的移民存量在1990年以前始终呈现增长的态势,1980年东亚地区超过东南亚成为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地,但其所占比例一路上升到1990年的52.33%以后开始逐步下降。1960年,东南亚为中国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地,此后其移民存量规模和所占比例一路下降,直到2000年之后总规模才开始回升,但所占比例仍继续下降;与东南亚相反,中国移往北美洲的移民存量规模和所占比例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北美洲迅速崛起为第二大移民目的地;欧洲和大洋洲在1980年以后移民存量总规模和所占份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他地区则仍然增长乏力。利用H指数所做的进一步分析显示,中国大陆对外移民整体上呈现逐步分散的趋势,出境H指数逐步从1960年的24.90减小为2010年的13.50(具体参见图2—4和表2—5)。

image

图2—4 1960~2010年中国大陆人口向境外各区域移民存量的份额变化情况

表2—51960~2010年中国人口向境外移民的H指数变化情况
11

注:表中“—”表示相关数据缺失,下同。

香港人口向境外移民的变化情况较为简单。总的移民存量规模自1960年开始增长并持续到2000年左右,在此之后,总的移民存量规模反而有所下降,而对应的区域移民存量规模的变化则主要体现为“两增三减”。在增加方面,北美和大洋洲无论是移民存量规模还是所占份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的移民存量规模所占比例整体上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其绝对规模也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香港人口向境外移民的H指数整体上变化不大,但与中国大陆相比,香港人口的移民目的地较为集中(具体参见图2—5和表2—5)。

image

图2—5 1960~2010年香港人口向境外各区域移民存量的份额变化情况

澳门人口向境外移民的变化情况更为简单。在总规模方面,1960~2000年呈现出“M”形变化,也就是先后在1960年、1980年和2000年出现三个波谷,并在1970年和1990年出现两个波峰,在2000年以后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从具体流向上看,主要的移民目的地是东亚(绝大部分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流向东亚的移民的存量及其所占份额均在波动变化中呈现减少之势;同时,北美和欧洲地区则在波动变化中出现双增长。澳门的出境H指数波动较大,但整体上远高于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H指数值,人口向境外移民的目的地非常集中(具体参见表2—5)。

台湾地区只有1960~2000年的数据,相关的分析也仅限于这40年。我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发现,台湾地区人口向境外移民与前述三者有较大的区别。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人口以北美和中南美洲为主要移民目的地,欧洲、东南亚和非洲为次要移民目的地,东亚的地位(移民规模所占份额)并不重要。在此之后,北美的地位继续稳步提升,而中南美洲、非洲、欧洲、东南亚的地位逐渐没落,而且只有东南亚的地位下降较慢,其他三者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移民较多的东亚、大洋洲仍然没有成为台湾地区人口移民的热点地区。台湾地区的H指数从早期的相对较低值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高位值,表明台湾地区人口向境外移民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同澳门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远高于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集中程度(具体参见图2—6和表2—5)。

image

图2—6 1960~2010年台湾人口向境外各区域移民存量的份额变化情况

二、境外人口移民中国的基本情况

世界银行并没有对2010年的情况进行分国家或地区的测算,我们无法获得相关的数据,因此这里只对1960~2000年的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大陆的外来移民数量在1960~1970年达到最高峰,约为28万人,20世纪80年代迅速减少,此后虽然逐渐增加,但2010年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曾出现过的来华移民高峰至今仍没有被超越(按照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划分的人口看,来自港澳台和国外的人口为23.4万人)。分区域来看,来中国大陆的境外移民来源地以东亚为主的情况正在逐步转变,从1960年占全部境外移民总规模的91.48%下降为2000年的45.6%。与此同时,来自东南亚的移民数量快速增长,占比从1960年的不足1%快速增长到2000年的27.9%。此外,亚洲其他地区和中南美洲也是两个占比快速增长的移民来源地,各自从1%左右的份额快速增长到7.77%和9.29%。进一步具体到国家和地区来看,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陆的境外移民主要来源于韩国和朝鲜两个国家,两者合计占到全部移民数量的近90%,此外来自美国、中国澳门、英国的移民也都在4000人以上。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自澳门进入中国大陆的移民为主,占到全部移民数量的67.58%,其次是来自韩国和朝鲜的移民,二者合计占27.80%;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和20世纪60年代类似,又变成以来自韩国和朝鲜的移民为主,二者之和占到全部移民数量的80.78%,其他地区的移民规模都比较小;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韩国和朝鲜仍然是中国大陆境外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但总的趋势是移往中国大陆的移民其来源地日益多样化,例如到了2000年,来自菲律宾、巴西和泰国的移民分别占到了中国大陆全部移民总数的8.32%、7.58%和6.92%,来自印度尼西亚、美国和马来西亚的移民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3%,来自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印度的移民所占的比例也都超过了2%。对中国大陆外来人口移入的H指数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大陆的移民来源地从高度集中快速走向分散化(具体参见图2—7和表2—6)。

image

图2—7 1960~2000年境外各区域人口移入中国大陆的份额变化情况

表2—6 1960~2000年境外人口向中国移民的H指数变化情况
10

对于香港地区而言,其移民总规模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总规模从1960年的163万人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267万人。分区域看,东亚地区始终是香港移民的最大来源地,除了2000年占比只超过85%以外,其余年份都超过了93%。对香港来说较为重要的移民来源地还包括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地区,但其重要性自2000年以来才开始体现。总之,香港的移民来源地高度集中在亚洲地区。从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看,除了20世纪70年代以外,中国内地始终是香港移民的最大来源地,其规模始终占移往香港的全部移民数量的80%以上,但中国内地移民所占份额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除了中国内地以外,香港的主要移民来源地还包括中国澳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朝鲜、哈萨克斯坦等,但只有中国澳门、英国、美国是其较为稳定的移民来源地,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则是近年来的新生力量。香港的H指数尽管近年来不断减小,但数值仍比较高,这意味着其移民来源地仍然非常集中。

澳门地区的移民总规模在20世纪70年代有所下滑,但之后又开始稳步增长。分区域来看,与香港类似的是,澳门的移民来源地高度集中于东亚地区,来自该地区的移民常年占据其移民总规模的94%以上,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除了东亚以外,只有东南亚对澳门的移民有所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60年的1.29%提高到2000年的3.17%。具体到国家和地区来看,澳门的最大移民来源地是中国内地,另外两个相对重要的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朝鲜,此外菲律宾、泰国和葡萄牙也都对澳门的移民规模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澳门的H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年来还有所增长,说明澳门的移民人口来源地集中化的趋势更加突出。

台湾地区1990年以后移民数量开始快速增长,从1990年的3万人增长为2000年的40万人。分区域看,1990年,东亚、东南亚地区和北美是台湾地区三个最大的移民来源地,各占移往台湾的移民总数的42.67%、32.07%和23.88%。2000年,这一状况出现了巨大变化,东南亚迅速成为台湾地区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地,来自该地区的移民数量占台湾地区全部移民总数的87.00%,东亚所占比例减少为10.02%,北美更是减少为不足3%。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美国是台湾两个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地,来自该地区的移民数量分别占到台湾地区全部移民总数的26.44%和23.79%,其次是泰国和中国大陆二者所占份额均超过了10%,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所占的份额也都超过了6%;2000年,台湾移民的来源地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开始成为最大的移民来源地,所占份额分别达35.83%、23.65%和18.56%,此外移民规模较大的来源地还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美国和马来西亚,其所占份额均为1%~7%。对台湾地区的H指数所做的分析发现,1990~2000年台湾的H指数远低于香港和澳门但远高于中国大陆,说明其移民人口来源地的集中化程度介于它们之间。

总结中国各地区人口境内外流动的情况可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形成三种特征迥异的移民态势:港澳人口移入远大于人口移出,台湾人口移入与移出基本相当,中国大陆人口移出远大于人口移入,但中国大陆的整体趋势是移民来源地和移民目的地日益多样化,而港、澳、台则仍处在来源地和目的地都比较集中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