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三期叠加”下中小企业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三期叠加”的关键转型阶段,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是交织在一起。“三期叠加”,最早源于新华社一篇《站在复兴大业更高起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三期叠加”意味着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收窄、某些传统行业面临着利润下降、超额利润难以持续。中小企业顺利渡过“三期叠加”的困难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银行的信贷支持,更需要中小企业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创新。
第一,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侵蚀着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低下等。一方面,政府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基础货币的投向,切实落实“定向降准”措施,发挥好结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中小企业融资链条、优化商业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同时,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挥保险、担保的作用。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第二,尽快出台适合“新常态”的财税政策。高税收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沉重负担,使得作为转型升级主体的中小企业失去了转型、创新的动力。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中小企业难以顺利渡过“新常态”的困难期。首先,加大对中小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和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费用抵扣力度,建立研发基金、研发准备金制度,为中小企业初期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持续性。其次,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用自己研发的技术生产产品的中小企业,给予中小企业所得税优惠,如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允许投入的成本加计扣除和缓缴税款等。最后,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通过直接采购本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助力实现中小企业技术产业化生产的完成。同时通过政府推广,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消化,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换的速度。
第三,银行应当松绑贷款担保条件,释放中小企业积极性。2013年6月,我国银行业经历了罕见的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条件的设置越来越严苛,不仅要求中小企业间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双方或重要股东签字”的贷款条款,把中小企业的有限责任扩大为无限责任,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家的积极性,束缚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确定企业信贷担保范围,从严审信贷企业资信,密切关注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以便及时防范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应当诚信经营,依法及时偿还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第四,中小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顺应“新常态”。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目标是稳增长、优结构、创新发展,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必须顺应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谋求自主转型,自我革新,积极做出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必须适应“新常态”,发展目标应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发展动力应优先考虑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赢得战略上的先机。
在产业抉择方面,初创中小企业或产业转型中小企业应当首选服务业或健康产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大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健康产业未来发展有较大空间,中小企业大有作为。
在中小企业经营方面,中小企业应根据整体竞争市场格局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灵活调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新常态下,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使得市场弹性增大,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逐渐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为主流,中小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积极迎合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发展动力方面,中小企业要谋求运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首先,新常态下市场经济活力逐渐释放,引发价格变动的因素不断增多,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完善价格分析和预警机制,提高对价格波动的分析决策能力,科学预见并指导生产经营活动,避免价格不合理波动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外在损失。其次,在管理手段上,中小企业要塑造与新常态中小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决策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效率,并构建灵活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中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最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迎来自主创新的“春天”。目前,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及新材料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小企业应积极投身于新技术研发,激励中小企业内自主创新行为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同时,通过发展智能化信息、生产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新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有了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响应市场需求,甚至创造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