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互联网、3D等数字技术重构生产体系

著名经济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认为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制造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管理结构的变化。而从当前来看,网络等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生产体系的变化更为深刻和持久,也必将引发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重构。

一、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一般来讲,政府机构和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出于管理的需要,往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产业划分。最为常见的就是按照产品的形态和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依次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大类,然后再进行子类目录的划分。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新的数字技术发展深刻改变了商业运行的逻辑,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产业链不断重新聚合,价值增殖的环节悄然发生改变。“技术进步导致了行业间的边界模糊”,原有的各个产业的分工结构和链接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产品的形态和价值增殖环节按照现有标准已很难归类,基于经济发展、产业调控、税收的目标,按照产品形态所进行的划分方法已很难满足管理的需要。以3D打印为例,3D打印机可以打印不同种类的产品,如食品、塑料及金属制品甚至一些活体器官等,这些产品往往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产业;而打印方案的设计、打印设备的归属以及打印机器的操作可能会来自不同地区的组织或个人。

二、核心企业和边缘企业之间的转换更加频繁

从当前生产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来看,一部分企业处于支配地位和价值链上游,他们能够对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在价值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对于被动接受价值链核心企业的指令和价格进行生产的企业则是尽力往价值链的上游攀登。可以说,现有的制造业体系的主流还是一种等级制的架构,各个企业并不是按照价值创造分割利润。但是,随着工业4.0的推进,企业之间由于人员优势、技术优势、地理位置所造成的产业链中的位势差异的等级制生产体系将最终让位于网络化和生态化的生产体系,网络体系中企业之间链接的范围和内容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即使是一个中小企业也具备和多个顶级的跨国公司形成业务机会的可能,从而在为不同价值理念和发展方向的跨国公司业务合作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逐渐树立在某些单一产品上的竞争优势,甚至能够逐渐实现和产业链顶端企业的同步研发、同步生产。等级制的生产结构转化为网络化、生态化的生产结构,任何企业都变成网络化生产体系的一个节点,在某个时点看,只存在着核心企业和边缘企业,而由于资源流动的速度和范围的变化,核心企业和边缘企业之间的转换更加频繁,由于企业发展对网络的依赖,企业扶助网络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将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三、消费者自主生产将成为一种时尚

早期的工业化所对应的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通过减少产品的品种和提升单一产品的生产数量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生产“T型车”为代表的福特制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采用福特制的企业所获得的效率优势又能够给企业员工带来较高的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是,随着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具备了响应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不少企业具备了实行多批次、小批量的生产模式。目前,随着工业4.0的发展,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系统和新的商业模式,生产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加以满足。工业4.0的“智能工厂使个体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意味着即使是生产一次性的产品也能获利”。而且,借助于发达的信息系统,消费者有可能参与到生产的具体过程中来。可以预见,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终端将个性化的设计传送到远方的机器,使机器能够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比如,3D打印技术的成熟,消费者已经能够将个人的设计通过3D打印机器加以实现。这一趋势及其商业模式必将使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正如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中所提到的:“借助于先进激光烧结技术,用户可以将他们的设计通过互联网传送到终端设备上制造出来,这将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