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组织内外部治理模型:权威—网络—交换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研究中,有关家族治理的探讨占相对主导的地位,但是,这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治理问题的整体判断是不全面的,在国家倡导增加就业、支持发展非公经济的过程中转换而成或以风险投资等形式生成的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明显的家族特征。应当基于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群类和层次的认识来展开治理关键问题的研究(李维安,2008)。

另外,参照公司治理评级系统指标[1],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公司层面)和外部治理(社会层面)。内部治理包括董事会的运作(企业主的领导风格与领导力)、股东的权利(企业内部股东的构成、组织架构、企业与社会的衔接关系)、社会意识、透明度(用工的透明度、财务的透明度)、其他利益相关者(生产让渡价值过程中的交换)。外部治理包括政治基础、法律基础(政策权威、法规权威)、监管基础、信息基础(政企关系、业际关系、公共关系)、市场基础、文化基础(价值的实现、人才的运用)(高明华,2009)。这些分类与本次报告的权威—网络—交换的维度不谋而合(见图5-1)。

图5-1 组织内外部治理模型

把每个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中小企业发展所遇到更深层次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问题,通常是组织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中小企业一般发展状态描述和实例调研的基础上,本报告将围绕不同群类的中小企业在权威(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网络(企业的组织内关系和组织外关系)、交换(企业人才结构和劳资关系)三个维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内部、外部治理状况,探讨中小企业治理障碍,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