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从金融结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与银行的相对发达程度)与银行业结构(银行集中度)的角度探讨了金融体系如何影响经常账户失衡与经济波动,为理解中国的经常账户失衡与经济波动提供了新的启示。
本书的第一部分探讨了金融体系特征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现有文献强调金融市场的绝对发展水平对于经常账户失衡的贡献,难以解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但经常账户失衡的状况迥异。本书从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的视角切入,提出了一套理解经常账户失衡的新思路。本书提供了金融结构与银行业结构影响经常账户失衡的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诠释了其中的作用机理,对传导渠道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
具体而言,本书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证明了金融结构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本书先构建一个静态微观模型,刻画金融结构对于企业融资和储蓄的影响,接下来,将该微观模型嵌入宏观动态模型中,先讨论金融结构对于封闭经济中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再探讨当经济开放后,金融结构对于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微观静态模型是Allen和Gale(1999)的拓展,刻画了直接融资(市场融资)与间接融资(银行融资)的权衡取舍:直接融资虽然可以通过每个投资者亲自决策避免观点的不一致,但每个投资者都需付出信息搜集等融资成本。模型证明,当融资成本较大时,通过间接融资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份额较大,通过直接融资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份额较小。因此,融资成本刻画了金融结构,融资成本较高的国家为银行主导国家。并且,银行主导国家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外部融资困难,从而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储蓄融资。更重要的是,金融结构对企业融资和储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大企业在何种金融体系下都较易得到外部融资,小企业在银行主导国家受到较大的外部融资抑制而进行更多的储蓄。通过将上述模型扩展到宏观动态模型,即资本的需求面由上述微观模型刻画,而资本的供给面由家庭消费与储蓄的最优化行为确定,本书求解了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方程,并证明,在封闭经济下,在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相对于市场主导国家,银行主导国家的资本供给更小,而资本需求一致,从而拥有更高的总资本回报率。但净资本回报率需从总资本回报率中扣除融资成本,并且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因此银行主导国家的净资本回报率更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更一般的条件下,相对于市场主导国家,银行主导国家的资本需求和资本供给更小,净资本回报率更低。从而,当金融市场开放后,银行主导国家成为债权持有者,购买市场主导国家的金融资产(债券),经历资本外流和经常账户顺差,市场主导国家经历经常账户逆差。
接下来,运用56个国家1990-2007年的宏观面板数据,世界银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和Compustat全球工业商业企业年度数据库,本书实证检验了一国的金融结构对其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国家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市场主导国家相对于银行主导国家拥有更低的企业部门储蓄和更大的经常账户逆差(更小的顺差)。并且,企业部门储蓄对于经常账户失衡产生重要影响,金融结构影响企业部门的储蓄,而对于家庭和政府部门的影响不显著。企业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市场主导国家的企业,银行主导国家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内源融资,拥有更高的储蓄率。
本书对上述基准回归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控制时间趋势项的影响,排除金融中心效应,考虑海外上市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排除产油国及异常值的影响。本书也尝试了横截面与面板数据回归、Tobit模型及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基准回归结果保持稳健。
解释两种金融体系下企业储蓄行为的差异,需要比较在两种金融体系下,小企业受到的外部融资抑制的差异。由于在银行主导国家,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银行贷款,而市场主导国家股权融资占据更大的外部融资相对份额,本书接下来比较银行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的规模在大、小企业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上市企业间相比或非上市企业间相比),以更深入地理解金融结构对于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和世界银行1999年的跨国企业调查数据,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与横截面Tobit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小,不仅银行融资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小,而且银行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的比例越小。银行融资比股权融资对小企业施加了更多的抑制。这为从金融结构和企业储蓄的视角解释经常账户失衡提供了进一步的微观基础。不同于传统文献强调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由其自身因素所致,这些实证结果表明,小企业受到的融资抑制与它们所处环境的金融结构相关。
在深入探讨金融结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与银行的相对发达程度)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之后,本书进一步讨论了银行业内部结构,即银行集中度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基于1990-2007年5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和1999年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To-bit模型,本书探究了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和经常账户失衡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比重越小,自身储蓄越高,而企业部门的储蓄与经常账户余额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高银行集中度国家企业的高储蓄导致这些国家经历更大的经常账户顺差(或更小的逆差)。上述结论并不受金融中心效应的影响,也在工具变量回归中保持稳健。与强调金融部门总规模的传统金融发展观不同,上述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内部结构是理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视角。
上述研究表明,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与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施加了较大约束,对经常账户失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减缓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抑制对于改善经常账户失衡状况具有重要作用。短期内,给定金融结构与银行业结构的约束,对于中国这些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能否在传统信贷模式上进行创新,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接下来就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这样一种模式,即银行与电子商务联手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新型融资模式,和这种模式的内在机制,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改善经常账户失衡提供一条新思路。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通过设计抵押品和利率的传统信贷模式无法满足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出现信贷配给。本书证明,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后,其在增大企业违约成本、采集企业信息、实现风险共担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帮助企业展示自己的信用类型。即使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传统模式下受到信贷约束的低风险中小企业在新模式下可以获得银行贷款。本书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违约成本、信息获取优势、风险共担机制、电子商务用户总规模等因素对电子商务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改善失衡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书的第二部分探讨了金融体系特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运用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本书探讨了银行集中度对于宏观经济和三次产业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外在冲击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越弱。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控制银行集中度后,金融发展因素不再显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的长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小。高银行集中度对于企业信贷的抑制提供了银行集中度减缓外在冲击对于经济波动影响的微观基础。
金融危机是经济波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深入研究银行集中度对于金融危机后企业信贷紧缩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银行集中度对于经济波动的作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利用世界银行1999年开展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World Business Environment Survey, WBES)数据和World-scope数据库提供的24个国家2007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上市公司季度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回归,考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最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银行集中度对不同类型企业信贷紧缩的影响。实证研究分两步展开。先利用WBES数据,考察不同规模企业(大、小企业)的信贷增长是否受到银行集中度的显著影响。接下来,运用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银行集中度对不同企业信贷变化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银行集中度对股价的影响,提供了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信贷增量的补充性证据。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小企业出现信贷增长的概率越低,信贷紧缩的幅度越大,而大企业恰好相反。并且,银行集中度越高,大企业股价下跌幅度越小。上述结果对潜在遗漏变量问题和金融危机原发国的影响保持稳健。
本书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贡献:第一,本书丰富和发展了关于金融市场差异与经常账户失衡的文献。与现有文献强调金融部门的绝对发展水平不同,本书指出,外部失衡恰恰反映了各国金融结构与银行业结构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对于企业融资和储蓄行为的影响。改善失衡问题需从结构性因素入手,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的视角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经常账户失衡。第二,本书在从微观视角研究宏观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相结合,综合运用宏观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提供了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储蓄,进而影响企业部门储蓄率及经常账户失衡的宏微观经验证据。第三,本书提供了详尽的金融结构影响企业融资的微观基础,并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相关,也与一国的金融结构有关。第四,本书为缓解经常账户失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与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施加了较多的约束。应对高企业储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统信贷模式上进行创新,处理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本书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平台如何通过增大企业违约成本、发挥信息采集优势、与银行和政府共建风险池、实现规模经济等途径,在无需抵押品的情形下帮助低风险的优质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为银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新型信贷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联手的新型融资模式下,通过向风险池注资,政府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甄别机制,真正帮助经营效率高、风险低的优质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这也是政府有的放矢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进而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新思路和重要举措。第五,本书实证检验了银行集中度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并且对背后的传导渠道进行了探索。通过探讨银行集中度对金融危机后不同规模企业信贷紧缩的影响,本书为理解银行集中度如何影响经济波动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这为结合自身银行业结构,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危机缓解措施,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