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8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配套考研真题

1《循环日报》(概念题;人大2007研;南京大学2007研;郑州大学2006研;华中师大2005、2004研;山东大学2005研)

2王韬(概念题;中央民族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8研;兰州大学2007研)

3《弢园文录外编》(概念题;北大2007研;人大2004研)

4梁启超(概念题;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兰州大学2001研)

5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简答题;南开大学2011研)

6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论述题;华科2005研)

7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意义。(论述题;华中师大2010、2004研)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循环日报》(概念题;人大2007研;南京大学2007研;郑州大学2006研;华中师大2005、2004研;山东大学2005研)

答:《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2王韬(概念题;中央民族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8研;兰州大学2007研)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3《弢园文录外编》(概念题;北大2007研;人大2004研)

答:《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4梁启超(概念题;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兰州大学2001研)

答: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起进入报界,初露锋芒。《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他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大力宣传变法,名噪一时,把《时务报》办成了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辛亥革命后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梁启超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字。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5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简答题;南开大学2011研)

相关试题: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厦门大学2007研)

答:王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由于《偱环日报》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1)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第2题答案)

(2)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远见卓识,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6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其遭遇。(论述题;华科2005研)

答: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之滥觞,可追溯至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的译报活动。但是,直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的兴起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才开始发展起来。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开始登上了已经被在华外人垄断的报坛,在神州大地上创办起了一批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2)上海自从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为国内贸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国人在这里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

1874年6月16日创刊的《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9月1日,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以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聘朱莲生为主笔,并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勉强维持至年底,朱莲生辞职,《益报》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1876年11月23日,上海又出现了一份取名《新报》的国人自办报纸,日出对开1张,以各省商帮的名义发行,但实际上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初创时中英文合刊,翌年6月11日起改为纯中文报纸。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鲭新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上奇书》。

(3)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

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该报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发表了许多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继《述报》后,《广报》于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该报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形式与《申报》略同,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1891年,该报发表了一条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两广总督兼署粤抚李瀚章,被李下令封禁。于是,邝其照等人只得将馆址迁至沙面租界,由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该报后又迁回广州城内,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是年冬,邝其照等人又将报纸改名《越峤纪闻》继续出版,因发行受阻,不久停刊。

在1891年《广报》改组为《中西日报》之时,国人自办的《岭南日报》在广州问世,编辑方针与《广报》、《中西日报》相同,出至1897年停刊。

(4)除上海、广州两地外,汉口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过一份国人自办报刊。1889年间,《公论报》在汉口创刊,李涵秋主编,后由江汉关职员宦诲之接办。该报言论倾向于官方,有“官报”之称。1907年后改名为《公论新报》继续出版,为辛亥革命前在武汉地区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

(5)这一时期,由于香港已为英国所割据,清朝封建统治势力鞭长莫及,因而中国人在香港出版的近代报刊办得最为成功。

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1879年(一说1880年),《维新日报》创刊,由陆骥纯独资创办并担任发行人,继陆骥纯之后主办该报的还有陆健康、黄道生等,1908年刘少云接办,次年改名为《国民日报》。该报是一份维新派报纸,在19世纪末宣扬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闭塞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启蒙作用,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但在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学说逐步深入人心以后,该报也就逐渐为读者所摈弃,出至1912年停刊。

1885年,《粤报》(又名《香港粤报》)创刊,创办人为罗鹤朋,曾任香港英商汇丰银行买办。1886年,该报为卢敬之购得,此后担任过督印人的还有黄子葵、黄南庐、温俊臣等。粤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兼营印刷业务,4年后报纸停刊。1889年,《日报特选》(Extracts from Newspapers)创刊,由中华印务总局发行。该刊为文摘性期刊,刊期不详,每期20页,毛边纸铅印。内容分京报、中外新报、广报、海防日报及中外新闻等栏。此外,1883年间,英国人罗郎也将其创办的中文日报《近事编录》产权转移给在港国人,使该报成为一份国人自办报刊,每年订费也由5元减至4元,但不久因销路不佳而停刊。

7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意义。(论述题;华中师大2010、2004研)

答: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神州大地。与此同时,一个国人办报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他们办的报刊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万国公报》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该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刊载文章一至三篇,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其中必有梁启超所撰论说,其余大多选自广学会出版的书报。《万国公报》的出版在京师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2)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康有为亲自题写报名。该刊仍为两日刊,署有出版月日,不编期号,每册10页,共4000多字,木活字印刷,由强学书局刊行,发行地点在北京宣武门外后孙公园,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识议一变”。

(3)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于上海创刊。该报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五日一出,铅字印刷,页数不等,免费派送,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明确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该刊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4)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该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时务报》每期约3万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由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主要有《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等,各自成为维新派在华南、华北、华中等地的重要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