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2008年全国统考]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答案】B
【解析】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学习者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且无需直接强化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四个彼此相联的环节:注意、保持、动作再生、强化与形成动机。小明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逐步模仿而使自己获得榜样的行为,属于观察学习。
2.( )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即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A.情感教学理论
B.认知教学理论
C.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3.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奥苏伯尔
C.苛勒
D.班杜拉
【答案】D
【解析】班杜拉认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称为观察学习。
4.加涅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是( )。
A.习得阶段
B.领会阶段
C.保持阶段
D.动机阶段
【答案】D
【解析】加涅将学习分为八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领会阶段;③习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作业阶段;⑧反馈阶段。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
5.班杜拉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 )。
A.注意—再现—模仿—练习
B.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C.观察—模仿—练习—巩固
D.观察—练习—保持—动机
【答案】B
【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①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③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④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6.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 )。
A.观察者自身特点
B.榜样行为的特征
C.榜样自身的外部特征
D.个体与榜样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行为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等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②榜样的特征。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相似的榜样,越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利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③观察者的特点。观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唤醒水平、知觉定势、人格特征和先前经验等也影响到观察学习。
7.小陈会抽烟,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很神奇,于是小李也学习抽烟,但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面前从来不抽烟。可见,小李学习中的动机过程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C
【解析】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小陈在爸爸面前不抽烟是因为怕爸爸批评他,他预见了自己行为的结果,并进行了自我调节,属于自我强化。
8.提出“认知地图”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考夫卡
C.班杜拉
D.托尔曼
【答案】D
【解析】托尔曼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形成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这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9.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
A.感受器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答案】C
【解析】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共有三级:①感觉或瞬时记忆。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储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②短时记忆。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③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储存库。
10.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 )个左右的信息组块。
A.7
B.14
C.20
D.5
【答案】A
【解析】短时记忆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
11.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
A.编码
B.检索
C.复述
D.提取
【答案】C
【解析】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新信息的进入就会挤走原有的信息。因此,要想使某种信息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复述策略。但复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并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12.托尔曼认为,学习是头脑中形成( )。
A.图式
B.认知结构
C.认知地图
D.神经痕迹
【答案】C
【解析】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他必须认知这些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所以,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
1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强化分为( )。
A.正强化和负强化
B.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C.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D.精神强化和物质强化
【答案】C
【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强化分为:①直接强化,指呈现一个愉快刺激或消除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某一反应发生的概率;②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③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14.属于联结派的代表人物的是( )。
A.斯金纳
B.托尔曼
C.皮亚杰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斯金纳属于联结派的代表人物;托尔曼、布鲁纳属于认知派;皮亚杰属于建构主义心理学派。
15.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其中注意过程指( )。
A.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
B.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
C.以内部表征为指导,做出反应
D.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答案】A
【解析】班杜拉认为:①注意过程指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②保持过程是指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③动作再现过程是指以内部表征为指导,做出反应;④动机过程即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16.认知地图是指( )。
A.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B.头脑对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所形成的图像
C.动物对刺激环境的反应所形成的一系列反应形式
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
【答案】A
【解析】托尔曼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形成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认知地图”即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17.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不包括( )。
A.期望系统
B.执行控制系统
C.信息加工系统
D.行为控制系统
【答案】D
【解析】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包括:①期望系统;②执行控制系统;③信息加工系统。在这一模式中,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记录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里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等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以后的回忆。
18.张刚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努力学习获得了奖学金,他也努力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受到了( )。
A.外部强化
B.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答案】C
【解析】班杜拉认为:①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属于外部强化,又称直接强化;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同样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属于替代强化;③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个人厌恶的东西,属于自我强化。
19.最初主张S—R联结存在意识中介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是( )。
A.格式塔学派
B.布鲁纳
C.斯金纳
D.托尔曼
【答案】D
【解析】托尔曼通过白鼠实验提出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20.托尔曼通过“位置学习实验”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 )。
A.图式
B.认知地图
C.学科基本结构
D.认知结构
【答案】B
【解析】托尔曼认为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他通过“位置学习实验”认为老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已经获得对环境的认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21.在加涅总结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含的结构是( )。
A.信息流程
B.中央执行系统
C.期望事项
D.执行控制
【答案】B
【解析】加涅总结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①信息流程。信息流程描述了个体对于信息的加工过程;②期望事项。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③执行控制。执行控制负责调节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辨析题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是线性发展过程。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子过程构成
①注意过程。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的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并决定着从正在进行的榜样活动中抽取那些信息;
②保持过程。观察者想要在以后再现榜样行为,就必须把这种反应模式以符号的形式保存在记忆系统中;
③动作再现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决定那些已经习得的动作转变为行为表现的范围和程度;
④动机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复演所学过的所有动作,因此,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
(2)总结
班杜拉虽然按照上述顺序介绍四个子过程,但是,它们不一定是线性发展过程,更多的时候,第四个子过程发生在第三个子过程的前面。
三、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答: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过程的观点,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结果时,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发生的事情,称为学习的事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内部过程。与此相应,教学过程要依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对学习过程发生影响。因此,教学阶段应该与学习阶段相吻合。在每一教学过程发生的事情称为教学的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相匹配。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的结构和过程。
(2)学习阶段
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他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学习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总之,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的八个阶段的系列所组成的。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做出反应为止。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
①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另外,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
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比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举例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班杜拉认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即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玩具拳打脚踢,然后儿童被带到一个放有充气玩具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玩具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并重新做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2)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①注意过程。这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它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
②保持过程。该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同时,该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③动作再现过程。这个过程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
④动机过程。它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班杜拉认为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意义
①观察学习不但可以超越经由赏罚控制来学习直接经验的限制,而且可以超越事先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人的许多社会性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所以,观察学习对社会规范教育和培养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②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四、论述题
论述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及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答:(1)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
托尔曼认为动物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食物,不同意桑代克等人认为学习是盲目的观点。动物在迷津中的试误行为是受目标指引的,是指向食物的,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他认为学习就是期望的获得。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一种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期待,完全是认知性的。有机体只有对于即将到达的目标建立某种期待,才会对不同目标做出实际的不同行为。
②中介变量
他认为,从刺激到做出反应,这之间需要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动物需要形成对某个情境的预期,把某些事件(如铃响)当成最终事件(如食物的出现)的信号线索。实际上,托尔曼已经把认知因素引到了学习过程中,从S—R发展到了S—O—R。
③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他必须认知这些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所以,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
(2)对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评价
①托尔曼重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重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强调认知、目的、期望等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是个进步,应给予肯定。
②托尔曼理论中的一些术语,如“认知地图”没有明确地给以界定;对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也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区分因而是机械主义的,这使得他的理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合理的体系。
(3)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托尔曼的期待和认知地图是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一个构成要素,是学习目标在人脑中的反映。个体只有在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有可能发生实际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使其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而不宜“单刀直入主题”。
②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我国心理学家通过比较手表行业的高级技师和一般机床操作工的认知地图发现,高级技师在诊断人机系统生产活动时,有着特定的认知地图。在这种心理结构中,有关生产活动的概念、规则是按特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而一般操作工的认知地图是凌乱的、无规律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认知地图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