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历 史
1试述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答案】
(1)日本古代社会包括从绳纹时代到平安时代。
(2)绳纹人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3)弥生时代末期出现的邪马台国是日本最早的国家形态。其政治制度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之上,政治权力在以女王卑弥呼为首的神巫中分配。邪马台国只是日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原始政治形态。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期。
(4)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以奈良为中心,建立了“大和国”。大和国实行的是“部民制”和“氏姓制”。政治权力基本上按氏族血缘关系分配。
(5)7世纪初,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及“宪法”十七条,以加强天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冠位十二阶”推动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加快了贵族的官僚化。“宪法”十七条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削弱了地方氏姓豪族的专权势力,对日本后来的历史发展及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公元645年,日本仿照中国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公布《改新之诏》推行一系列带有封建特性的改革措施。①改“部民制”为“班田制”,同时实行“租庸调”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模仿唐朝创建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府卫的中央政权以及按国、郡、里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通过701年的《大宝律令》加以法律上的确认。二官指“神祇官”和“太政官”,太政官下设八省;一台指“弹正台”,具有监察机关的职能;“五府卫”属警卫、军事机构。在地方行政划分中,“国司”由中央派遣;“郡司、里长”在地方豪族和居民中选择。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开始进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7)奈良时代(710—794)是日本的“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班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庄园制)过渡的时代”。庄园的产生动摇了律令制的基础。加之朝廷内部的斗争,中央集权体制逐渐衰弱。
(8)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确立并向制度化过渡。①桓武天皇为重振律令政治,设勘解由使一职,以监督国司,推动班田收授法;废除征兵制和军团制,实行健儿制。②嵯峨天皇对律令制做了较大的调整,设置了“藏人头”和“检非违使”。制定了《弘仁格式》,格是对律令进行修改补充的部分,式是实施细则。后来又有《贞观格式》和《延喜格式》,并称为三代格式。③摄关政治: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以后,贵族势力迅速恢复。藤原氏重新得到天皇的恩宠,势力越来越大。“摄政”官职以往通常由皇族担任,866年藤原良房正式就任摄政一职,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皇族以外的摄政。摄关政治指平安时代中期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外戚在天皇年幼时辅佐天皇叫摄政,天皇成年后辅佐天皇叫关白。“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④院政(1086—1179):白河天皇为了摆脱藤原氏势力的控制,于1086年退位,以太上皇的资格在自己居住的宫殿设立院厅,实行听政。从此又经鸟羽、后白河天皇两位太上皇,直至1179年,是日本史上的院政时期。这一时期,摄政、关白仍然存在,但有名无实。
2试述日本庄园的产生和武士团的形成。
【答案】
(1)庄园的产生:奈良时期,繁重的庸调和劳役使农民逃亡,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大量的土地荒芜。为鼓励垦殖,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是新开垦的沟渠、土地可泽及三代,不仅归自己所有,还可归子孙所有;利用原有的沟渠开垦的土地,开垦者可使用一生。后又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规定根据身份,可以将一定数量的开垦土地私有化,永不归公。该法令颁布以后,寺院、神社以及中央的贵族与地方豪族相互勾结,招集附近的农民和离开原籍的流民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并出租给他们,收取地租。这些开垦的土地就成为庄园。
(2)武士团的形成:班田制崩溃后,一些农民逐步将租种的口分田和自己开垦的土地变成私有土地,并冠以自家名姓,称为“名田”,名田的所有者叫“名主”。有势力的名主成为“开发领主”。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己,防备盗贼,开始在自己土地的重要地方筑土垒,挖壕沟,并把自家的子弟以及周围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弓马操练。这些练武之人称为武士,所组织的武士集团就是武士团。
3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答案】
(1)明治维新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特征;另一方面,领土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权,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处在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不堪一击。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成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 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各项重大改革。④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2)戊戌变法失败原因:①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②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为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仅守旧派、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③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同时没有安排措施安抚,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④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当时中国人民还未彻底地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⑤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帝国主义列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4试述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
【答案】
(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俄、德、法3国为了自身利益,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考虑到当时自己的实力,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刺激和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
(2)1902年,日本为了与俄国抗衡,与英国结成日英同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取得胜利。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以日俄战争为转折点,战后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日本通过战争掠夺了广大的海外市场,成为拥有朝鲜、库页岛南部、中国台湾等地的殖民地国。在国内,到一战前,资本主义产业的垄断组织在各部门已普遍形成;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政府和垄断资产阶级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这表明日本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其他帝国主义相比,日本帝国主义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个既具军事性、又具封建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5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
【答案】
(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为东北亚、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两大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透过日本学习许多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成果。然而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对中日两千多年交往历史的深刻概括。历史表明,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日本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思过去,面向未来,中日关系才能朝健康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