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知赋能:应用型人才定位下“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3]
——以战略管理为例
王伟芳,温瑶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成果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其根本作用是“以知赋能”。理论课程内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由“知”到“能”的路径之一。在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前提下,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设计并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深度体验和反思专业理论的实践价值,对最终提升学习成果具有明显支持作用。
关键词:以知赋能;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学习成果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比之研究型本科教育,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比之实用职业型教育,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扎实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其专业理论课程教学,需要面向“应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重视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实施课内实践教学,从而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目标形成有力支撑。
1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实践教学是知识内化的重要媒介,理论教学则为锻造实践理性和实践智慧提供知识基础。成果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其根本作用是“以知赋能”,理论课程内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搭建由“知”到“能”的桥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储知蓄能。通过设计和实施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质量,包括主体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及时通过模拟实践,深化关键理论理解,为走向真正职业岗位“储知蓄能”。
②反思精神。理论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往往需要聚焦某一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认知专业理论对企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价值,并且分析、反思某些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助益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
③课程卷入度。通过团队合作生成学习成果,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学习获得感,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形成课程教学的向心力,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在乎学习,更有信心学习”,多重交错的教学空间和平台,缀合碎片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卷入度。
鉴于上述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秉承我校“知行并重、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以课程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以知赋能”为宗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专业理论课程的主干内容,结合现实实际问题,设计并组织实施了实践教学环节,以期优化、提升理论课程的整体学习成果。在此,以战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进行探讨。
2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施
(1)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嵌入实践能力目标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下,既要注重范式性教学,又要以适当的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和应用主要的理论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能力。为此,在绘制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矩阵时(篇幅所限,矩阵略),突出课程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其中特别强调“学习建立一个小型的核心的战略决策及战略管理组织,能够提出企业战略及实施策略并界说其合理性”等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能力中的“具有营销战略规划能力”这一毕业要求指标点构成较强支撑。
(2)理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组合
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基础理论课程,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因此,应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体验企业战略管理实际过程,切实发挥理论课程“以知赋能”的作用。为此,在课内外设计实施下述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支撑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①学而习之。课中、课外(课程微信群)案例互动研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进程中边讲边练,将企业战略实践中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引入课堂,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凸显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实践色彩。
②从部分到整体。课中学习、课外完成的仿真训练。在课程教学的第一次课即开始建立学生战略管理团队,安排实验实训,不占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程教学板块,实践训练相关部分,如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战略评价。占总成绩的40%。要求在班级成员范围内,以“某某”创业项目或“案例分析与接力”方式,组建“××”公司战略管理决策小组,成员5~8为宜。这里的“案例分析与接力”是对惯常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改良。主要方式是允许学生寻找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行业企业案例,在分析其现有战略及其行业地位、经营现状的情形下,以现实实态为起点,设计企业战略的实践教学活动。见表1。
表1 战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小组创业(案例接力)环节及要求

③深化提高。创新能力与科研活动。根据课程考核及学生自愿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具有战略管理特点的课题,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或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
(3)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①主干清晰。要明确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要保证课程理论主干的完整性和必要知识的学习。
②教法恰当。通过显性教学,有效帮助学生建构专业概念、原理、方法并建立思维理路,要体现新知与旧知的关联,善于利用同化-顺化-同化的认知机制和知识建构逻辑,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让学生从浅易学习达到深度理解,最后达到迁移应用,直至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内实践学习过程中。
③场景丰富。在实践教学环节,也要注意采取、设计不同的教学路径和教学场景,对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以促使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实践学习过程提供必要的帮扶,引导或指导其准确地提取专业理论知识。
3 学习成果评价
(1)学习成果评价方法
学习成果的大小优劣代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质量,也反映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在此,以2015~2016年春季学期战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并说明实践教学学习成果的产出情况。本次教学过程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包括:①课上及“课程微信群”案例分析能力训练;②课下自由结合二人小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③课下团队作业“案例分析与接力”三种方式。对实践教学的学习成果评价,既从宏观上分析教学班整体的学习效果,也要顾及到衡量起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能力成长,因此我们采取了两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①主观感知性评价。从教师、自我、同伴三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其一是教师要结合学习成果预期,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出评价;其二是学生以自我分析和反省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成长做出评价;其三是学生对合作同伴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见表2。
表2 战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成果感知评价

②客观评价。客观评价有三种途径,一是学生课外完成的小论文,由教师进行评分,并把得失反馈给学生;二是案例分析与接力项目,由每个小组进行汇报演讲,由教师、学生、特邀指导进行评分,按不同权重加总计分;三是为了再次甄别学生的个人学习成果,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学习总成绩的50%,试卷的试题形式包括四个层面:基础知识学习评价,占20%,最后得分率75%;基本理论学习评价,占10%,得分率74.4%;基本能力评价,占10%,得分率83.75%;综合能力评价,占60%,得分率91.2%。学期结束后,教学班课程总成绩平均分85.6分,比未采用课内实践教学时,成绩提高10分左右,而且,通过小组实践学习活动,学生达到了协同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实践教学收获
①互动促进思考。学生对“课程微信群”平台上提供的战略管理案例、视频、行业政策、行业报告等学习媒介的使用率达到95%以上,师生、生生互动活跃度高,课程群里每个同学都有发言,还有同学主动分享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链接,说明“课程微信群”平台使学生对企业战略的基本问题有深入思考的机会和发表见解的通道。
②问题研究深化认知。自由结合二人小组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师提供了1篇纸质版的阅读材料、2个电子版的案例,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向善’的路径选择”为题,撰写1篇2000~3000字左右的论文。学生提交的论文显示,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有了一定理解,对分享经济、共享价值等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战略管理前沿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及较强的认同感。
③体验理论的实用价值。本次教学实践的顶峰成果之一,是借鉴抛锚式教学方法,进行小组案例分析与接力。通过“案例分析与接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基本掌握了战略管理基本分析工具,对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路径选择也有了一定理解,针对案例中的问题给出的对策,也基本符合战略选择的可行、适用、可接受的原则要求。
团队案例分析与接力这一学习路径,部分地弥补了本科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与一般的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案例分析与接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接近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批判性应用能力。
4 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营造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体验感,推动学生处于“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将范式学习与问题学习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了理论课程“以知赋能”的作用,支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一种可以优化和提升理论课程学习成果的有效路径。在应用型人才定位下,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3-40.
[2] 张宝昌,刘海峰.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48-250+253.
[3] 王伟芳.学习成果导向的多维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