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背腧《灵枢·背腧》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腧,音输,去声。抒,直吕切。焦,椎也,狭脊相去三寸左右,各开中行一寸五分也,五藏之腧,皆太阳经穴,问五藏之腧而先言大杼者,项后大骨之端,督脉循于脊骨之第一椎也。问五藏而言七椎之膈腧者,五藏之气皆从内膈而出。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灸之则可者,能启藏阴之气也。刺之则不可者,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盖逆刺其五藏之气,皆为伤中,非谓中于藏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