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空《素问·骨空论》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髓,音虽,上声。颅,音卢。诸髓皆会于脑而为精髓之海。脑髓相通之处,在脑后锐骨之下有空。一在龈基下,龈,语斤切。脑前有空而通于齿根之上,鼻之间。故脑渗则为涕。一在项后中復骨下,在督脉之哑门,入系舌本,谓脑之中,通于舌下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谓诸髓之从脊骨而上于风府,从风府而入通于脑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尻,音考,平声。言骨髓之上通于脑而下通于尻臀之骨空也。数髓空,在面侠鼻。面之侠鼻间有数处髓空。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在面数处骨空或有在口下而通于肩骨者。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髆,音博。此两肩髆之通于两臂也。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踝,音华,上声。此言两臂骨之相通也。踝,谓手踝。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股骨谓大腿之骨盖,言大骨之中空而髓充于内,从两头之髓孔上通于腰尻,下通于
骨。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音行,
骨,小腿之骨空,上通于股骨,下通于跗指之骨也。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股际者,谓两大腿骨之上,小腹下之横骨,在两股骨之间。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髀,音俾。尻骨,臀骨也。髀骨在股骨之上,少腹两旁突起之大骨前,下连于横骨,后连于尻骨。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髓孔者,谓节之交,有孔窍之相通。易髓者,谓通体大小之骨,精髓互相资易者也。扁骨,肋骨也,其骨扁而中实无空,其节交之处,亦无髓孔以易髓。然于骨外之筋膜理腠间,而津液亦互相灌渗,是上下周身之骨度。髓气决通亦如经脉之环转无端者也。
[1]列别:即分别、辨别。“列”,割,分。
[2]端络:审察经脉的相互联系。“端”,详审。“络”,联系。
[3]六合:指十二经脉中表里经的六对组合,即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之脉各三合,共为六合。
[4]溪谷属骨:“溪”“谷”均指肢体肌肉之间相接之缝隙或凹陷部位。《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属骨”为骨相连属处。
[5]经纪:秩序。
[6]有:《素问》作“其”。
[7]筋生心:即指木生火。
[8]苍:藏青色。
[9]呼:叫呼。张志聪注:“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呼。”
[10]握:张志聪注:“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
[11]呻:呻吟之声。张志聪注:“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
[1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居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张志聪注:“天覆于上,地载于下,天地位而万物化生于其间。”
[13]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马莳注:“万物生于阳成于阴,而自人言之,血为阴,气为阳。故男为阳而不专有气,且有血,阳中有阴也。女为阴而不专有血,且有气,阴中有阳也。则阴阳在人,即有血有气之男女也。”
[14]左右:杨上善说:“阴气右行,阳气左行。”
[15]能始:即变化生成之元始。
[16]阴在内……阴之使:《类经》注:“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乎中,天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17]收受:以类相聚而分别归纳。《类经》注:“收受者,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18]岁星:即木星。
[19]角:与下文徵、宫、商、羽,是为五音,五音分属五行而应五脏。
[20]其数八:八,与下文七、五、九、六均为成数。八为木的成数,七为火的成数,五为土的成数,九为金的成数,六为水的成数。
[21]臊:与下文焦、香、腥、腐,合称五臭,又称五气。五气分属五行而应五脏。
[22]病在五藏:张介宾注:“心为五藏之君主,心病则五藏应之。”
[23]荧惑星:即火星。
[24]舌本:即舌根。
[25]镇星:即土星。
[26]肩:《素问》作“背”。
[27]太白星:即金星。
[28]辰星:即水星。
[29]十二藏:张介宾注:“藏,藏也。六藏六府,总为十二。分言之,阳为府,阴为藏;合言之,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30]相使:互相役使,指十二脏在功能活动上的相互联系。
[31]贵贱:即主从,主为贵,从为贱。
[32]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3]相傅:古代官名,辅助君主而治国者。张介宾注:“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傳之官。”
[34]治节:治理与节制。张介宾注:“肺主气,气调营卫藏府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35]将军:喻指肝性刚强、易动。
[36]中正:刚毅正直,不偏不倚。
[37]膻中:此指“心包”。《类经》注:“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38]变化:指饮食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
[39]化物:张介宾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下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40]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作用强力。伎,同“技”,多能也。巧,精巧。此犹指生殖功能。高士宗注:“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
[41]决渎:张介宾注:“决,通也。渎,水道也。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42]州都:水液积聚的意思。
[43]气化:水液聚于膀胱,得下焦气化作用之助,方能排出,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44]殁世不殆:终生没有危险。殁,通“没”,终也。殆,危也。
[45]使道:脏腑相使之道,即十二脏相互联系的通路。
[46]宗:宗庙社稷。
[47]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藏安之,所以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48]牡脏:牡,雄性。牡脏即阳脏。五脏中心、肝二脏为牡脏。
[49]牝(pìn)藏:牝,雌性。牝藏即阴脏。五脏中肺、脾、肾为牝藏。
[50]大:《素问》作“太”。
[51]复大会于手太阴:张介宾云:“上焦之气,常与营气俱行于阳二十五度,阴亦二十五度。阳阴者,言昼夜也。昼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时,复会于手太阴肺经,是为一周。然则营气虽出于中焦。而施化则由于上焦也。”
[52]泌:液体由细孔渗透而出。
[53]营卫者精气也……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类经》卷八第二十三注:“营卫之气,虽分清浊,然皆水谷之精华,故曰营卫者精气也……然血化于液,液化于气,是血之与气,本为同类,而血之与汗,亦非两种;但血主营,为阴为里,汗属卫,为阳为表,一表一里,无可并攻,故夺血者无取其汗,夺汗者无取其血。若表里俱夺,则不脱于阴,必脱于阳,脱阳亦死,脱阴亦死,故曰人生有两死。然而人之生也,阴阳之气皆不可无,未有孤阳能生者,亦未有孤阴能生者,故曰无两生也。”
[54]迴肠:指大肠。《类经》卷八第二十三注:“别回肠者,谓水谷并居于胃中,传化于小肠,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糟粕由此别行回肠,从后而出,津液由此别渗膀胱,从前而出。”
[55]上焦如雾:上焦心肺宣发敷布水谷精微,其升化蒸腾,像雾一样弥漫全身。
[56]中焦如沤: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升清降浊,将营养物质上输转送到全身。沤,长时间地浸泡。
[57]下焦如渎:下焦肾、膀胱泌别清浊,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道。
[58]故将两藏:少阴经脉归属于肾而上连于肺,因此,肾之经气行于肾、肺两脏。“故”为承接词,“将”有“行”义。
[59]是孤之府也:六府之中在此唯三焦无脏与之相配,所以说是孤独之府。
[60]方士:王冰谓“明悟方术之士”。
[61]更相:互相。
[62]魄门:指肛门。王冰注:“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一说,“魄”通“粕”,肛门为糟粕所出之处,故称“粕门”。
[63]满:指精气。张介宾注:“精气质薄,藏而不泻,故但有充满而无积实。”
[64]实:指水谷的充实。
[65]府:《素问》作“六府”。
[66]受谷者浊受气者清:人体受纳的水谷有形之物是浊气,吸收的自然之气是清气。《类经》四卷第十九注:“浊气者,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
[67]阴:指肺。
[68]阳:指胃。
[69]海:从小字注文可见,吴达侯认为此指下焦。此外,亦有注为膻中穴者。
[70]何太阳独甚乎:《素问》作“何阳浊甚乎?”。
[71]二:《素问》作“一”。
[72]左环廻周叠积:向左环绕一周重叠着。
[73]廻运环:环绕叠积之意。
[74]廻肠当脐:杨上善曰:“回肠,大肠也。小肠附脊而在后,大肠近脐而在前,故大肠输在上,小肠输在其下也。”
[75]广肠:即直肠,起于结肠下,至肛门,其间有二曲:一为荐骨弯曲,一为会阴弯曲。
[76]上下辟:上下偏斜之意。
[77]三十二曲:杨上善曰:“胃有一曲,小肠十六曲,大肠十六曲,合而言之,计有三十三曲。其胃大曲短,不入其数,故有三十二曲。”
[78]唇为飞门……以司呼吸者也:语出《难经·四十四难》。“马越人”疑为“秦越人”之误。
[79]开:《素问》作“关”。
[80]营覆阴阳:血脉往复流动,荣养身体之内外。
[81]解利:舒散滑利。
[82]精神专直:指精神集中,思维敏达。
[83]窘:重要。
[84]参天地:杨上善曰:“肺心居其上,故参天也。肝脾肾在下,故参地也。”
[85]副:相配。
[86]连:合也。
[87]化五节:即五脏各与五季之五行相应。节,时也。
[88]结:曲也。
[89]悗:烦闷。
[90]外:稀疏。
[91]息肩:《素问》作“肩息”。
[92]肺偏倾则胸偏痛:杨上善曰:“偏倾者,随偏所在,即偏处胸痛也”。
[93]痛:《素问》作“病”。
[94]膈中:胸中隔塞不通。
[95]脾大则苦凑而痛:杨上善曰:“眇、
,空处也。脾大凑向空
而痛。”
[96]脾下则下加于大肠:杨上善曰:“脾下即是大肠,故脾下加出于脾脏所居之外,故喜受邪。”
[97]苦:《素问》作“善”。
[98]小理:杨上善曰:“理者,肉之文理。”张志聪曰:“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细密。”
[99]骬(héyú河鱼):即胸骨剑突。
[100]短举者:俗谓之鸡胸。
[101]骬直下不举者:谓剑突直下不偏,又不向外突起。
[102]倚:偏倚。
[103]反膺陷喉:张介宾曰:“胸前两旁为膺。胸突面向外者,是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喉。”
[104]合腋张胁:张介宾曰:“合腋张胁者,腋敛胁开也。”
[105]反骹(qiāo敲):骹,骨也。“反骹”指胁骨隆起也。
[106]兔骹:谓胸胁交分处之扁骨,伏藏不见如兔者。
[107]揭唇:杨上善曰:“揭,举也。”张介宾曰:“脾气通于口,其荣在唇,故脾之善怒,体于唇面可知也。”
[108]牙车:又称颊车,即下颌角处。
[109]持则安减则病:张介宾曰:“凡以上诸变,使能因其偏而善为持守,则可获安;若少有损减,则不免于病矣。”
[110]举措:举动措置。杨上善曰:“措,置也。”
[111]好出人下:杨上善曰:“意志卑弱。”
[112]腹裹:指肚囊。
[113]直,通顺。
[114]不相离:离,依附,靠近。不相离,即不相附丽。
[115]结:曲也。
[116]冲:原意为“虚”,此引申为嫩薄弱小。
[117]:即肢体较突起之肌肉。
[118]么:细小。
[119]肉不称身者:杨上善曰:“谓
颗累与身大小不相称也。”
[120]下脘约不利:《素问》作“下管”。下脘,指胃之下脘幽门。“约”拘束。杨上善曰:“胃下逼于下管,故便泄不于利。”
[121]胃结:胃气郁结不舒。
[122]上脘:《素问》作“上管”。
[123]爪厚色黄者胆厚:杨上善曰:“肝以合胆,胆以应筋,爪为筋余,故以爪候胆也。”
[124]纹:原作“约”,据文义改。
[125]爪恶:爪甲畸形。
[126]三焦膀胱厚:杨上善曰:“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之气,如沤沟渎与膀胱水府是同,故为一府也。”
[127]皮急:皮肤紧绷。
[128]巨肩陷咽:张介宾曰:“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
[129]谏骨:指胸骨上方锁骨内侧端部分。
[130]视目小大:观察眼之明暗。
[131]鼻隧:指鼻道。
[132]下果:下眼睑。
[133]横(hèng):恣横。
[134]鼻柱中央起:谓鼻不平塌。
[135]约:《广雅·释诂一》:“约,好也。”
[136]上下三等:三,指面部的三个区域。自发际至印堂为上部,自山根至鼻准为中部,自人中至颏下缘为下部。此三个部位的距离相等,谓上下三等。
[137]淫泆:“泆”通“佚”。淫泆有失常之意。
[138]离藏则精失:谓离开所藏,则五脏的精气就会失掉。
[139]悗:《素问》作“恍”。
[140]心:《素问》无此字。
[141]惮散:谓过喜。“惮”是“蝉”的借字。《说文·口部》:“蝉,一曰喜也。”“散”有不拘检之义。
[142]荡惮而不收:谓动荡恐惧而不能自持。杨上善曰:“右肾命门藏精气,恐惧惊荡,则精气无守,而精自下,故曰不收。”
[143]不精:指魂伤可导致肝失去藏血作用。
[144]阴缩而挛筋:杨上善曰:“魂肝伤,宗筋缩。肝又主诸筋,故挛也。”
[145]狂者意不存:狂者善忘、苦怒、善恐、善笑、善骂詈,其意识活动已失正常,对于周围事物,不能仔细观察,故曰:“狂者意不存。”《尔雅·释诂》:“存,察也。”
[146]泾:《素问》作“经”。
[147]两神相抟:“相抟”谓相近。杨上善曰:“雌雄二灵之别,故曰两神,阴阳二神相得,故谓之薄。”
[148]溱溱:盛多貌。
[149]淖泽:湿润的汁液。杨上善曰:“淖,濡润也。”
[150]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指寒天呼出之气。盖寒天人体呼出之气,水湿较多,而明显易见,故与汗、溺、泣、唾并称,是谓津液五别。
[151]所:《素问》作“何”。
[152]聚沫则为痛:杨上善曰:“寒留分肉之间,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为痛。”
[153]候:《说文·人部》:“候,伺望也。”由伺望引申有“视”之义。
[154]肺为之相……肾为之主外:张介宾曰:“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故为心之相;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脾主肌肉而护养藏府,故为心之卫;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
[155]不常举:《素问》作“不能常举”。
[156]高:通“膏”。《素问》作“膏”。
[157]于:《素问》无此字。
[158]五精:五脏之精气。
[159]畏:疑为“思”之误。
[160]是为:《素问》作“是谓”。下文“是为五主”,“是为五藏之脉”《素问》均作“是谓”。
[161]合夜至鸡鸣:谓自酉时至子时。
[162]鸡鸣至平旦:谓自子时至卯时。
[163]始方:“方”与“放”同。“放”与下“发”异文同义。
[164]定发:“定”与上“正”字同义。
[165]水:《素问》作“冰”。
[166]骨为干:身体以骨为支柱。
[167]脉为营:脉营运血气灌溉周身。
[168]筋为刚:指筋的功能坚韧刚强,可约束骨骼。
[169]肉为墙:肉在外,如同墙垣保护内在的脏腑。
[170]经别篇:指《灵枢·经别》篇。
[171]太阴者……五六相得而各有合也:语出《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经脉》。
[172]臑: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
[173]是动:指从经气发生,指病理变化而言。
[174]瞀:烦乱。
[175]此为臂厥:“为”,因也。“臂厥”,臂部经脉之气厥逆上行。指喘咳、缺盆痛、交两手而瞀的症状,是因为臂部经气逆行所致的。
[176]所生病:指从经穴所主之病证而言。
[177]内:原作“因”,据文义改。
[178]两骨之间:即第1、第2掌骨之间。
[179]两筋之间:两筋指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两筋之间为阳溪穴所在。
[180]中:指鼻梁凹处,左右目内眦之间的部位。
[181]上入齿中:《素问》作“入上齿中”。
[182]颐:位于口角后,腮部的下方。
[183]客主人:指上关穴。
[184]气街:少腹下方,毛际两旁,又名气冲。
[185]髀关:指股部之前上方部分。穴名。
[186]抵伏兔:“抵”,至也。伏兔是大腿前方肌肉隆起部。穴名。
[187]膝:《素问》作“循”。
[188]洒洒:恶寒貌。
[189]贲响:谓腹胀肠鸣,如沸起有声也。
[190]骭厥:骭为胫骨的古称。足胫部之气上逆为骭厥。
[191]核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突出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192]踹:指腓肠肌。
[193]舌本:舌根。
[194]得后与气:得大便与矢气。
[195]溏、瘕泄:溏,指大便稀薄;瘕泄,即痢疾。
[196]水闭:指小便不利。
[197]锐骨:指掌后小指侧之高骨。《素问》作“脱骨”,疑误。
[198]咽乾:《素问》作“嗌乾”。
[199]肩解:肩后骨缝。
[200]是主液所生病者:张介宾曰:“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行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
[201]耳上角:《素问》作“耳上循”,疑误。
[202]肩膊:即肩胛骨。
[203]膂:夹脊两旁的肌肉。
[204]髀枢:即股骨大转子部位。
[205]京骨:足外侧小指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
[206]是主筋所生病:张志聪曰:“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之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
[207]邪趋:邪,同“斜”。趋,《素问》作“走”。
[208]部:据上下文意,应为步。步廊为足少阴肾经腧穴。
[209]:指视物不清。
[210]骨厥:肾主骨,肾经经气变动上逆而出现的症状为骨厥。
[211]历络三焦: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212]是主脉所生病者: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为心之外卫,代君受邪,故主脉所生病。
[213]土:《素问》作“上”,当是。
[214]手表:此指手背。
[215]:指眼眶下缘之骨。
[216]浑浑焞焞:形容耳内烘烘作响,听觉模糊不清。
[217]是主气所生病者:三焦具有通调水道之功,水病多由气化失常所致,故曰主气所生病。
[218]颊肿:《素问》作“颊痛”。
[219]外辅骨:小腿外侧之腓骨。
[220]三毛:足大指爪甲后二节间为三毛。
[221]甚则面微有尘:阳厥热甚则面色灰黯,如蒙尘土。
[222]马刀侠瘿:病证名,指生在颈项或腋下的瘰疬。
[223]疝:疝气的一种,发病时肿囊肿大、下坠,疼痛或肿结坚硬。
[224]狐疝:疝气的一种,表现为时上时下,像狐之出入无常。张子和曰:“狐疝,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出入上下,与狐相类。”
[225]气并相还:阴阳二跷之气并行相绕于目。“气”指阴阳跷脉之气。“还”与“环”通。
[226]阳蹻脉者……交贯冲脉:语出《难经·二十八难》。
[227]阴蹻为病……阴缓而阳急:语出《难经·二十九难》。
[228]奇经考:即《奇经八脉考》,以下注文出于《奇经八脉考·阴蹻脉》和《奇经八脉考·阳蹻脉》。
[229]髀上:《奇经八脉考·阳蹻脉》原文作“胛上”。
[230]二十二穴:《奇经八脉考·阳蹻脉》原文作“二十三穴”。
[231]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杨上善曰:“三阴之脉,营藏注阳,三阳之脉,营府注阴,阴阳相注如环。”
[232]纪:头绪。
[233]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男子以阳蹻当其数,故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女子以阴蹻当其数,故阴蹻为经,阳蹻为络。
[234]奇经考曰:以下注文语出《奇经八脉考·任脉》。
[235]奇经考曰:以下注文出于《奇经八脉考·冲脉》。
[236]七疝:包括五脏疝及狐疝、疝。
[237]脉来中央……有寒疝也:语出《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
[238]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语出《难经·二十九难》。
[239]金匮云:以下注文出于《金匮玉函经·卷二·辨痉湿暍》。
[240]不见:《金匮玉函经·卷二·辨痉湿暍》作“不已”。
[241]脉来中央……顶上三壮:语出《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
[242]督乃阳脉……入循膂,络肾:语出《奇经八脉考·督脉》。
[243]督者……阴脉之妊养:语出《奇经八脉考·督脉》,张洁古原文出处不详。
[244]王启玄……未深考尔:语出《奇经八脉考·督脉为病》。
[245]大络:指肾经穴大钟。
[246]:《素问》作“骭”。
[247]阴维起于……凡一十四穴:语出《奇经八脉考·阴维脉》。
[248]阴维起于……凡一十四穴:语出《奇经八脉考·阴维脉》。
[249]阳维起于……凡三十二穴:语出《奇经八脉考·阳维脉》。
[250]从少阴……身洗洗然也:语出《脉经·卷十·手检图三十一部》。
[251]诊得阳维脉……如有疮状:语出《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
[252]带脉者……五寸三分:语出《奇经八脉考·带脉》。
[253]故谓之带脉:《奇经八脉考·带脉》作“故谓之带下”。
[254]王叔和曰……流误千载:语出《奇经八脉考·带脉为病》。
[255]奇经八脉……窍妙得矣:语出《奇经八脉考·八脉》。
[256]支膈:谓胸膈间支撑不舒。
[257]痹隔:马莳曰:“正气不足为虚,则上为齿寒、为内痹,为隔寒。”
[258]卒:《灵枢》作“瘁”。
[259]经:《灵枢》作“径”。
[260]一道:张志聪曰:“一道者,经别之又分两歧也。”
[261]一经:“经”,谓经脉之别经,如足太阳从经别行,入于腘,入于肛,复属于太阳之经脉,故谓之一经。
[262]指地:自上至下谓之指地。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地,下也。手太阳正,从手至肩,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
[263]指天:“天”指上说,谓三焦经别始于头顶部。
[264]柱骨:即锁骨。
[265]五十营:张介宾曰:“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
[266]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星名,周天四方各有七宿,即: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267]二十八脉:马莳曰:“十二经有十二脉,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阳跷、阴跷、督脉、任脉,共计二十八脉。”
[268]肺主气……一百刻之数也:语出《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五十营》。”
[269]是为:《灵枢》作“是谓”。
[270]髀:《灵枢》作“脾”。
[271]畜门:指鼻孔。
[272]日有十二辰:古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辰,每一辰相当于现在两小时。
[273]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张介宾曰:“天分四面,东西南北。一面七星,如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七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七宿也;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七宿也;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也。”
[274]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房星在东方,昴星在西方,从房星到昴星称为纬;虚星在北方,张星在南方,从虚星到张星称为经。
[275]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营:二十八宿,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各十四宿。从房星至毕星,其中有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角亢氐房十四星,其经过是从早晨到傍晚之时,故称阳。从昴星至心星,也各十四宿,其中有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十四星,其经过是从黄昏至黎明之时,故称阴。
[276]人气:指卫气。
[277]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张介宾曰:“天周二十八舍,人之卫气,昼夜凡行五十周。以五十周为实,而用二十八归除之,则日行一舍,卫气当行一周,与十分身之七分八厘正毫有奇为正数。此言一周与十分身之八者,亦如天行过日一度,而优有奇分也。”
[278]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张介宾曰:“日行二舍,人气当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五分七厘一毫有奇为正数。云十分身之六者,有奇分也。后仿此。
[279]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张介宾曰:“人气当行五周,与十分身之三分五厘七毫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280]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张介宾曰:“人气当行七周,与十分身之一分四厘二毫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281]人气行于身九周:张介宾曰:“人气当行八周,与十分身之九分二厘八毫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282]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张介宾曰:“人气当行十周,与十分身之七分一厘四毫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
[283]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张介宾曰:“人气当行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四分九厘有奇为正数。余者为奇分,此一面七星之宿也。”
[284]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张介宾曰:“日行七舍为半日,行十四舍则自房至毕为一昼,人气当行二十五周为正数。今凡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则每舍当余一厘四毫有奇为奇分。合十四舍而计之,共得十分身之二,是为一昼夜指奇分也。”
[285]奇分:指有余或不足奇零之数而言。张介宾曰:“所谓奇分者,言气有过度不尽也。”
[286]五癃篇:指《灵枢·五癃津液别》。
[287]决气篇:《决气篇》当为《邪客篇》之误,即《灵枢·邪客》。
[288]痈疽篇:指《灵枢·痈疽》。
[289]宿度:“宿”指二十八宿。“度”指天之三百六十五度。
[290]经水:指地之十二水,即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济水。
[291]陇起:“陇”与“垅”通。“垅起”即波涛涌腾如丘垅起伏状。
[292]上下同法:上谓手阳明大肠经,下谓足阳明胃经。
[293]少阳之阳……上下同法:上谓手少阳三焦,下谓足少阳胆。
[294]太阳之阳……上下同法:上谓手太阳小肠,下谓足太阳膀胱。
[295]少阴之阴……上下同法:上谓手少阴心,下谓足少阴肾。
[296]心主之阴……上下同法:上谓手厥阴心包,下谓足厥阴肝。
[297]太阴之阴……上下同法:上谓手太阴肺,下谓足太阴脾。
[298]铄:《素问》作“烁”。
[299]破:吴崑说:“
者,肩、肘、髀、厌皮肉也。人热盛则反侧多而皮破也。”
[300]阴络之色……变无常:张介宾说:“阴络近经,色则应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藏而色有常也,阳络浮显,色不应经,故随四时之气以为进退,而变无常也。”
[301]盖:指头巅百会穴。
[302]八谿:指上肢肘腕部,下肢膝踝部。
[303]朝夕:即“潮汐”,古假借字。早潮曰潮,晚潮曰汐。
[304]血痹病从何得之……遂得之:语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305]三者:指痹、泣、厥言。
[306]空:与“孔”同。指血气循行之所。杨上善说:“寒邪入血,凝涩不得流入空窍中,故聚为足厥之病。”
[307]:《素问》作“腘”。
[308]阳:《素问》作“阴”,当是。
[309]主:《素问》作“王”。
[310]结于命门:指精明穴。王冰曰:“命门者,藏精先照之所,则两目也。”
[311]结于颡大:指头维穴。
[312]结于笼:指听宫穴。
:《素问》作“窗”。
[313]焦:《灵枢》作“膲”。
[314]骨繇:杨上善:“少阳主筋,筋以约束骨节,骨节气驰,无所约束,故骨繇。”
[315]太仓:即中脘穴。《素问》作“大仓”。
[316]玉英:即玉堂穴。
[317]少阴:《灵枢》作“少阳”。
[318]膈洞:指膈塞,洞泄。
[319]化行物者:《灵枢》作“行化物者”。
[320]在外踝之后:指养老穴。
[321]耳后上角下外眦:张介宾:“耳后上角,当是角孙穴。下外眦,当是丝竹空也。”
[322]在肘骨中:当是曲池穴。
[323]腋内动:指天府穴。
[324]锐骨之端,指神门穴。
[325]掌后两筋之间:指内关穴。
[326]取此者……难已也:语出《灵枢·卫气》。
[327]炁:通“气”。《关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万物。”
[328]广明:是阳气盛明。以身体前后来说,则前为广明;以身体上下来说,则半身以上为广明。
[329]根结篇:指《灵枢·根结》。
[330]营气篇:指《灵枢·营气》。
[331]邪风:《灵枢》作“邪气”。
[332]留以澹:此借水比喻大渊穴的搏动。
[333]两筋之间:指大陵穴。
[334]两骨之会:指曲泽穴。
[335]内络于心肺:《灵枢》作“内络于心脉”。
[336]手少阴之脉独无腧:张介宾:“手少阴,心经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也。经虽分二,脏实一原。凡治病者,但治包络之腧,即所以治心也。故少阴一经,所以独无腧焉。”
[337]八正神明论:指《素问·八正神明论》。
[338]宛:不伸也,塞也。
[339]手:《灵枢》无此字。
[340]□:疑为“轮”。
[341]侧:《灵枢》作“踝”。
[342]腨:原作“踹”,据文义改。“腨”指小腿肚。
[343]辅骨:即腓骨。
[344]:谓季胁下之空软处。
[345]外维:杨上善曰:“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少阳为目外维。”
[346]髀:《灵枢》作“骭”。
[347]上:《灵枢》作“下”。
[348]膂:脊椎骨。
[349]病:《灵枢》作“痛”。
[350]结于腕:《素问》作“结于腕中”。
[351]上:《灵枢》无此字。
[352]左:《灵枢》作“右”。
[353]侠:《素问》作“挟”。
[354]锐骨:“锐”与“兑”同。杨上善曰:“兑骨,谓掌后当小指尖骨也。”
[355]心承伏梁:杨上善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如臂,上至心下,其筋循膈下脐,在此痛下,故曰承也。”
[356]头之大骨围:即头围,前平眉后平枕骨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