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认识事物的方法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提要】实事求是为治学之极则,“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虽无关于论痛,却具有至理。

【讲解】这一章的内容看起来与“疼痛”的关系不大,但是这段文献的精神很可取,主要讲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强调“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即要讲得明白,要看得见,要摸得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一般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如疼痛的病机虽然很复杂,但可以做到“言而可知”,讲得出道理;也能“视而可见”,能区分出疼痛的性质,是气分的疼痛,还是血分的疼痛;还可以“扪而可得”,来辨别疼痛的表现特征。由此来辨别疼痛的寒、热、虚、实,以及在经、在脏、在腑,这是《内经》认识疼痛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区别各种疼痛的基本方法。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指宇宙,这句话是说,宇宙距离我们太遥远了,是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其中的规律会从人体上反映出来。“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是说往古的事谁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必有合于今才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提倡古为今用。“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厌”是“心服口服”之意,意思是讲给别人听的道理,首先要能说服自己。这些话都是很有哲理的。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是说能够做到这样,或者有这样的态度,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学问务实的态度,“则道不惑而要数极”,那就会很有理智,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就是大彻大悟,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原文这里是两个“明”字,“所谓明明也”,现在删去了一个“明”,其实这个字用不着取消。明,是理论、知识之意,“明明”的意思是能“有验于人”“有合于今”“有厌于己”者,是最智慧者,是掌握了真正理论知识的人,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希望夫子能“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用自己亲身的经验来“发蒙解惑”。这段话的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