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形察色能知生死论
望形察色,乃医士之神妙,其要皆征于面。夫面为五官所聚,而脏腑之精华,皆发见于面也。色者,精神之标也。故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露则色露,神静则色静。是以富贵贫贱、寿夭晦滞,莫不呈显于面,而病成于内也。故面目为望色之部位也。
色脉之阴阳,阳舒而阴惨(43)也。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
《脉要精微》(44)曰: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声色相同,然后可以知五脏之病也。
《五色》篇曰: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泽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也。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又曰: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颓(45)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此言部分之色,当分男女以知其病也。男子之色在于面王,即鼻端,为小腹痛。其色见于面王之下,为阴卵痛。其色见于面王之下圆而且直,为□(46)茎痛。凡色见于面部,高者为本,以男子属阳,阳在上也;下者为首,其色从上而之下,似物之有首者,向下而行。故病在于内,即如其色,当如狐疝、颓阴之属也。女子之色在于面王,当为膀胱经及妊子处之有病,即胞络宫也。其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若气色抟聚而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然其聚之在内者,或方或圆,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色之形耳。若其色随而下行,至于尾骶,则其病之在下者,当有淫浸之润泽如膏之状者在也。不然,则为暴食间即出不洁之物耳。何也?其下行之势,内外一致也。
五脏之热见于面者,各有部分。《刺热(47)》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额(48)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又曰(49):心病者,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脉要精微》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愚按:谓如裹朱、鹅羽、苍璧、罗裹雄黄、重漆各色,皆明而润泽也;赭、盐、蓝、黄土、地苍各色,皆暗晦而沉滞也。
《五脏生成》(50)篇曰:五脏之气,色见青如草滋(51)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52)者死,赤如衃血(53)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愚按:谓其色深沉滞而枯,故死也。是以《脉经》言: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如草滋者死;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衃血者死;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炲者死;面目俱等者不死。此王叔和皆取其色鲜润泽为不死,色深枯暗为死也。
又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54)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愚按:谓其色深故病,以其明润故不死也。
又曰:生于心,如以缟(55)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绀,深青扬赤色。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愚按:缟,素帛绢也。裹以朱、红、绀、黄、紫之色于内,其光泽浅润,映辉于外,犹面之气色,由肌肉内而透见于外,有神气之荣泽,故为平也。
《脉经》曰:诊寒热瘰疬,目中有赤脉,从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论疾诊尺》(56)篇曰: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脉经》曰:人病恐怖,其脉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人愧者,其脉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人不饮食,其脉涩而唇口干燥也。言(57)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强也(58)。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者,无病也。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眄(59)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谓诈病。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难经》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五脏五色,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也。若一色现于面,即当与寸关尺脉之相应,是色与脉当参相应也。假如青色现于面,其脉弦而急,是肝之顺脉,此相应也。其余仿此而推之。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尺者,臂内尺泽穴是也。数,心脉;急,肝脉;缓,脾脉;涩,肺脉;滑,肾脉。假如脉数而臂之皮肤亦数,是脉与皮肤内外相应,故无病。若脉滑而臂之皮肤反涩,是皮肤与脉内外不相应者,故病也。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肝脉弦,其色青,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声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脉缓,其色黄,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脉涩,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肾脉滑,其色黑,其声啼,其臭腐,其味咸。此谓相应也。假令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谓不相应也。声色臭味,皆肺之症,金克木,曰贼邪,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色青是肝木,其脉浮涩而短,是肺脉,金克木也,是为贼邪;若大而缓,是脾脉,木克土也,是为微邪。此二者,皆谓之相胜。浮大而散,是心脉,木生火也;若小而滑,是肾脉,水生木也。二者皆谓之相生也。余色仿此而推。按色与脉,犹须分别生克。色脉相克者凶,色脉相生者吉。然犹有要焉。色克脉者,其死速;脉克色者,其死迟。色生脉者,其愈速;脉生色者,其愈迟。故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若夫久病之色,必有受病之应。肺热病者,色白而毛败应之;心热病者,色赤而络脉溢(60)应之;肝热病者,色苍而爪枯应之;脾热病者,色黄而肉蠕(61)动应之;肾热病者,色黑而齿槁(62)应之。
更有平人,久见病色,其人原不病者,医者心炫(63)而窃疑之。殊不知此乃络脉之色,不足畏也。盖阴络之色,随其经而不变;色之变动无常者,皆阳络之色也。寒多则凝泣(64),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65)泽,淖泽则黄赤。《内经》谓此者无病也,何炫疑之有?又有失睡之人,神有饥色;丧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则神失所养尔。小儿布痘,壮火内动,两目先现水晶光,不俟痘发,治以大剂壮水,以制阳光,俾毒火(66)一线而出,不致燎原,可免劫厄(67)之祸也。
【注释】
(1)洪濛:同“洪蒙”。辽阔、混沌。此处形容人类未开化的原始蒙昧状态。
(2)恬澹:同“恬淡”。清静淡泊。
(3)夭札(zhá闸):因病而早死;夭折。
(4)厥:其。
(5)桐君:黄帝时医师,曾采药于浙江桐庐之东山,结庐桐树下,故人称“桐君”。撰《采药录》三卷,已佚。
(6)伊尹制汤液:伊尹,商汤大臣。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为中药汤剂的发明者。
(7)尠(xiǎn显):同“鲜”。少。
(8)玄晏先生:晋·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此下引文出其所著《针灸甲乙经》。
(9)性原广嗣:妇产科专著,明医家王廷爵撰,后经其子王宏翰删改刊行。
(10)贸贸然:昏庸糊涂。
(11)晦庵: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12)释:指佛教。佛教以释迦牟尼为教祖。
(13)老:指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14):“派”之本字。
(15)四液:源于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包括血液、黄胆汁、黑胆汁、黏液。
(16)阖(hépì合辟):开合。
(17)医和:春秋时期秦国医家。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平公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派医和前往诊治。
(18)惮:怕,畏惧。
(19)玄台:马莳,明医学家;字仲化,号玄台(又作元台)。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
(20)庶:也许,或许。
(21)明堂:此泛指面部,分部内应脏腑,是望诊的主要部位。
(22)经云:此下引文出《素问·移精变气论》。
(23)僦贷季:传说为上古神农时人,医学家,岐伯祖师,医家之祖。贷,原作“代”,据《素问》改。
(24)《灵枢》明堂部位图:此图“方上”在上,“下者”在下,与下“脏腑肢节部分察色图”标示相反。据正文,当以“下者”在上,“方上”在下为正。
(25)子处:即子宫。
(26)绳:耳边突起处。一说当两颊外侧额角下方。
(27)牙车:即颊车。
(28)巨屈:颊下曲骨处。
(29)巨分:口角两侧大纹处。
(30)五色:即《灵枢·五色》。
(31)方:《灵枢·五色》此下有“大”字。
(32)恶:疑问词,哪,何。
(33)年上:鼻上山根之下的部位。
(34)胸:据下文,当作“腹”。
(35)师传:即《灵枢·师传》。
(36)山:原误作“三”,据上文改。
(37)胫:原误作“足”,据上文改。
(38)犹:原误作“有”,据文例改。
(39)罔:同“网”。搜罗。
(40)五阅:即《灵枢·五阅五使》。
(41)外:《灵枢·五阅五使》作“引”。
(42)阴阳应象: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3)惨:凄凉,不舒畅貌。
(44)脉要精微:即《素问·脉要精微论》。
(45)颓:特指睾丸疾病。
(46)□:此字脱。据文义,似作“玉”。
(47)刺热:即《素问·刺热》。
(48)额:《素问·刺热》作“颜”。
(49)又曰:此下十二字引文出自《灵枢·五阅五使》。
(50)五脏生成:即《素问·五脏生成》。
(51)滋:汁液。
(52)炲(tái台):烟尘,黑灰。
(53)衃(pēi胚)血:瘀血。
(54)豕(shǐ史):猪。
(55)缟(gǎo稿):白色的绢。
(56)论疾诊尺:即《灵枢·论疾诊尺》。
(57)言:原本此上有一字空格,意为分隔语句,今删。下同。
(58)强也:此二字原脱,据《脉经》补。
(59)眄(miàn面):原误作“盻”,据《脉经》改。眄,斜视,窥视。
(60)溢:原脱,据《素问·痿论》补。
(61)蠕:原误作“”,据《素问·痿论》改。
(62)槁:原误作“稿”,据《素问·痿论》改。
(63)炫:迷惑。
(64)泣(sè色):通“涩”。
(65)淖(nào闹):濡湿貌。
(66)火:《脉义简摩》引喻嘉言文,此下有“从小便”三字,可参。
(67)劫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