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康复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是直接在神经干、神经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周围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信号传导的方法,神经阻滞包括物理性和化学性阻滞两种。利用神经阻滞为主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疼痛及做出疼痛性疾病预后的判定,称为神经阻滞疗法。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一)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许多患者长期应用镇痛药物,但临床效果不明显,对这些病例如果改用神经阻滞疗法,常可以获得明显的除痛效果。

(二)可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

神经阻滞疗法不仅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例如,患者颌面部疼痛可用神经阻滞的方法鉴别是三叉神经痛还是舌咽神经痛或是与自主神经有关的颌面性颌面痛;此外,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也可通过神经阻滞的方法鉴别疼痛来源。

(三)可应用多种药物

神经阻滞疗法如果只应用局麻药则可致其治痛适应证范围受限;如应用神经破坏药则可以获得长久的镇痛效果,并具有扩大治疗范围、可选择性强的特点。

(四)操作技巧和疗效密切相关

阻滞操作的技巧直接影响疗效,且与合并症的发生与否关系密切。这也是神经阻滞疗法的一大特点。例如,星状神经节阻滞,如果操作准确,则所获得的疗效非常好,否则不仅没有效果,还可引起刺激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产生合并症。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机制

(一)阻断疼痛的传导通道

用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在神经干或神经节进行阻滞时,可以阻断远端痛刺激源经过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从而出现镇痛作用。

(二)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疼痛的刺激源,如外伤、手术、注射痛、带状疱疹等疾病的痛刺激经过感觉神经进入脊髓后,一部分到达脑,而感到疼痛;一部分经脊髓反射,刺激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别引起血管收缩和肌收缩、紧张,这些变化共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由此产生致痛物质,它又刺激感觉神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在一定水平上进行神经阻滞可以阻断这种恶性循环,阻断刺激的传导,解除肌紧张及痉挛,解除血管收缩,改善缺血缺氧,改善代谢,使内环境保持稳定,经过一定时限即可获愈。

(三)改善血流状态

末梢血流障碍可以导致疼痛,这类疼痛是比较特殊的,对此首先应改善血流才能治痛,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治愈能力,为此,采用交感神经节阻滞是首选的方法。例如,对闭塞性血管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患者,交感神经节阻滞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

(四)抗感染作用

神经阻滞疗法具有抗感染作用,由此可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是交感神经节阻滞疗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体内可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与此同时在体内也能产生内源性抗感染物质,即天然性抗感染物质,这是白细胞内微小的蛋白质,在某种原因致血流不良时,其可充分发挥作用,起到抗感染作用。所以交感神经节阻滞所带来的血流增加能增强自然治愈能力,在治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神经阻滞疗法常用药物

(一)局部麻醉药

在疼痛治疗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在疼痛治疗神经阻滞时,一般选用0.25%~1%的普鲁卡因溶液,它适用于浅层组织神经阻滞。利多卡因属中效局部麻醉药,它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安全范围较大等特点。布比卡因为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该药麻醉性能强,起效较慢,作用时间长(作用时间可达5~6小时),适用于疼痛的神经阻滞治疗,常用于慢性疼痛治疗、术后镇痛及癌性疼痛治疗。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与布比卡因比较,罗哌卡因具有心脏毒性较低、中枢神经系统耐受性好、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更快等特点。因此,在临床急慢性疼痛治疗时,罗哌卡因是一较为理想的局部麻醉药。

(二)糖皮质激素

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感染及免疫抑制作用,因此一般常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在临床疼痛治疗中应用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有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氟羟强的松龙。常用混悬液针剂进行痛点、关节腔及腱鞘内或硬膜外间隙注射,每次剂量0.5~1mL,5~7天治疗1次,2~3次为一疗程,常与局部麻醉药混合注射。在临床疼痛治疗中也注入混有糖皮质激素的局部麻醉药液行周围神经阻滞,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和急症化脓性炎症的患者忌用糖皮质激素。

(三)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代谢的必需物质,疼痛患者常处于亚应激状态或应激状态,使机体对维生素的消耗和需求都相应增加,需要及时补充,有些疼痛性疾病如周围神经炎等与维生素的缺乏有关。神经阻滞时,临床上常与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混合应用,以期在局部发挥营养神经的作用。一般常用维生素B1 10~25mg,维生素B12 0.5~1mg。

(四)神经破坏药

是指对周围神经具有破坏作用,能毁损神经结构,使神经细胞脱水、变性、坏死,导致神经组织的传导功能中断,从而达到较长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类化学性药物。临床上只应用于采用一般神经阻滞效果不佳的患者。常用的神经破坏药有10%~20%生理盐水、乙醇和苯酚,行周围神经阻滞、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隙阻滞时均应严格应用指征。

四、常用神经阻滞技术

(一)颈神经丛阻滞

1.解剖  颈神经丛由C1~C4脊神经前支组成。颈神经丛分为深丛及浅丛,还形成颈袢,与颈5部分神经纤维形成膈神经。颈浅神经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形成放射状分布,向前即颈前神经,向下为锁骨上神经,向后上为耳大神经,向后为枕小神经,分布于颌下、锁骨、整个颈部及枕部区域的皮肤浅组织,呈披肩状。颈深神经丛主要支配颈前及颈侧面的深层组织。

2.操作步骤

(1)颈深神经丛阻滞法  患者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分别在第2、第3、第4颈椎横突处作标记,常规消毒皮肤后在横突标记处作皮丘。先从第4颈椎横突开始,用22G长3.5cm穿刺针从颈椎侧面经皮丘垂直穿刺,方向轻微偏尾侧以避免损伤椎动脉、椎静脉,若进针深度为2~3cm有坚实骨质感表明已触及横突,此时患者可有酸胀感,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即可注入3~4mL局麻药。以同样方法在第2、第3颈椎横突面上各注3~4mL局麻药,若手术不涉及颈上部和颌下部可不阻滞第2颈神经(图3-19)。

img

图3-19 颈神经丛解剖及颈丛神经阻滞示意图

(2)颈浅神经丛阻滞法  于第4颈椎横突处作标记,或采取颈外静脉与胸锁乳头肌后缘交点,常规消毒后在标记处作皮丘。由标记处垂直刺入皮肤,缓慢进针,遇一刺破纸样落空感后表明针尖已穿过颈阔肌,将局麻药注射至颈阔肌和皮下,亦可在颈阔肌表面向横突、锁骨和颈前方行浸润注射,以阻滞颈浅丛各分支,一般每侧药量10mL左右。

3.常见并发症

(1)局麻药毒性反应  主要是穿刺针误入颈部血管而未及时发现所致,因此注药前应抽吸,证明针尖深度在横突部位;如果注药压力过大、速度过快,亦会因局麻药迅速大量吸收而导致中毒。

(2)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穿刺针进针过深或进针方向偏内均可致针尖进入硬膜外腔,甚至蛛网膜下腔。使用短针,进针切勿过深,注药2~3mL后观察无脊麻反应后再注入余液,即可预防。

(3)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由第4颈神经组成,同时接受第3、第5颈神经的小分支。颈深丛阻滞常易累及膈神经,双侧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故应避免进行双侧颈深丛阻滞。

(4)喉返神经阻滞  针刺过深,注药压力太大均可使患者迷走神经阻滞而致患者声音嘶哑、失音,甚至呼吸困难,此症状一般在1小时内缓解。

(5)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出现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结膜充血、鼻塞、面微红及不出汗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6)其他  椎动脉刺伤后可引起出血、血肿形成。

(二)臂神经丛阻滞

1.解剖  臂神经丛由C5~C8、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亦接受C4及C2脊神经前支发出的小分支,主要支配整个手、臂运动和绝大部分手、臂感觉。组成臂丛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分为上、中、下干。上干由C5~C6前支,中干由C7前支,下干由C8和T1、T2脊神经前支构成。三支神经干从前中斜角肌间隙下缘穿出,伴锁骨下动脉向前、向外、向下方延伸,至锁骨后第1肋骨中外缘每个神经干分为前、后两股,通过第1肋和锁骨中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在腋窝各股神经重新组合成束,三个后股在腋动脉后方合成后束,延续为腋神经及桡神经;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在腋动脉的外侧合成外侧束,延续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根;下干的前股延伸为内侧束,延续为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根(图3-20)。

img

图3-20 臂丛神经解剖图

2.操作步骤

(1)经颈路臂丛阻滞法  患者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手贴体旁。令患者抬头,暴露胸锁乳突肌,在锁骨上4cm及胸锁乳突肌外缘2cm交叉点,为穿刺点。经此穿刺点垂直皮肤刺入即可探及异感,若未出现异感,则调整方向在该穿刺点四周环外半径0.5cm范围内可探到异感。回抽无血即可注入30mL局麻药。注药后患者可诉整个上肢发麻、无力,麻醉范围包括肩及肱骨上段区。该操作易于掌握,小容量药液可阻滞上臂及肩部,不易出现中毒反应,不会出现气胸,不会引起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阻滞。缺点是尺神经有时阻滞起效延迟,不宜同时双侧阻滞,临床可出现一过性霍纳综合征,少数患者可出现膈神经阻滞(图3-21)。

img

图3-21 经颈路臂丛阻滞示意图

2)锁骨上臂丛阻滞法  ①传统锁骨上阻滞法: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并尽量下垂,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即穿刺点。穿刺针刺入皮肤后水平进针直到上肢出现异感或触及第1肋骨,然后穿刺针沿第1肋骨骨面前后移动寻找异感,出现异感后回抽无血、气体即可注入20mL局麻药。由于臂丛在此处神经干最粗大,故阻滞完善但起效迟。该操作定位简单,但血胸、气胸发生率高。②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该法为Winnie于1964年根据臂丛鞘解剖对传统锁骨上入路的改进。体位同传统方法,摸及前中斜角肌间隙向下移动于锁骨上窝处可及锁骨下动脉搏动。从锁骨下动脉搏动点外侧朝下肢方向直刺,方向不向内也不向后,沿中斜角肌内侧缘缓慢推进可体会到刺破臂丛鞘感觉并可探及异感。若无异感,可调整方向,使针稍偏内、偏后,即针刺方向偏向对侧足跟,常易获异感。回抽无血或气体即可注药。该操作可以较小剂量局麻药取得较高水平臂丛阻滞,合并上肢外展困难者穿刺中不必移动上肢,误注入血管可能性小,不致发生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腔。但该方法仍有气胸可能,不能同时进行双侧阻滞,穿刺时若无异感,失败率可高达15%(图3-22)。

3)锁骨下臂丛阻滞法  患者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阻滞侧上肢外展90°。以锁骨中点下缘2.5cm为穿刺点,用10cm长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刺入,然后沿臂丛神经走向向外、向后,稍向脚侧刺入,直至探及异感或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穿刺深度与患者体型及针方向有关。若体型瘦小且穿刺针与皮肤角度大,深度可达2.5~3cm;若身材高大肥胖或穿刺针角度小,深度可达10cm。一旦定位准确,回抽无血,可注入局麻药25~30mL,亦可放置留置针或导管行连续阻滞(图3-23)。

img

图3-22 锁骨上臂丛阻滞示意图

img

图3-23 锁骨下臂丛阻滞示意图

(三)尺神经阻滞

尺神经起源于臂丛内侧,在腋动脉内侧分出,主要由颈8和胸1脊神经纤维组成。尺神经在上臂内侧沿肱二头肌与三头肌间隔下行,于肱中段穿出间隔,向内向后方入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沟内(尺神经沟),然后在尺侧腕屈肌二头之间进入前臂,再下行至腕部,位于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在尺动脉内侧进入手掌。尺神经具有运动支和感觉支。

尺神经阻滞包括:①肘部尺神经阻滞:患者取前臂屈曲90°,在尺神经沟内可扪及尺神经,按压尺神经患者多有异感。在尺神经沟下缘相当于尺神经部位作皮丘,取23G穿刺针刺入皮肤,针与神经干平行,沿沟向心推进,遇异感后即可注入局麻药5~10mL(图3-24)。②腕部尺神经阻滞:从尺骨茎突水平横画一直线,相当于第2腕横纹,此线于尺侧腕屈肌桡侧交点即为穿刺点,患者掌心向上握掌屈腕时该肌腹部最明显。在上述穿刺点作皮丘,取23G穿刺针垂直刺入,出现异感即可注入局麻药5mL,若无异感,在肌腱尺侧穿刺,或向尺侧腕屈肌深面注药,但不能注入肌腱内(图3-25)。

img

图3-24 肘部尺神经阻滞示意图

img

图3-25 腕部尺神经阻滞示意图

(四)正中神经阻滞

正中神经主要来自于C6~T1脊神经根纤维,于胸小肌下缘由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和外侧束分出,两束的主支形成正中神经的内外侧根。正中神经开始在上臂内侧伴肱动脉下行,先在肱动脉外侧,后转向内侧,在肘部侧从肱骨内上踝与肱二头肌腱中间穿过旋前圆肌进入前臂,走行于屈指浅肌与屈指深肌之间,沿中线降至腕部,在掌横韧带处位置最表浅,在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的深处穿过腕管,在掌筋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阻滞包括:①肘部正中神经阻滞:肘部正中神经在肱二头肌筋膜之下,肱骨内髁与肱二头肌肌腱内侧之中点穿过肘窝。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画一横线,该线与肱动脉交叉点的内侧0.7cm处即正中神经所在部位,相当于肱二头肌肌腱的外缘与内上髁间的中点,在此处作皮丘。取22G穿刺针经皮丘垂直刺入,直至出现异感,或作扇形穿刺以探及异感,出现异感后即可注入局麻药5mL(图3-26)。②腕部正中神经阻滞:腕部桡骨茎突平面横过腕关节画一连线,横线上桡侧腕屈肌肌腱和掌长肌肌腱之间即为穿刺点,握拳屈腕时,该二肌腱更清楚。取22G穿刺针经穿刺点垂直刺入,进针穿过前臂深筋膜,继续进针约0.5cm,即出现异感,并放射至桡侧,注局麻药5mL(图3-27)。

img

图3-26 肘部正中神经阻滞示意图

img

图3-27 腕部正中神经阻滞示意图

(五)桡神经阻滞

桡神经来自臂神经丛后束,源于C5~C8及T1脊神经。桡神经在腋窝位于腋动脉后方,折向下向外方,入肱骨桡神经沟内。达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骨前方,在肘关节前方分为深、浅支。深支属运动神经,从桡骨外侧穿旋后肌至前臂背面,在深浅伸肌之间降至腕部;浅支沿桡动脉外缘下行,转向背面,并降至手臂。

桡神经阻滞包括:①肘部桡神经阻滞:在肱骨内、外上髁作一连线,该横线上肱二头肌肌腱外侧处即为穿刺点。取23G穿刺针经穿刺点垂直刺入,刺向肱骨,寻找异感,必要时行扇形穿刺以寻找异感,探及异感即可注入局麻药5mL(图3-28)。②腕部桡神经阻滞:腕部桡神经并非一支,分支细而多,可在桡骨茎突前端作皮下浸润,并向掌面及背面分别注药,在腕部形成半环状浸润即可(图3-29)。

img

图3-28 肘部桡神经阻滞示意图

img

图3-29 腕部桡神经阻滞

(六)下肢神经阻滞

1.腰神经丛阻滞

(1)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  患者俯卧或侧卧,以髂嵴连线向尾侧3cm、脊柱外侧5cm处为穿刺点。经皮垂直刺入,直达L4横突,然后将针尖滑过L4横突上缘,再前进约0.5cm有明显落空感后,表明针已进入腰大肌间隙,或用神经刺激器引发股四头肌颤抽以确认腰丛,注入局麻药35mL。

(2)腹股沟血管旁腰丛阻滞(三合一阻滞)  仰卧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扪及股动脉搏动,用手指将其推向内侧,在其外缘作皮丘。由上述穿刺点与皮肤呈45°向头侧刺入,直至出现异感或引发股四头肌颤抽,表明已进入股鞘,抽吸无血可注入局麻药30mL,同时在穿刺点远端加压,促使局麻药向腰神经丛近侧扩散。

2.坐骨神经阻滞

(1)传统后侧入路  置患者于侧卧位,阻滞侧在上,屈膝屈髋。由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作一连线,连线中点作一条垂直线,与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即穿刺点。应用10cm 22G穿刺针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至出现异感,若无异感而触及骨质(髂骨后壁),针可略偏向内侧再穿刺,直至滑过骨面而抵达坐骨切迹。出现异感后退针数毫米,注入局麻药20mL,或以神经刺激仪引发坐骨神经支配区肌肉的运动反应(腘肌或腓肠肌收缩,足屈或趾屈)作为指示(图3-30)。

img

图3-30 传统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示意图

(2)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暴露腘窝边缘,其下界为腘窝皱褶,外界为股二头肌长头,内侧为重叠的半膜肌腱和半腱肌腱。作一垂直线将腘窝等分为内侧和外侧两个三角形,该垂直线外侧1cm与腘窝皱褶的交点即为穿刺点,穿刺针与皮肤呈45°~60°角度刺入,以刺激仪定位,一旦确定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mL(图3-31)。

img

图3-31 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示意图

3.股神经阻滞  股神经是腰丛最大分支,位于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到髂筋膜后面,在髂腰肌前面和股动脉外侧,经过腹股沟韧带的下方进入大腿前面,在腹股沟韧带附近,股神经分成若干束,在股三角区又合为前组和后组,前组支配大腿前面沿缝匠肌的皮肤,后组支配股四头肌、膝关节及内侧韧带,并分出隐神经伴随着大隐静脉下行于腓肠肌内侧,支配内踝以下皮肤。临床定位时,在腹股沟韧带下可扪及股动脉搏动,于股动脉外侧1cm,相当于耻骨联合顶点水平处作标记为穿刺点。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缓慢前推,针尖越过深筋膜触及筋膜下神经时有异感出现,若无异感,可于腹股沟韧带平行方向向深部作扇形穿刺至探及异感,即可注药5~7mL(图3-32)。

img

图3-32 股神经阻滞示意图

4.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股外侧皮神经起源于L2~L4脊神经前支,于腰大肌后下方下行经闭孔出骨盆而到达大腿,支配大腿外展肌群、髋关节、膝关节及大腿内侧的部分皮肤。临床定位时,以耻骨结节下1.5cm和外侧1.5cm处为穿刺点。由上述穿刺点垂直刺入,缓慢进针至触及骨质,为耻骨下支,轻微调节穿刺针方向使针尖向外向脚侧进针,滑过耻骨下支边缘而进入闭孔或其附近,继续进针2~3cm即到目标。回抽无血后可注入10mL局麻药,退针少许注局麻药10mL,以在闭孔神经经过通道上形成局麻药屏障。若用神经刺激仪引发大腿外展肌群颤抽定位时,可仅用10mL局麻药(图3-33)。

img

图3-33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示意图

(七)躯干神经阻滞

1.肋间神经阻滞  T1~L2脊神经前支均行走于相应肋间、肋间血管下方、肋间内膜与壁层胸膜之间,通称肋间神经。支配肋间肌与腹壁前外侧肌、躯干前外侧(胸骨角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与上臂内侧皮肤感觉。由于肋间神经在腋中线分出外侧皮支,故应在腋中线以后行肋间神经阻滞。又由于距脊柱正中8cm处最易摸清肋骨,故穿刺点通常取此处。T1~T5肋骨被肩胛骨遮盖,故需上肢外展,使肩胛骨向外侧分开以便定位。

(1)后路肋间神经阻滞  一侧阻滞可采用侧卧位,阻滞侧在上;双侧阻滞宜选俯卧位,前胸处垫枕,双下肢垂于手术台边或举臂抱头。距脊柱中线旁开8cm处作与脊柱平行的直线,在此线上摸清肋骨,在肋骨接近下缘处作皮丘。取长3cm 22G穿刺针由皮丘直刺肋骨骨面,并注入0.5mL局麻药。然后将穿刺针沿肋骨面向肋骨下缘移动,使针尖滑过肋骨下缘,再入针0.2~0.3cm即穿过肋间肌,此时有落空感,令患者屏气,回抽无血和气体后注入局麻药3~4mL(图3-34)。

img

图3-34 肋间神经阻滞

(2)腋中线肋间神经阻滞  主要适用于不能侧卧或俯卧的患者,具体操作同后路肋间神经阻滞。

2.椎旁神经阻滞  在胸或腰脊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处进行阻滞,称为椎旁脊神经根阻滞。可在俯卧位或侧卧位下施行,但腰部椎旁阻滞取半卧位更便于操作。胸椎棘突由上至下逐渐变长,并呈叠瓦状排列,胸脊神经出椎间孔后进入由椎体、横突及覆盖其上的胸膜在肋间围成的小三角形内,胸椎旁阻滞时注药入此三角内,穿刺方向偏内可避免损伤胸膜。胸部棘突较长,常位于下一椎体横突同一水平;而腰椎棘突与同一椎体横突位于同一水平。

(1)胸部椎旁阻滞  标记出需阻滞神经根上一椎体棘突,在此棘突上缘旁开3cm处作皮丘。以10cm 22G穿刺针经皮丘垂直刺向肋骨或横突,待针尖遇骨质感后,将针干向头侧倾斜45°,即向内、向下推进,可以将带空气的注射器接于针尾,若有阻力消失感则表明已突破韧带进入椎旁间隙,回抽无血、液体及气体即可注入局麻药5~8mL。

(2)腰部椎旁阻滞  标记出需阻滞的神经根棘突,平棘突上缘旁开3~4cm处作皮丘。取10cm 22G穿刺针由皮丘刺入,偏向头侧10°~30°,进针2.5~3.5cm可触及横突,此时退至皮下,穿刺针稍向尾侧刺入(较前方向更垂直于皮肤),进针深度较触横突深度深1~2cm即达椎旁间隙,抽吸无血或液体即可注入局麻药5~10mL。

(八)交感神经阻滞

1.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由颈交感神经节及胸1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位于第7颈椎横突与第1肋骨颈部之间,常在第7颈椎体的前外侧面。靠近星状神经节的结构尚有颈动脉鞘、椎动脉、椎体、锁骨下动脉、喉返神经、脊神经及胸膜顶。

患者仰卧,肩下垫小枕,取头部轻度后仰。摸清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及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外侧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过此结节作一条直线平行于前正中线,线下1.5~2cm作一标记,该标记即为第7颈椎横突结节,取22G 5cm长穿刺针由该标记处垂直刺入,同时另一手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血管鞘推向外侧,进针2.5~4cm直至触到骨质,退针2mm,回抽无血后注入2mL局麻药,观察有无神志改变,若无改变即可注入5~10mL局麻药。若阻滞有效,在10分钟内会出现霍纳综合征,上臂血管扩张,偶有鼻塞(图3-35)。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用于各种头痛、雷诺病、冻伤、动静脉血栓形成、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突发性听觉障碍、视网膜动脉栓塞症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并发症常见包括药物误注入血管引起的毒性反应、药液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气胸、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麻痹及血肿。

img

图3-35 星状神经节阻滞示意图

2.腰交感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链及交感神经节位于脊神经之前,椎体前外侧。腰交感神经节中第2交感神经节较为固定,位于L2水平,只要在L2水平注入少量局麻药即可阻滞支配下肢的所有交感神经节。

(1)直入法  俯卧,腹部垫枕,使腰部稍隆起,扪清L2棘突上下缘,由其中点作一水平线,中点旁开5cm即为穿刺点,一般位于L2、L3横突。取10~15cm 22G穿刺针由上述穿刺点刺入,与皮肤呈45°,直到触及横突,记录进针深度。然后退针至皮下,调整方向,使针更垂直于皮肤刺入,方向稍偏内,直至触及椎体,此时调整方向,使针稍向外刺入直到出现滑过椎体并向前方深入的感觉,即可停针,回抽无血和液体,注入试验剂量后3分钟,足部皮温升高3℃左右,然后注入5~10mL局麻药。

(2)侧入法  为减少以上操作方法对L2脊神经根损伤可采取侧入法。取15cm 22G穿刺针由L2棘突中点旁开10cm朝向椎体刺入,触及骨质后,调整方向,稍向外刺入,直到出现滑过椎体而向前方深入的感觉,即可停针。用药方法同上。

腰交感神经阻滞主要适用于治疗下肢、盆腔或下腹部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3.腹腔神经节阻滞  自T5~T12的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前纤维沿自身椎体外侧下行,分组组成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各自下行至第12胸椎水平,穿膈脚入腹腔形成腹腔神经节。

取L1及T12棘突并作标记,摸清第12肋,以其下缘距正中线7cm处为穿刺点。取22G 15cm长穿刺针自上述穿刺点刺入,针尖朝向第12胸椎下方标记点,即穿刺点与标记点连线方向,与皮肤呈45°,缓慢进针,遇到骨质感后,记下进针深度,退针至皮下,改变针与皮肤角度,由45°增大到60°,再次缓慢进针,若已达前次穿刺深度,继续进针1.5~2cm,滑过第1腰椎椎体到达椎体前方,回抽无血液即可注入试验剂量,若无腰麻症状出现即注入20~25mL局麻药。由于穿刺较深,最好在X线透视下进行。阻滞完成后,容易出现血压下降,故应监测血压,并及时处理。

临床腹腔神经节阻滞可用于鉴别上腹部疼痛来源,缓解上腹部癌症引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