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医笔记:王昆文老中医从医感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眩晕

案1 曾某,女,57岁,1991年9月5日初诊。

诉近月来头晕甚,不能俯仰,两侧太阳穴略胀,耳鸣,畏日光,或时心慌,口味淡,自觉口苦、口臭,喜冷饮。查舌淡胖有齿痕,苔灰黄腻,脉沉弦兼滑。拟祛痰除湿、平肝潜阳方。

方药:茯苓15克,法半夏20克,胆草10克,天麻15克,胆南星10克,菊花20克,竹茹15克,石决明30克,磁石30克,防风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藿香12克,独活15克,芦根15克。

上方服2剂后,诉头晕好转许多,头可以俯仰,嘱其再服原方2剂巩固。

案2 周某,男,50岁,1983年6月9日初诊。

患者头晕,心慌,欲呕,食少,肢软乏力,喉痛,时有腹痛随即泻清水,口渴,脉弦略滑或结。此头晕由肠胃不和引起,乃拟方:法半夏、黄连、芦根、竹茹、枳壳、扁豆、桑叶、滑石、神曲、麦芽、浙贝母、甘草。

次日,患者诉头晕明显好转,便出车干活了。

案3 周某,女,59岁,2012年11月13日初诊。

诉头晕已几个月,时有一瞬间欲往一侧偏倒,太阳穴胀,晚间口苦,打鼾,夜尿稍频,手指略胀。查舌苔白黄略腻,脉略弦滑数。5年前切除子宫。辨证:风痰夹热上扰。治法:平肝息风,化痰清热。

方药:石决明25克,地龙12克,僵蚕15克,防风20克,钩藤30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5克,枯芩20克,芦根25克,川木通15克,夏枯草30克,胆草12克,杭菊15克,丹参20克,桑枝30克。

11月23日二诊:上方服2剂后诉头晕减轻。今舌苔尚较腻,脉略弦数。患者诉平时欲闭眼。此乃尚有湿热痰浊未能尽化,仍用前方去胆草,加石菖蒲8克,嘱其再服。

案4 邹某,女,52岁,2007年1月20日初诊。

患者由其丈夫扶着来诊。诉头晕阵作,耳鸣,胃胀,嗳气,昨夜腹泻三四次,胃中有烧灼感,吐痰,口角生疮,时口臭。查舌尖略红,苔白稍腻,右手脉略滑,左兼弦。辨证:肝风夹痰热上扰。

方药:法半夏12克,枳壳15克,磁石30克,蝉衣10克,南沙参25克,黄连10克,麦冬25克,夏枯草25克,蒲公英20克,白芍15克,神曲25克,炙枇杷叶20克,炙甘草10克,紫苏12克,丝瓜络12克。

1月24日二诊:自诉将上方1剂煎服多次服用,头晕等症明显好转,面色已不似初诊时的浅黑而晦暗,胃已不胀,腹泻止,服药当晚即能安睡,但仍耳鸣,做梦,喉间有痰,口干。视舌苔白。拟将原方去南沙参、紫苏,加珍珠母、钩藤、明沙参。

本例偏于实证,属痰热化风上扰。胃热如有烧灼感,或口臭及口角生疮,故用黄连、麦冬、蒲公英、夏枯草;吐痰,苔白略腻,脉略滑,故用半夏、枇杷叶、枳壳化痰降逆;耳鸣、腹泻者,肝旺克脾,风阳上扰也,故用磁石、白芍、蝉衣镇静,平肝息风。风邪得息,故眩晕止。

案5 张某,男,49岁,2013年3月2日初诊。

患者头晕,消瘦,食少,噫气,大便稀,舌质淡,苔白润,脉虚。

方药:白术15克,怀山药20克,鸡内金12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麦冬20克,法半夏12克,柿蒂10克,陈皮10克,防风15克,佛手15克,车前子10克,天麻15克(研吞),炙甘草12克。

3月4日二诊:头晕减轻,仍食少乏味,晚间略咳,苔白润,左脉细。将上方去柿蒂,加炙紫菀、夏枯草,部分药量略有增减。

3月10日三诊:头已不晕,食纳增加,但咽喉似堵,右耳内胀,大便不成形,左脉细。

方药:白术15克,怀山药20克,鸡内金12克,麦冬20克,法半夏12克,柿蒂10克,陈皮10克,防风15克,车前子10克,天麻15克(研吞),南沙参30克,何首乌25克,胆草10克,忍冬藤20克,炙枇杷叶20克,茯苓20克。

本例眩晕属于虚证,因其食少、体瘦、便稀、舌淡、脉弱,皆一派虚象。故以健脾补气开胃为主,佐以防风、天麻祛风(天麻治阳虚生风),即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第三诊时,患者头已不晕,但因其出现右耳内胀、咽喉似堵的症状,故去掉补气之党参、黄芪及止咳之紫菀,而加清肝肺风热之胆草、忍冬藤、枇杷叶,并加平补之茯苓、首乌、南沙参以善其后。本例共诊三次而痊愈。

本例和上例眩晕症,乃一虚一实,前者偏于肝风过旺而上扰,后者偏于清阳不升。然两者病情皆与脾胃有关,前例有胃胀、嗳气、腹泻,本例有食少、噫气、大便稀。因中焦有病则失于升清降浊,故而眩晕。所以在两例处方中皆用了善于调和阴阳(包括调理中焦脾胃)之半夏及长于主治“伤中、伤饱”之麦门冬,此二味药实为治理中焦病之要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