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
心肌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是ATP等含高能磷酸键的能量物质,主要通过两个代谢途径产生,即无氧的糖酵解和有氧的氧化磷酸化,其中90%的ATP由氧化磷酸化途径形成。只有在心肌缺血/缺氧、氧供受限时,糖酵解才成为产生ATP的主要途径。
一、生物氧化
物质在体内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生物氧化,又称为细胞呼吸。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生物氧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为基本组成单位,即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以及氨基酸,释放少量能量,多以热能散失;第二阶段是基本组成单位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释放总能量的1/3,部分转变为机体利用的化学能;第三阶段是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释放出大量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
生物氧化并非代谢产物直接与氧结合,而是代谢产物通过脱氢作用产生氢,然后氢与氧结合产生水。代谢产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经过一系列酶或辅酶的传递,最后传递给氧分子产生水的全部体系,称为呼吸链。呼吸链有以下生理意义:①增强分子氧的氧化能力,使在体外不易被氧化的物质迅速氧化;②逐步释放化学能,有效地收集和保存能量。
二、氧化磷酸化
体内有两种生成ATP的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即参与反应的底物直接磷酸化生成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3种酶参与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包括琥珀酸单酰CoA合成酶、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方式,即由代谢产物脱下的还原当量(H++e)经电子传递链传递至氧生成水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在经呼吸链传递还原当量生成ATP的过程中,氧化与磷酸化是相耦联的,称为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的跨膜质子梯度与氧化磷酸化有关。
氧化磷酸化是一个氧化合成ATP的过程,它将电子传递链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中(从NADH或FADH2到O2)所释放的化学能有效地保存,并转变成高能磷酸键或ATP,是需氧生物或需氧器官ATP的主要来源。心脏活动所需要的90%的ATP来自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氧化磷酸化作用是由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酶集合体完成的;②NADH的氧化过程产生3个ATP,而FADH2的氧化产生2个ATP,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一个偶联过程;③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由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偶联起来的。
三、能量的储存和利用
心脏中各种供能物质被氧化所释放的自由能主要以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PCr)的形式被俘获。正常心肌细胞中,主要靠有氧氧化和氧化磷酸化过程把能源物质释放的能量转移储入ATP分子中。ATP和ADP能透过线粒体外膜,但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移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催化线粒体内生成的ATP转出线粒体外,同时催化线粒体外ADP转入线粒体内,以供再生成ATP。每摩尔高能磷酸键大约储存50kJ热量,它能随时释放以供应心肌收缩所需能量。ATP主要来自氧化磷酸化作用。在氢向氧传递电子过程中,随着呼吸链各种成分的氧化电动势的逐步递减,其电能转变成ATP形式的化学能。此外,也有部分ATP来自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另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为PCr,是在肌酸激酶(CK或CPK)催化下生成的:ATP+ 肌酸ADP+PCr(Lohmann反应)。心肌细胞中至少含有4种CK同工酶:其中1种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外侧,催化线粒体中ATP转移末端高能磷酸基给肌酸生成PCr进入胞质;另外3种同工酶存在于胞质内,催化PCr转出高能磷酸基给ADP生成ATP,ATP供能给各项活动直接使用。
细胞活动所需能量一般直接由ATP分解供给。ATP可由磷酸肌酸与ADP反应生成,但主要由能源物质有氧代谢进行氧化磷酸化补充。ATP消耗较多时,也可由腺苷酸激酶催化由2分子ADP生成1分子ATP和1分子AMP。心脏产生和储存的ATP约有60%~80%用于机械收缩活动,约15%用于膜系统的主动传递作用,余下的部分用于起搏传导系统以及线粒体等处的各种合成代谢。ATP不仅是心肌收缩的直接能源,而且是生物膜系统中许多主动传递过程的动力,如生物膜系统上的“钠泵”(Na+-K+-ATP酶)和“钙泵”(Ca2+-ATP酶)运转时都需要消耗ATP。
(颜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