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肥胖症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肥胖是由于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形体发胖。《黄帝内经》是从饮食、体质、年龄、性格等方面对肥胖产生认识。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其中土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型人“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其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人容易患肥胖。《灵枢·逆顺肥瘦》言:“肥人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总体上是因过食肥甘、年老体弱、脾虚失运,以致气血失调、痰瘀互阻,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引发肥胖。其病因病机见图1-1-1。

图1-1-1 肥胖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二、肥胖症的诊断与评估
全面分析评估肥胖症患者对于确定肥胖症病因、估计相关健康风险并确定适合的治疗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1.测量肥胖的严重程度 首先要知道肥胖患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
2.明确肥胖的潜在病因 尽管大多数肥胖症都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但也可能与某些药物、遗传、内分泌等有关,后者可能需要相关的特殊治疗。
3.判断是否存在肥胖的并发症风险,以及全面评估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和预后等。
4.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 因为生活的习惯方式不仅是肥胖的病因,同时也能够预测患者进行改变的积极性及成功的可能,还能预测减重后的不反弹的可能性。
5.选择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针灸、中药等)。
三、肥胖症研究的科研方法
对临床上的肥胖症患者,如何判断其属于轻度肥胖还是中度肥胖、重度肥胖,需要严密的相关度量指标。而这些指标对于阐明肥胖症及其对健康影响的关系,确定其治疗适应证以及观察治疗效果尤其重要。
1.人体测量学指标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围包括腰围、臀围及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皮褶厚度等。
2.身体组分的测量
包括密度测定、全身含水量测定、生物电阻抗测量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等需要特殊的方法进行。
3.脂肪分布的测量
包括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的区别和测量方法,可运用CT或MRI等。
4.能量平衡的测量
包括膳食评估、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等方面测量。
5.评估胰岛素敏感性
肥胖的重要后果是血糖的异常,根本原因是胰岛素代谢紊乱造成,所以评价胰岛素的敏感性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肥胖症的常规检查。
四、肥胖症的针灸经络认识
经络学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脾胃之经络。胃足阳明之脉“入缺盆,下膈属胃”,“其支脉,起于胃口”,说明胃为阳明经之本腑。若其经气变动则导致胃腑之气通降失常,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出现胃腑的各种病症。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其经气变动内涉于脾,则见脾失运化。脾胃相表里,同位于中焦,胃气主降,脾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输布,共同完成气血生化。当脾胃俱旺,则胃纳偏亢;脾胃俱虚,则脾虚湿阻,形成肥胖。针灸治疗当辨证论治,从脾胃二经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