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防疫抗疫2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疫情下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

面对应激事件,个体表现出的特异性反应属于适应性的正常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绪、躯体、认知和行为上。

一、情绪反应

在应激事件中,情绪反应是最容易被觉察也是最先被关注到的。在当前的疫情蔓延和防控过程中,个体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慌、紧张、烦躁、易怒、多疑、沮丧、悲伤、无助、绝望、自责等。焦虑和恐慌是疫情发生后,大部分人最为常见的情绪反应。看着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普通大众担心疫情是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口罩、消毒用品等资源短缺,交通工具使用受限,大家也会产生焦虑和恐慌。

疫情中处于不同角色、不同情形下的个体,其情绪反应会有差异。对于确诊患者而言,他们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同时担心自己的病能否治愈;另外还担心自己的家人是否被自己传染,如果家人被传染,则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愧疚。隔离观察人员同样会担心自己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或亲属是否被传染,因为他们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所以焦虑感可能会更加明显。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就诊患者及医疗物资的紧缺,也会感受到紧张和无助;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甚至是责难,在受到不友好的对待时,还会体验到委屈、悲伤和难过。此外,此次疫情恰逢我国农历新年,致使许多人的出行计划受到影响,居家、限行、延迟休假等,有的个体因此表现出易怒和烦躁,稍有不适就会火冒三丈。

二、躯体反应

当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时,其常常会出现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等躯体反应。疫情下最普遍的焦虑和恐慌等情绪,常常导致个体出现寝食难安、肌肉紧张等症状。如果晚上睡不好,就会导致白天出现疲劳、头痛、眩晕等,进而加重个体对于自己被感染的担心。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三、认知反应

面对不断发展的疫情,个体的认知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疫情的灾难化预测、总是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很难将注意力从疫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由于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因而广大民众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想法。例如,只要出现感冒症状就认为自己已经被新冠病毒感染,居家隔离就会导致自己破产、失业、无法顺利考学或完成学业,不幸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就意味着周围的人会永远远离自己,等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还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例如,“作为医生,必须把所有患者都治好”“只有时刻关注疫情的变化,才能避免被感染”“在灾难面前,人是渺小无力的”,等等。

四、行为反应

为尽可能地减少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个体在行为方面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反复洗手、消毒、就医;频繁检测体温;不断刷手机,了解疫情最新消息;过度饮酒、吸烟,暴饮暴食;生活规律紊乱;等等。例如,有些个体担心被新冠病毒感染,就不停地洗手、消毒;有些个体稍微出现躯体不适(例如,咳嗽、咽痛、打喷嚏),就反复就医;有些个体因无法顺利就医或没有被治愈,就对医生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大家被要求尽量减少外出,有些个体觉得无所事事,因此通过饮酒、吸烟、暴饮暴食来打发闲散时间。

面对新冠病毒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表现出各种情绪、躯体、认知和行为上的一定程度的反应都属正常。但持续时间过久、程度过强,则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