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案例集(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

总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的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Ltd.,以下简称广汽集团)是中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2017年广汽集团连同合营、联营公司的汇总营业收入为3397.7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20亿元。公司拥有员工超过7.5万人。母公司广汽工业集团位列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38位。2017年广汽集团汽车产销量突破200万辆,产销增速达全国汽车行业平均增幅的七倍,市场占有率为7%,创历史新高。

广汽集团成立于1997年。在此之前,广州汽车工业有过一段艰难的探索,在此之后,广汽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广本时期、合资扩大时期和自有品牌发展时期等三个时期。

(一)广州标致

如前所述,广州汽车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年纪60年代末的“红卫”牌货车。但那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也无法和当时一汽的“解放”牌、二汽的“东风”牌货车竞争,1979年不得不停产下马。10年的总产量也仅有1万辆左右。

改革开放初期,急于走出困境的广州汽车厂负责人提出了生产轿车的设想。此时,恰好法国标致汽车公司走进广州汽车业的视野,于是广州市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1985年3月广州标致成立。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定点生产轿车的政策,所以与上海大众开始生产轿车不同的是,广标的起步是从轻卡开始的。作为合资企业,广标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共有广州汽车厂(持股46%)、法国标致(持股22%)、中信(持股20%)、巴黎国民银行(持股4%)、国际金融公司(8%)五家股东。

1989年9月11日,广州标致505SX轿车(5座)正式投产,终于实现了广州人生产轿车的梦想。1992年标致505的销售达到最高峰200204台。但广州标致接下来的故事并非一段“美满姻缘”。由于多重原因(比如,相比桑塔纳等竞争车型,标致505不但故障率较高,而且从法国进口的零部件价格高昂,导致市场竞争力差;法方对中国市场潜力的研判错误,引进车型比较陈旧;法方母公司经营的困境;中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限;等等),到了1997年,广州标致年销量仅为3位数,公司亏损高达29亿元。

1997年,广州汽车集团正式成立。翌年,广汽引入新的合作伙伴——日本本田。本田以1法郎的象征价格购买了广州标致的股份和债务,重组了标致项目,广州造车的梦想得以重新展开。

(二)广汽集团:二十年,三大步

1.第一步:广汽本田,涅槃的开始

1998年7月1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由广州汽车集团和日本本田技研株式会社按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首期工程总投资22.775亿元人民币。广州本田不但吸取了广州标致失败的多方面教训,而且开创了中国汽车制造和销售领域许多重要的先河。举例如下:

(1)“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发展模式

由于广本是在标致项目原有的基础上起步,而且中国市场的升温速度很快,所以广本没有采取之前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主要采取的“高投入、高起点、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以“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一边生产一边建设。

(2)车型与全球同步

标致时期重要的缺憾之一就是引进车型较为陈旧,而1999年广州本田下线第一款车型——第六代雅阁便是1998年刚刚在美国亮相的产品。市场反应热烈,当年产销就超过1万台,此后雅阁曾长达19个月居于中国市场B级轿车销售榜的榜首。

(3)第一家4S店

如今被汽车企业普遍采用的“四位一体”销售服务模式,可以说是广汽本田在国内首创。1999年,当广汽本田第一辆车下线的时候,中国第一家4S特约店也在广州开业,成为中国汽车销售渠道变革的重要标志。

至2004年广汽的第二家合资企业广汽丰田成立的时候,广汽本田雅阁的年销量已经达到10万台。广本的成功成为广汽集团乃至整个广州汽车工业涅槃的开始。

2.第二步:扩大合资,凝聚力量

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丰)成立于2004年9月1日,同样由广汽集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各出资50%组建,注册资本26.93亿元,最先引入的车型为丰田旗下最畅销的B级车——凯美瑞(Camry,原译“佳美”)。

广丰位于广州南沙区的工厂,从一开始就以建设“丰田全球模范工厂”为目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家工厂无论从大规模生产组织的速度还是工艺布局、自动化程度、环境保护等各个角度都成为典范。广丰第一生产线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2006年5月首台凯美瑞下线;仅仅2年以后的2008年5月20日,第30万辆凯美瑞成功下线,创造了中国汽车业界生产爬坡速度最快的纪录。南沙丰田工厂引进大量当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水平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冲压、焊装、树脂、涂装和总装等五大工艺布局近乎完美。

此后,广汽又陆续与日野(2007年)、菲亚特克莱斯勒(2010年)、三菱(2012年)成立了合资公司。广汽集团的产销规模进一步壮大,产品线更加丰富。布局的城市也不再局限于广州,而是以华东、华中两翼辐射全国。

广汽旗下各合资企业的相继成立,加之另一日本汽车巨头日产与东风汽车2003年在广州花都建立东风日产,使得广州迅速成为日系汽车企业在中国最重要的集中地。几大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企业迅速聚集。广本原总经理门胁轰二曾说:“(广本建厂初期)我每次回日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说服在日本给本田配套的企业来广州。”到2008年,广州市内零部件供应商的供应量已经占到广汽所有配套体系供应量的2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应比例则达到60%。产业集群效应迅速显现,汽车产业超越石油化工成为广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3.第三步:自主品牌时代

在广汽集团发展的早期,虽然规模不大,而且主要依赖合资企业,但是集团领导者对于企业的未来就有很明确的构想。他们认为广汽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有着自己核心技术和品牌精髓的全球化车企”。

广汽集团前董事长张房友对于广汽做自主品牌的战略考虑,曾经有这样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

我认为发展自主品牌,是广汽的最终出路。虽然我们目前的发展不错,但是我们要对汽车产业政策调整有危机感。

2004年的产业政策规定,整车合资企业,外方股权比例不得超过50%。这项条款虽然对外资进行了约束,但未来放开股比限制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到那时,外资企业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要求独资,企业再想谈自主品牌,将为时已晚……唯有推自主品牌,才能自己掌握命运。而现在,通过和本田、丰田的合资合作,广汽集团有了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积累。可以说,做自主品牌的时机到了。

几乎在广汽传祺第一辆车上市的同时,广汽集团在经历了八年的长跑之后也终于实现在H股和A股的整体上市(5)。但是在集团的决策层看来,广汽上市并非单纯以融资为目的。因为以广本、广丰为代表的合资企业当时正在迅速扩张,集团本身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融资并没有迫切性。上市的根本目的同样是考虑到“企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单靠小规模、短速快跑的形式,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发展。”“(上市和并购)都是为了实现‘大广汽’的设想。”

本案例的主角——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项目于2007年11月在番禺启动。当时成立的广汽集团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总投资68亿元,其中30亿元用于研发中心项目,38亿元用于生产工厂投资。该基地以汽车工程研究院为核心,承担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任务,重点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及动力总成。广汽集团旗下的自有品牌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乘用车”)于2008年7月21日正式成立,致力于生产销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整车、发动机、零部件、汽车用品以及汽车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广汽集团的独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的诞生意味着广州汽车产业在走过了23年的合资道路之后,终于开启了自己独立造车的历史。

2010年,广汽乘用车与广汽研究院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乘用车,并给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自有品牌取名为“传祺”,取“传奇”的谐音,同时也是传播幸福吉祥之意。英文名叫“Trumpchi”,前半部分“Trump(6)”代表着领先、王牌,而后半部分“chi”代表着中国China。那一年的9月3日,伴随着音乐家李健一曲清亮悠远的《传奇》,第一款传祺产品——定位中高端的家庭轿车GA5在广州番禺下线。时任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充满感情地说:“这是我们的儿子,今天他诞生了!”

因为承载着广汽集团“(打造一个)有自己核心技术和品牌精髓的全球化车企”的企业理想,传祺一开始就确定了“定位高端、品质优先、创新驱动”的战略构想。传祺的市场表现没有辜负它的缔造者们对这个品牌名称所寄予的深意和期许。广汽乘用车公司的销量从2011年的1.7万辆迅速攀升到2017年的50.86万辆,销售额从18亿元增长到5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实现了奇迹般的跨越,形成了行业瞩目的“传祺速度”。不但如此,2017年广汽传祺已经超越广丰、广本等合资企业成为整个集团利润贡献率最高的企业(42%)。由于自有品牌的卓越表现,广汽集团2017年的净利润率达到15%,成为中国主流车企当中“最赚钱”的企业。同年,中国市场销量最大的上汽集团利润率仅为4%。

传祺于2015年4月18日推出的紧凑型SUV车型GS4,仅花了半年的时间,便超越了中国紧凑型SUV市场长久的标杆车型——上海大众途观,跻身SUV市场前三甲。截至2017年底,传祺GS4累计销量将近80万辆,连续多个月份居于中国市场SUV销售量排名第二位。2017年全年销售量为33万台,仅这一款车占到广汽乘用车公司当年总销量的69%(7)

而2016年下半年推出的中大型SUV车型GS8则迅速成为同级产品中本土品牌的销量冠军,也成为第一款成功突破20万元价位的中国自主品牌畅销车型。2017年GS8销量达到9.2万台,也是当年传祺旗下仅次于GS4的主力产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