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年风格派
青年风格派(Jugend Stil)是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在德国的称谓。德国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之所以被称为青年风格派,是缘于1896年当时的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师在德国慕尼黑创立了一份专门介绍先锋艺术思想的杂志——《青年》(Jugend, 1896—1914)。于是这些艺术家、设计师们就借鉴“青年”这个词以“青年风格派”来命名他们的社团。“青年风格派”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以“风格”之名来显示他们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不同,即意味着开创一种新的风格;其二是取“青年”代表他们的成员是一批年轻、有活力和激情的青年艺术家。德国青年风格派的成员与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先驱们一样,怀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改革热情,希望通过恢复传统手工业来挽救世纪末颓败的设计,并在《青年》、《潘》等先锋刊物的宣传下,将这场设计变革运动推向了整个德国。
直到20世纪初,慕尼黑一直是德国青年风格派的主要活动中心。这里聚集了包括奥古斯特·恩德尔(August Endell, 1871—1925)、理查德·里曼克米德(Richard Riemerschmid)、贝尔哈德·潘克(Bernhard Rankok, 1872—1943)、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 1874—1968)和赫尔曼·奥伯里斯特以及奥托·埃克曼等在内的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此进行艺术创作。青年风格派像他们的英国和法国的艺术前辈们一样,致力于建筑、室内、家具以及平面等实用艺术的革新,期望通过设计改进德国产品的艺术质量,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他们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倡导的“适于目的”(Fitness for Purpose)和“真实结构”(Honest Construction)的设计概念为榜样,突出设计的高标准、高质量。但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同道们不同的是,德国的设计师们既不反对工业化制造也不排斥批量化生产(Mass-production),不仅如此,他们还追求一种旨在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设计。正是这种设计理念促生了与其他国家的工艺美术和新艺术样式迥然相异的设计风格:造型简洁、功能合理、极少装饰,并能为广大民众所承受为其突出特征。基于这一思想,1897年以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为首的设计师,联合奥伯里斯特、恩德尔、里曼克米德、潘克、保罗等人在慕尼黑成立了旨在发扬德国简洁、理性的“新艺术风格”的“德国艺术与手工业同盟”(United for Workshops Art and the Handicraft)。
德国青年风格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期是从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自然形式、曲线形式中衍生的有机植物风格,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设计上大量运用有机的动植物图案;二是受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成员亨利·凡·德·维尔德和英国工艺美术创始人麦金托什的影响,崇尚简单的几何造型,希望从直线的运用中寻找新形式的设计风格。1900年以后,德国青年风格派的设计开始呈现出一种更为抽象化的形态。
在德国,有机植物风格的代表人物有雕塑家赫尔曼·奥伯里斯特(Hermam Obrist, 1863—1927)和建筑师奥古斯特·恩德尔(August Endell, 1871—1925)。这种风格从自然形式和世俗主题中汲取灵感,在设计上广泛运用水草、木兰、百合等有机植物和天鹅、鹤、火焰以及飘扬的头发等形式,演绎出流畅的波浪般的线条。有机风格的早期范例是奥伯里斯特设计的刺绣挂毯。挂毯以仙客来植物作为主题,运用有机曲线表现了一幅飘逸流动、曲折柔美的景象。其复杂、重叠的线条正如当时的艺术评论家所说的:这件挂毯“就如挥甩鞭子的瞬间而突然产生的狂乱的曲线”。有机植物风格的另一位著名领军人物是奥托·埃克曼(Otto Eckmann, 1865—1902),像其他许多新艺术运动的参与者一样,他曾经是一名专业画家,但却没有从事绘画,而是走上了图形设计和实用艺术的创作道路。埃克曼书法体(Calligraphic)风格的海报在德国慕尼黑名噪一时。在有机植物风格的后期,植物纹样和动物主题的装饰已经开始向抽象形式发展。作为这一风格的代表,恩德尔希望在设计中能摆脱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自然主义倾向的影响,逐渐融合麦金托什的直线设计风格,以便形成一种能体现时代,并能带给人震撼的、装饰全新的艺术形式。他曾说:“我们支持一门全新艺术的诞生,一种艺术及其形式并不意味着、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也不能唤起什么,但却能给我们的灵魂以震撼。”这种既有直线又有曲线、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设计形式集中体现在他于1896年在慕尼黑为一位摄影师设计的爱特里亚·埃维拉照相馆(Atelier Elvira)。这家照相馆是一幢小型的二层建筑。在构图上并没有采用传统建筑的对称式布局,而是有意识地追求不平衡关系。如门窗洞与墙面之间、地下室窗与底层窗之间,以及分割玻璃窗用的各种弧形金属条之间都是如此。而且在建筑立面上,门窗形状奇特,矩形门洞的上方两端设计成曲线形。从这些设计上看不出任何历史痕迹。然而,建筑最突出的部分是位于立面上占据整个墙面一半之多的一个巨大的、弯曲的、抽象的、形似贝壳或海洋怪兽的浅浮雕装饰(图2-52),成为整个建筑的焦点。从恩德尔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上来看,与巴黎的吉马德、西班牙的高迪以及英国的麦金托什的风格有诸多相似之处。令人遗憾的是,二战期间这座建筑被纳粹(Nazis)以“堕落艺术”(Degenerate Art)为名拆除了。
图2-52 恩德尔,爱特里亚·埃维拉照相馆
德国青年风格派中直线风格的代表人物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贝伦斯是德国青年风格派最重要的设计师,也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被称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莫里斯一样,是一位跨界设计师,设计行为旁及建筑、室内、家具、工业品以及招贴等领域,并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贝伦斯早期的设计风格深受新艺术形式的影响,在设计中偏爱运用飘逸、波折的曲线。如他在1898年以有机风格设计的海报《吻》(The Kiss)是他前期曲线风格的典型代表。后来,贝伦斯的设计开始朝着一种比较严谨、理性的风格转变,他为德国电器公司(AEG)设计的厂房,及其众多的工业产品,包括电风扇、水壶和灯具等,基本上完全抛弃了柔美的流线形,向着功能主义发展,以简单的几何形状开创了一种早期现代主义风格(Modernist Style)。
20世纪初期,集中在慕尼黑的一些艺术家、设计师团体纷纷解散,大部分人员随后奔向了柏林、魏玛、达姆斯塔特以及德累斯顿等城市。1907年,以穆特修斯为主导的设计师在慕尼黑成立了近代设计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性的设计社团——德意志制造同盟(Deustscher Werkbund)(图2-53),许多曾经领导或参与新艺术运动的成员又重新聚集到一起,继续对“艺术与工业”、“装饰与功能”之间相统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并最终导致了德国包豪斯(Bauhaus)的诞生。
图2-53 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