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农耕民族服饰特点

服饰有很多起源说,例如御寒说、遮羞说、保护说、展示说。这就说明服饰是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化生存的体现,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必然依赖自然地理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众所周知,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决定了他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民族。我国南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多是农耕民族。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分为狩猎采集时代、农耕时代以及工业时代。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形式,是人类构建的生存系统。随着人类延续发展,文化一直处于进化之中。农耕时代的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而创造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

农耕社会是指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人们在这个社会中以体力劳动为主,以自然生态作为对象而开展手工劳动。通过手工劳动的方式以及利用自然中的动植物来实现再生产从而获得物质资料。农耕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然性。首先,自然的结构与人类社会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自然中的生物因不同的聚落形式而形成多样性,人类不同的聚落形式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农耕社会不同的村落居住形式。其次,农耕社会中的人类生活与人类社会运行的节奏与自然的节奏高度一致,自然中的时序、季节、温差、气候、光照等因素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人们必须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作息。最后,农耕社会中自然深刻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神话、仪式、信仰、习俗等都在这种自然崇拜中形成、渐渐沉淀并保存下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少数民族文化最终必然受到农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要素的影响,其民族服饰文化就是一种体现。

中华文明沉淀下的男耕女织活动文化体现在服饰形制上主要是上衣下裳式。上装为交领右衽前短后长的窄袖衣,腰部束带,前系蔽膝,下装着袴。农耕民族的服饰同其他民族工艺品一样,其产生都源于人们对其功能的需求和渴望。首先,农耕民族的服饰具有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保暖与遮羞,是最基本的功能。其次,农耕民族的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展现不同民族与生态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农耕民族的服饰在审美艺术上还应该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蕴,即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精神追求。因此,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生活条件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风格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