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2013年对每一位关心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人而言,都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应的,政府在变更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制度、地方官办慈善会去行政化、退出慈善市场以及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面,都加大了改革力度。这一系列社会制度建设的举措,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乃至推进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高屋建瓴的深远意义。
作为公益慈善领域的学习者、研究者和行动者,我深感未来十年对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这部《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正是体现了一群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学者,在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着“公益转型推动社会转型”这个主题,全书向读者展现了2013年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创新,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纵观全书,我以为其中提及的一点新趋势尤为值得关注:互联网思维进入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正在改变该领域原有的范式结构。以往公益活动和慈善救助,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工具,借助这个新渠道来进行筹集和分配资源,发起和推广项目。这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资源聚集和配对的效率及公众参与的热情,也提升了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问责的意识。互联网思维则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强调体验过程的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原则。基于这种精神,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商城和支付宝平台向公益机构开放,鼓励其开设公益店,将支付系统、海量企业资源、移动社交媒体、物流系统以及阿里云计算,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利益相关各方连接起来。将互联网的精神运用到公益慈善,每一个用户都能够在实践公共利益的过程中,体验跨界协作、平等参与、资源分享和互动沟通。这种全新的公益慈善方式将打破行业间的信息和资源壁垒,改变固有的关系格局。
在我看来,2013年中国公益慈善已经出现了范式转变:从原来的计划慈善转向去中心化的公民公益。历经数十年,慈善重新回归到其基本精神:公民之间志愿、平等的利他和互惠行为,情感交流以及践行公共利益。尽管政府和官办社会组织在捐赠市场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网络捐赠已经成为广受年青一代追捧的新方式。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自2008年起,经历了井喷式发展阶段后,在2013年进入深层次的结构变化。
公益慈善领域迸发的创新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体制的改革。1978年,改革的重心是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三十多年过去,改革的重心已经转向“社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未来十年我们也许将迎来第三次革命。
《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3)在今年更名为《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作为研究院编写的“公益蓝皮书”系列第三本,付梓在即,衷心感谢研究院全体同仁为编写此书付出的辛劳,也再次感谢为此书出版给予支持的同仁,更希望此书所展示的新成果、新观点和新实践,能够鼓舞公益慈善领域的同仁们齐心协力,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促进社会公平继续努力。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李萍于康乐园
201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