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鸡同鸭讲”时期
高级“婴”语:duoduo,鸡鸡,睡觉!
这句话翻译成“人类的语言”,便是:“哥哥,鸡鸡睡了,我们也睡觉吧。”想要“学会”高级“婴”语,宝宝们还需要一步步来。我们看看宝宝的语言发育历程便很清楚:
宝宝们大概7个月时,才会开始无意识地发出ba, ma, da或baba, mama等声音。
12个月左右会发出“爸爸”“抱抱”这些元音和辅音组合的词,尤其爱重复同一音节。
到宝宝们一岁半到两岁时,才会说出“电报句”特征的、由两三个词组合的短句,如“妈妈抱”“宝宝摔”“爸爸鞋”等。
宝宝两三岁左右是简单句阶段,如“把杯子给我”“鸭子走了”。
孩子四到六岁左右是复合句阶段,比如孩子会说“水开了,妈妈可以泡牛奶”“因为我很累,所以我不想出去玩”。
孩子们六岁后,一般都能流利说话了,但如果孩子从小说双语或多语言学话,例如,普通话和粤语同时学的孩子,大概会经历2~3年的缓慢学话期,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暂时的结巴,但是不用担心,幼儿的适应能力很好,当他们四五岁时,一般就能赶上其他孩子,还能比其他单语言学习孩子掌握多种流利的语言。
除此之外,孩子们词汇量的积累也会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语言理解力差、表达能力不足,导致孩子们面对一些事情或事物不知如何表达。
婴儿在一岁到一岁半之间会掌握第一批词汇;
两岁左右孩子的词汇量仅为50~60个;
三岁孩子平均的词汇量是200~1000个;
六岁时才达到了3000,仅为成年人词汇量的三分之一。
所以,孩子们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宝宝们一开始学习语言是通过“猜测”进行。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经说过,孩子们学习一个新词时,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词的精确含义和用法,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猜测—调整”“调整—猜测”而最终学会这个词。所以孩子们在这些反复的“猜测—调整”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为猜测错误而导致教育矛盾的滋生。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她两岁的女儿每晚在临睡前总爱在床上蹦跳,过度兴奋常常让小女孩入睡难、入睡晚。当妈妈要求她安静睡觉时,小女孩表现得很认真很专注地听,还不时地点头,但结果孩子并没有安静睡觉。而对妈妈来说,小女孩“一转头就把父母的训话忘记得一干二净”。
在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心理学家埃伦·马克曼曾经举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学龄前的孩子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物体能同时拥有两个名称。有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他知道一张椅子被称为“椅子”,但有一天,当妈妈把它称为“家具”,小男孩便急忙纠正:“妈妈,你说错了,它叫椅子。”这是幼儿期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因为孩子还不知道家具包括椅子,他以为“家具”是一个跟“椅子”并列的另一种东西。
当孩子们三四岁时,他们会非常喜欢重复听同一个童话故事,或喜欢重复看某部动画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却不会厌倦。那是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力差,他们需要不断重复直至听懂,每一次听懂一点点,便会引起他们巨大的兴趣和喜悦,兴趣继而又驱动孩子重复听、重复看。有读者妈妈曾经问我,为什么孩子那么爱动画片,即使很多还未懂得说话的宝宝也很喜欢。我说,因为动画片符合幼儿的认知模式,他们能看得懂,“懂”便是“理解”。
记得儿子瓜瓜差不多两岁时,有一次到公园玩。我们走到一条小河边,看到河里有一群鸭子,他突然非常兴奋地在河边跑,那条河没有护栏,而且河堤的坡度很高,摔下去会非常危险。奶奶在后面大喊:“你这样会掉进河里,危险!”但儿子还是往前跑,当奶奶气喘吁吁地赶上他,皱着眉头生气地指责“你的耳朵没工作吗”时,孩子才紧张地看着奶奶,似乎还不明白奶奶为什么生气。没多久,我们到了一片草地,儿子又开始奔跑,我大喊:“停!”儿子马上就停下来了。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孩子不是听不见,而是听不懂,孩子听懂了“停”,但听不懂“你这样会掉进河里,危险”这样的复杂词句传达的意义。
所以,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特意用简单的词句跟他沟通,后来随着他慢慢地自发使用长句,我才配合他用上了长句。但我认为,简短的句子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尤其是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当然,我在给他念绘本时采用不同的策略,学习时尽量让孩子多接触长句,但在跟他具体沟通上,我更喜欢用浅显易懂的短句或词,宁愿将句子切分,也不要一句话说得太长,因为年幼孩子的语言理解力差是客观状况。
语言是一门通过后天努力而学会的技能,所以幼儿不懂表达或词不达意很正常。父母们不难看到一些年幼的宝宝有时会“喃喃自语”,那是因为他们在不厌其烦地学习语言、练习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父母们也不难看到那些1岁左右的宝宝只懂“鱼”,他们把虾、蟹、蚝等所有海鲜都唤作“鱼”。这便是宝宝们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结账时,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婆孙。轮到她们结账时,小女孩的小手不停地摇晃着奶奶的手,嘴里反复地说着一个词:“钱包,钱包……”奶奶看起来情绪不是很好,便吼了一句:“我有带钱包!”
当奶奶付钱时,小女孩便哭了,嘴里一边不停地念叨“钱包,钱包”,还一边扯着奶奶的衣角,不想让奶奶结账。这时周围的人都看着她们,奶奶被激怒了,用力地拍掉小女孩扯着她衣角的小手。小女孩“哇”一声大哭起来。
我同情地看着孩子,留意到孩子的一只手放在一个裤兜里,我恍然大悟:“这位阿姨,孩子是不是想用自己的钱结账?”老人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愧疚,但没答话。这时小女孩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50元纸币,委屈地递给奶奶……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是幼儿期的常态。
我曾经看见一位爸爸嘲笑自己的儿子是“生气魔王”。我从他们互动的细节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要吃一个冰淇淋,刚撕开外面的那层纸,冰淇淋就掉在了地上。一旁的爸爸皱了皱眉头说“笨死”。小男孩的面色开始变得通红、脖子上青色的血管也凸起,他又叫又跳:“我……我……”这时爸爸瞪了一眼小男孩:“我我我,我什么?掉了冰淇淋还好意思生气?”听到爸爸的话,小男孩气急败坏,一转身就往旁边的墙壁撞上去……
孩子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常常会带来沟通障碍,虽然如此,不少孩子却急于表达,喜欢与人交流。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年幼的孩子正处于发展自主感和主动感的阶段,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以此获得成就感。
所以,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位小男孩被抢玩具,因为“啊啊”不懂表达而着急打人和咬人;一位小女孩希望妈妈购买超市货架上的玩具小火车而被拒绝时,因为说话结结巴巴暴躁得面红耳赤、满地打滚……
然而那些不明就里的父母,每看到孩子这类粗野的行为和着急的表现,便忍不住怒火中烧,觉得孩子太爱哭闹、太不讲道理。事实上,这些孩子只不过是不懂得“有话好好听”和“有话好好说”。
孩子语言能力差,却常常急于表达,也是幼儿的一大特征。
我有个侄女,有一年参加奶奶的生日聚餐。当服务员端上寿包时,小家伙大喊:“为什么要吃这种‘屁屁包’?”小侄女立即被妈妈批评没礼貌;当孩子掰开寿包流出豆沙,孩子又大喊:“咦,屁屁还拉大便!”这时,侄女的伯母不高兴了,说这孩子太没教养,孩子的妈妈觉得孩子故意捣蛋,领着女儿到门外批评了一番,孩子最后哭着回来。
孩子们在6岁前会经历语言的敏感期——“说脏话”。他们会模仿父母或身边的人说一些带有脏字眼的话。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的模仿,当他们看到大人因为自己某些带有脏字眼的话而突然改变表情,或是大笑或是生气,这让孩子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他们可能会越说越起劲。但是不少父母不理解孩子说脏话是因为语言敏感期导致,以为孩子在故意骂人,也常常会制造出不少的亲子矛盾。
正因为幼年孩子的语言稚嫩、理解力差、表达能力不足、急于表达和说脏话等问题,导致孩子常常在跟成年人沟通时,出现情绪暴躁,从而给亲子教育带来矛盾。所以,父母们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语言发展特征,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加合适和高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