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心理的教育方法
1.“坏虫子”诞生记
古代一位秀才,有一天回家时,他从衣兜里掏出钥匙开门,没想到竟然塞不进锁洞!他觉得奇怪,他尝试着左扭扭右扭扭,塞不进!他把钥匙放地上用石头锤,还是塞不进!他跑到邻居家借了几滴油在钥匙上搓了又搓,依然塞不进。最后他无奈地用石头把门锁砸了,进门后才突然想起——刚才被自己百般“蹂躏”的钥匙是妹妹家的,自己的那根,此刻正躺在裤兜里!
适合孩子大脑、思维和心理的教育方法,就像一把独一无而的钥匙,能帮你轻易打开孩子的“脑洞”,给父母们带来自信。正因为如此,我给孩子画了漫画坏虫子。
在我家里的书架上,摆着五条漫画虫子,是我在三四年前、儿子两岁左右画出来的,它们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并且被我用相框裱起来直至如今。它们分别是:
绿色的“懒惰虫”,
白色的“害怕虫”,
红色的“生气虫”,
紫色的“着急虫”,
以及黄色的“分心虫”。
可以说,这五条坏虫子见证了儿子的成长,也让我在育儿路上找到了无数惊喜。它们是在这样的一天诞生的。
那天是一个周末。儿子在客厅玩积木,我在一旁看书;没一会儿,我便发现儿子在书架旁翻书了;当我再次抬头时,儿子手上已经握了一把玩具枪,脚边也撒满了玩具,现场一片狼藉,此刻他正坐在一堆绘本上“哒哒哒”地玩枪。我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半小时的功夫,儿子已经做了很多事情,这是专注力不足的表现。
虽然我知道孩子越小,专注力越短。但任何良好的专注都不是一到年龄就自动具备的,我们身边常常不缺乏专注力糟糕的成年人,他们或许每隔10分钟就中断手上的事情去刷手机,或许阅读了几行字就打哈欠丢掉了书。所以专注也是需要从小养成的。
当我提醒儿子“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时,儿子说了声“好”,但表情显得有些困惑。我明白了,因为他当时才两岁多,“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的句子对他来说有些抽象。有关幼儿思维,我在前面章节已经有专门介绍。
当我正想换一种说法时,奶奶从厨房出来。儿子丢掉玩具枪,“咚咚咚”跑到奶奶面前,撒娇着要让奶奶带着他外出玩耍。奶奶有些沮丧:“三心二意,屁股捂不暖板凳。玩具撒满地,才玩了两三分钟就要外出……”
我说:“把玩具绘本全部收拾好才能外出玩!”
儿子看了看地上的“一团糟”,又抬头看了看我,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我平静而缓慢地重复了一遍:“收拾好,才能外出玩!”
“不要!坏妈妈!呜哇……”儿子说哭就哭,眼泪就像拧开了水龙头,小小脸蛋也因为愤怒情绪而憋得像他的红脸小丑叔叔玩具。
“收拾好,才能外出玩!”我继续平静而缓慢地又重复了一遍。奶奶看到孩子哭成泪人,语气缓和了,她跟孩子说:“收拾完玩具,奶奶一定会带你外出玩!”
大概是知道收拾工作难以逃脱,他用力吸了吸因为生气而发红的小鼻子,举起小手用衣袖蹭了蹭眼睛,擦掉眼泪,嘴巴憋屈成倒“U”形、腮帮子鼓鼓地开始收拾,绘本归位书架、玩具归位玩具箱……我欣慰地继续看书。
当他高兴地跟我说“妈妈,再见”而正要外出时,我的目光扫了扫周围,突然,客厅一角的一个“不明物体”跳入我的眼帘:儿子用他平时洗澡的大毛巾遮盖了某些东西……不!大毛巾下面露出了他的红脸小丑叔叔的一只脚,以及他的玩具枪的枪管……我差点笑出声。为了急于外出玩耍,这熊孩子急忙地把玩具、绘本胡乱堆一起,然后盖上了一条大毛巾,企图用大毛巾“蒙混过关”。
“你这个坏家伙,看你做的好事!你以为用毛巾挡住就能骗我?”嘴快的奶奶没好气地说。
儿子紧张地看着奶奶,一会儿又看看我,一动也不敢动。
“我们不出去玩了,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儿子点点头,紧张的表情减弱了不少。我牵着他的小手进了房间,很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手心冒汗。
“你不是坏家伙,只是你的脑瓜里有五条调皮坏虫子!”我笑着说。
儿子抬头,困惑地看着我。
“你刚才玩耍时,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翻书、一会儿又打玩具枪,那是因为分心虫跑出来捣乱了,所以你不能长时间地专注玩玩具或者看书。”儿子一边点头一边喃喃重复“分心虫”,似乎若有所悟。
我找来了纸和笔,画了一条眼神不专注的小虫子,我把它称为“分心虫”。儿子惊讶地看着眼前的调皮“分心虫”,似乎在回忆什么,也似乎明白了自己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翻书、被奶奶批评“捂不暖板凳”的原因。
我继续说:“分心虫会让你体验不到专注的乐趣,就像你吃一块蛋糕,当你只咬了一口蛋糕时,妈妈就让你不要吃了,你一定会觉得不够,是不是?做事情也是一样的。”
“其实,人都有分心的时候,每一个人脑袋里都有一条分心虫,有些人的大一些,有些人的会小一些。那些专注力好的小朋友,他们能够把分心虫长时间关在笼子里。”
“妈妈,虫,关起来!”儿子当时还不能完整地表达一句话,但从他期盼的目光和嘴巴里说出的字眼,我明白了他的意思。
“它让你不要收拾,你就偏偏去收拾,就有机会把它赶回笼子里。”
儿子眯眯眼笑了,就像一位信心满满的英勇战士。
“当你不肯把玩具和绘本收拾起来,就是懒惰虫跑出来捣乱了,所以你便懒洋洋的,一副机器人能量不足的样子;当妈妈要求你收拾好才能出外玩耍时,你便生气得像红脸小丑叔叔,那就是你的生气虫跑出来捣乱了,它让你哭呀哭,还说我是‘坏妈妈’;当你收拾玩具和书籍时,为了想快点出门,你着急得把玩具书籍乱堆起来,盖上浴巾,这时是‘着急虫’跑出来捣乱了;当奶奶批评你是骗人的坏家伙时,你便紧张得一动也不敢动,那是‘害怕虫’出来了,其实有合适理由的小朋友不需要害怕……”
接着,我把“懒惰虫”“生气虫”“着急虫”和“害怕虫”都画了出来,他久久地凝视着这些调皮的坏虫子,似乎在第一次认识它们时,也认识了自己。
后来,儿子给所有小虫子都涂上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它们便成了绿色的“懒惰虫”、白色的“害怕虫”、红色的“生气虫”、紫色的“着急虫”,以及黄色的“分心虫”。
在本书后面章节,我会陆续跟大家分享儿子后来与五条坏虫子的故事,以及在五条坏虫子的“陪伴”下,他与妹妹相处的情形。虽然后来也陆续诞生了其他坏虫子,但这五条虫是本书的主角。
五条漫画坏虫子在我们家的书架上存在了许久,我也用在孩子身上多年,它们陪伴儿子成长,后来也开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的小妹妹,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收获。但我跟读者们提及这些调皮的坏虫子,还只是近年的事情,却已经收到不少父母积极而正面的反馈。
有些父母说,“很形象,孩子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问题”;
也有父母说,“孩子非常喜欢这种通过漫画坏虫子方式的教育,孩子就像在听故事那么专注”;
也有父母说,“孩子看到这些调皮的坏虫子就知道了自己的表情和状态,经常能起到自我提醒的效果”;
有些读者甚至直接向我索要调皮坏虫子漫画图,他们要打印出来教育孩子……
父母们的留言感动了我,我深深感受到我长期以来默默分享有价值内容的意义。
下面是一位读者妈妈和儿子的故事,非常有代表性。
这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她六岁的儿子最大的坏毛病就是急躁,因为太着急,吃葡萄、苹果从来不能忍受去皮的时间。她打印了一条“着急虫”,贴在了孩子书桌前面的墙壁上。这位妈妈后来非常感谢我,还开心地给我分享了一件趣事:
有一天,妈妈和儿子要到亲戚家拜访。母子俩在收拾东西时,小男孩因为着急想把一个皮球塞进书包,气急败坏中把书包的拉链拉坏了。妈妈欣喜地发现,孩子主动拿来另一个书包装皮球,一边装一边喃喃自语:“‘着急虫’,你已经弄坏了一个书包,这次不能着急了,你要慢慢来……”当孩子成功地把皮球和绘本都放进了书包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临出门时,时间有些紧迫了,妈妈也有些急躁起来,她一会儿犹犹豫豫不知道要不要把一盒糖果放进袋子里,一会儿又在冰箱里翻……没多久便失去了耐心,“啪”一下关上了冰箱门。这时儿子从房间里探出头,大声说:“妈妈,你的‘着急虫’比我的还大!”在听到孩子提醒的那一刻,她说:“非常神奇地,我内心的急躁一下子消失了!”,她笑着回答儿子:“的确是很大,谢谢你的提醒!”接着,她就像一台瞬间被充满耐心的电池一样,仔细地把要带到亲戚家的东西有条理地分类装进袋子里。
当这位妈妈的经历被我一字一句地敲成文字时,我既感动又温暖,因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愉悦。
小小“着急虫”,不仅慢慢地帮助孩子变得更有耐心,作为成年人妈妈也从中受益,这真是不错的成果。这五条漫画坏虫子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背后有科学理论支撑,不仅符合人类的大脑“块理论”,也符合幼儿特有的思维和心理,简单、形象,是既符合科学理论又来源于实践的智慧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