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现代释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后来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引申为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运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阴阳学说与医学的密切结合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内经》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水为阴,火为阳”,“阴静阳躁”,“阳化气,阴化形”。事物阴阳属性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1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具有静的、不活跃的、柔和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然,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之中又可分阴阳。如白天为阳,晚上为阴,而白天中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这种观点体现了事物的无穷可分性。《内经》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和无限性。

相关链接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天地阴阳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