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原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复本位制的存在:也许只是惯性

如果实行复本位制是那么步履维艰的话,那它怎么能够在19世纪存在50多年之久呢?这确实颇令人费解,而且各种对复本位制进行分析的主流观点均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安哥拉·雷迪什(Angela Redish)认为,蒸汽动力出现之前实行金本位制在技术上行不通。 参见Redish(1990)。最小金币在日常交易中因价值过大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能抵得上好几天的工资,这对平民百姓而言也很麻烦。于是,复本位制下配套使用较小价值的银币,在金本位制下铸造法定代用货币(其名义价值大于金属实际价值)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随着代用货币在流通中的使用,由于其名义价值大于铸造金属的实际市场价值,于是就出现了伪币。当时是靠人力摇动摆杆推动螺旋压力机来铸造各种货币的,因此很难区分伪币。正是因为代用货币带来的伪币问题很难解决,所以各国推迟实行金本位制,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蒸汽动力的出现,当局能够铸造更精细的货币时,金本位制才开始被采用。 另一个可选方案是银本位制,不过在大额交易中沉重的银币增加了成本。此外,同时代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随着化学和机械学的进步,开采银矿要比开采金矿容易得多,这将导致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李嘉图(1819)pp360-361,转引自弗里德曼(1990)p101。以英国为例,在受小额硬币短缺和伪币肆虐之苦之余,英国铸币局于1816年配备了蒸汽动力压力机,5年内废除了用于小额交易的白银法币。

这个理论能够解释1820年前复本位制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但无法解释这之后各国为什么没有实行金本位制。葡萄牙由于与英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于1854年效仿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都至少晚了50年。当然,实行金本位制要求掌握新的铸币技术,法国铸币局就进行了若干测试后,于19世纪40年代配备了蒸汽动力压力机, 参见Thuillier(1983)。即便到了这一步,法国的复本位制还是一直实行到19世纪70年代。

第二种解释认为是政治因素阻止了白银退出流通。白银充当货币可以抬高白银的价格,促进白银生产,这也导致代表矿业利益的组织反对白银去货币化。从全球来看,金币为主币、银币为辅币的货币制度增加了以黄金为本位的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以货币结算的债务人获益(通常是指农民)。根据大卫·李嘉图的观察,农民比任何阶层的人都更受益于通货膨胀、受损于通货紧缩,因为农民的分期支付地租以及其他付款都是按照名义量结算的。 参见Ricardo(1810),pp136-137。

虽然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李嘉图所指的农民基层政治影响力的下降能够解释白银货币地位的没落,但这无法解释欧洲大陆为什么会放弃复本位制。没有迹象表明货币制度的分歧是由农民与制造业主之间的冲突引起的,农民或制造业主都没有建立什么统一战线。据Marc Flandreau对货币制度听证调查资料的研究,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国家并没有迹象表明农民结成统一阵线阻挠白银退出流通,或制造业者组织起来进行反对。 参见Flandreau(1993b)。在货币本位制上确实有过分歧,但绝不是像城乡或农工之间的对立那么简单。 Jeffry Frieden(1994)揭示了在货币本位制上各部门之间的分歧,强调了商品生产者与非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不同观点。

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又是什么因素拖后了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演进的步伐呢?在本书第1章曾经谈到的网络外部性是复本位制存续的原因。 况且,如果政府改革货币本位制,将白银退出流通,那么政府支持发行的法币将无法得到信任。因此,对信用的重视是复本位制迟迟没有退出的原因,这也是影响其他所有货币体系的因素。继续实行与其他国家一样的货币制度体系有很多优点。第一,简化了贸易。瑞典的做法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实行银本位制的同时还为了便于与英国的贸易清算而建立平行的金本位制。第二,相同的货币本位制也便利了国际借贷,如阿根廷,虽然在国内贸易中流通纸币,但作为债务国,在国际支付中使用黄金。第三,相同的货币本位制能够最小化邻国铸币在国内流通时带来的混乱。

在决定废除现行制度之前,应指出其缺陷。正如一位荷兰外交官所言,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荷兰都介于英国和德国之间,自然就会与这两个国家的货币实践趋同。 引自Gallarotti(1993),p38。要想将旧有的复本位制的坚固堡垒冲破,必须做一些大事。最终,工业革命和普法战争导致的国际对抗带来了足够强的冲击,但直到那时,网络外部性因素依然维系着复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