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在维也纳,他们与古斯塔和她的丈夫马克斯·格鲁贝尔住在一起。1914年9月,莱昂进入维也纳第20区格哈德巷的本地小学就读。他的学校报告记录了他的犹太血统和中等的学习能力。就在同月,古斯塔和马克斯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她就是莱昂的外甥女特雷泽,人们通常唤她黛西。莱昂随格鲁贝尔一家住在靠近学校的克洛斯特新堡大街69号大楼二楼的公寓里,后来马克斯和古斯塔通过抵押贷款买下了这个公寓。

马克斯·格鲁贝尔站在他的酒品店外,维也纳克洛斯特新堡大街69号,大约在1937年
莱昂一家是成千上万从加利西亚移居到维也纳的家庭之一,这是一场东欧犹太人的迁徙。战争迫使大批犹太难民来到维也纳寻找新的家园。约瑟夫·罗特曾描写过维也纳北站,“他们都抵达了那里”,挑高的火车站大厅里充满了“家的气息”。18这些维也纳的新居民辗转来到了利奥波德城和布里吉特瑙的犹太区。
1916年,12岁的莱昂毕业于附近的弗兰茨·约瑟夫中学。他终身保留着学校12月19日签发的学生证。证上一条褪色的墨线划掉了“弗兰茨·约瑟夫”的字样,表明这位皇帝已于几周前驾崩。证件照片中是一个身穿黑色系扣外衣的瘦削男孩。他的耳朵突出,带着挑衅的目光,双臂交叉。
这所中学以数学和物理见长,离莱昂家很近,位于卡拉扬巷14号。那里现在变成了布里吉特瑙文理学校,我和女儿一道去参观的时候,她注意到入口一侧的墙上有一块小铭牌,上面写着这里的地下室在1938年曾被用作盖世太保的监狱,关押过布鲁诺·克赖斯基19。布鲁诺·克赖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了奥地利总理。学校的现任校长玛格丽特·维特克找出了1917年和1919年的课程登记表。从这些表格上看,莱昂理科类的成绩比文科类要好一些,他的德语水平“尚可”,法语水平“良好”。
马尔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了利沃夫,住进舍普季茨基街18号楼里的一间公寓,就是过去平卡斯开餐馆的那栋楼。她把莱昂留在了维也纳,由古斯塔照看,很快莱昂又多了两个外甥女,1920年出生的赫塔和1923年出生的埃迪特。年轻的莱昂身为女孩们的小舅舅,与她们共同生活了好几年,但他从来没有提过她们,至少没对我提起过。与此同时,他的另一个姐姐劳拉和农机操作员贝尔纳德·罗森布卢姆结婚了。不久之后,马尔卡从利沃夫返回维也纳。
对于那些生活在伦贝格、若乌凯夫和维也纳的莱昂的亲人,我正在慢慢填补对他们的认知空白。通过家庭文件和公共档案,我得知了他们的姓名、年龄、住址,甚至职业。随着细节陆续浮出水面,我发现到这个家族比我了解的还要大。